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这十来年中,走了奉化的许多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拍了许多照片。多数照片往电脑里一扔,就再也没去理过。前几日,一起拍照的朋友说要搭个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我们自己拍的照片,我表示赞同。朋友叫我也整理一些出来,但因为忙,也因为懒,更因为技不如人,我想来想去,似乎找不出合适的照片可供使用。朋友催了好几次,我见别人很努力,我再不出力,觉得不好意思了,实在捱不过去,看到平台上有个栏目叫“小城往事”,想起我多年前拍过的斗门村照片可以编一组出来,于是去翻检硬盘,果然,都在。
  
  这斗门村,在我三十年前未到城里工作时就已经听说过。刚毕业那会儿,我在乡下小镇工作,不时到城里同学处闲逛,经常落脚的地方,包括在师范工作的几个同学处。当年,一同学住在学校教学楼的一个楼梯间里。这个小房间靠北,窗外是一条紧靠学校围墙的土路,土路穿过一大片稻田,弯弯曲曲通向远处一个村庄。同学说那个村叫斗门村。
  
  曾经有一次,他去上课了,我独自一人在他寝室呆着。同学桌上有个望远镜,我拿起他的望远镜望远处,看到斗门村方向有个人骑着自行车,沿着那条土路慢悠悠地骑过来。那人和车在路上拐来拐去,仿佛浮在稻海中遨游。看了许久,看得头发晕了,也没等到那人接近窗下那条土路。那个时候,感觉这斗门村离城好远。
  
  到城里工作之后,忙于工作和生计,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周边的许多变化,直接无视,或者根本就没注意。所以,也不知道啥时候这斗门村就深陷在城中间了。当然,陷在城中的村多了,如东门村,奉南村,塔水村,当年我也都不大关心。可对这斗门村的关注,却是由一条路引起,因为这条路,这斗门村在后来的十多年中,屡次被提起,因此,印象特别深刻。
  
  这条路就是现在处于城区最中心的中山路。奉化原本是个油条形的城市,从南到北,一条南山路贯穿全境,城市的设施就在这南山路两边布局。东边是新区,西边是老区。后来,这油条慢慢肥了起来,渐渐变成了大饼的形状。南北通道光一条就不够了,因此,1990年代中期,在东边加了一条外环线金钟路,西边沿山脚的路也延伸了,加上县江两岸的江滨路,南北向通道就比较多了。但光一个方向通畅还不够,东西向道路也需要开辟。这中山路是除了传统的惠政路外,第一条新修建的东西向道路。当然,后来又有了真正贯通东西的第一条大通道大成路,这是又晚几年的事情了。
  
  这些年中,常说奉化的断头路多,这中山路成为断头路,竟然有长达十多年时间。世纪之交时,县江开始改造,中山路东延,原计划要延伸到金钟路,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跨过新建的中山大桥后继续向东,止步于斗门村前。
  
  不知道是斗门村人过于留恋农耕和家族集聚的生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从本世纪初开始,这条路一直没有延续下去。10多年中,城市向东边的拓展速度越来越快,这老延伸不过去的中山路,成了城市管理者的一个心病。历任领导屡次放话要贯通,可直到2011年,斗门村才真正开始拆迁。一旦开拆,动作也快,没过多久,整个村就不见了,代之以一条超乎想象的宽阔大道,中山路终于东延到了金钟路。
  
  听说斗门村将要拆迁,我于2008年末的一天,进入村内,感受了那个时候乱糟糟的村景和乌漆漆的河道,对比那个时候拍摄的一组照片,再看如今的街景,恍若一梦。
  
  根据资料显示,原斗门村有650户1650多人,但是在村内居住了5000多外地人。当年在村中徜徉,能够听到南腔北调不同口音,也能看到许多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知道如今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斗门村旧景》  中山路的尽头,斗门村成了拦路虎。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村巷和民居。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流经村中的斗门河。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村小学和门前的大树,这是目前这个村唯一留下的东西。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斗门村旧景》  村里人的生活,被一些异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侵入。
  
《斗门村旧景》  2011年春节,拆迁中的斗门村。
 
《斗门村旧景》  2012年春节,中山路已经完成,东延到了金钟路,这是从金钟路口往西看的景象。
 
《斗门村旧景》  2014年9月,这是从原村口往西看的景象,中山路向东延伸了过去。马路两边,很快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商业街区。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