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老井

2016年3月30日 303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DSCF6259
十年前,我们为松岙镇做本宣传小册子,需要四处拍照。在松岙村中乱窜的时候,曾经发现,这个地方的井特别多,几乎可以在每个院子或巷口发现一口或大或小的井。在某个角落,发现一口看上去特别沧桑的老井,这井的样子,跟我平日在乡间见到的风格显然不同,虽然我说不出这是属于哪个年代的风格,但显然很有些年头了。那井台四周斑驳的苔印,井沿内侧被绳子勒出来深痕,黑黝黝的井壁……仿佛漫长的岁月全凝固在井里了。
 
松岙过去称松溪,聚居的大多姓卓,据传他们的祖先在宋建隆初(公元960年以后)时,为避战乱,从福建迁来,距今已经有1050年以上的历史。我当时曾经大胆推测,这口井应当是当年卓氏祖先迁来,在此发族时挖的井,因此这井至少得有千年历史。此推测得到同伴们的认可,并且在那个册子上得到了体现。
 
奇怪的是,这之后好多次再去松岙,却再也找不着那口老井了。上个星期天,再去松岙,下决心再找找它。在老街那一片转了好几个弄堂和院落,最后还问了几个热心大妈,看了好几口井,最后,终于在一个弄堂角落找着了。那井口现在已经加上两块盖板,大妈说现在这里已经安装了自来水,这井现在基本不用了,加上石板当盖是为了防止孩子玩耍时落水。
 
DSCF6264
 
在老井旁边有个小院落,只有一排房子。10年前我来时,在此邂逅一户河南来的家庭,年纪比我小的母亲,带了20来岁的儿子,16岁的女儿,在院子里做手工针线活。我们跟他们聊了会天,喝了他们泡的茶。如今这个院子显得很冷清,他们肯定不在这儿住了。问带我们去找井的大妈,当年是不是有这么一户人家租住在这,大妈说有的有的,住了一两年之后离开了,现在不知去向。
 
IMG_5841
 
IMG_5848
 
没见着那户河南人家,却有一位颤颤巍巍的大爷从院子出来,见我们在看井,也过来看热闹。他说,这口井叫西井,另外一个弄堂也有一口井,样子跟这个差不多,叫东井。东井、西井是松岙最老的两口井,松岙卓姓人太公最早定居在此,从这一带开始发迹的。——哈,十年前我的推测果然没错!生命离不开水,人的繁衍更离不开水,这井对于松岙卓氏人口的扩张,真的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呢。
 
DSCF6270  ▲这是东井。
 
回家看10年前拍的照片,发现这颤颤巍巍的大爷十年前也在我的镜头中,当年看上去还相当年轻。院子里还有一位大娘,估计是他的老伴,今日没见。这次来松岙,发现松岙的人气不及10年前热闹,许多房子空关着,特别是老街两侧,过去开着不少做传统手工的作坊,如今没几个了。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也许,存在就是合理,就跟这老井一样,虽然现在没有啥实用价值了,也许不久的将来它们会被填了。但它们曾经辉煌过,就值得我在此说道说道。
 
这有好多井,在此罗列一下。这些井,肯定有着土生土长居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DSCF6169
 
DSCF6194
 
DSCF6195
 
DSCF6226
 
DSCF6252
 
DSCF6160
 

标签: 古迹
最后更新:2016年3月3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村里的孩子 这个城市越来越漂亮了 北京养怡山庄 修理脱排油烟机的帅哥 周记201825 微周201313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