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有老同学给我发了一张照片,问我是不是认识此人,说有个在外地的村里人在某个场合碰到此人,此人自述是我老同学的同班同学,现在也在外地发达。我老同学对此人没印象,问我是不是认识?
我看了照片,觉得没印象。问了名字,也没印象。下结论说,此人肯定不是我们同班同学。老同学也觉得不是。
晚上翻校友通讯录,翻到同一届的隔壁班确实有人叫这名,问题是向我老同学求证的村里人,也在这个名单上。那在外地发达的,为什么偏偏要拉个不是同班的说是他同学?跟老同学讨论,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人借名冒充同学骗同乡,还有一种是你在什么场合碰到过那人,他还记得,你忘了。
老同学点头称是,说有可能,是我记不起了。不过以后跟他不会有交集,不管他!
是啊,岁月漫长,几十年过去,碰到过多少人,哪能都记得?不过有些事,倒常会在不经意间,让我再次想起来。
上面这事,就让我忍不住想起了40年前,有人借名老乡骗同学的往事。
198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收到一封复旦同学来信,说他们那儿好几个同学碰到骗子了:有个年龄相仿的老乡来访——当年在外地上学,老乡间互访是常有的事,也确实常有同学带同学,老乡带老乡的情况。那老乡自述在某个不大有名的学校读书,曾是谁谁谁的同学,还与谁谁谁熟悉,还聊起中学时的一些往事。他说的那些谁谁谁,都是我们中学时的同学或校友,我也是他提及的人之一。那人离开时,总说今天要去办什么事,可巧没有带钱或钱带得不够,因此向同学借几块救急,改日一定登门归还。见他认识那么多熟人,了解那么多往事,他借的钱又不多,一般同学就不多怀疑。当年大家都穷,能借出去的钱也不会太多,一般就五元十元,最多二三十,也就半月一周伙食费的额度。钱借出之后,那人没在约定时间内上门归还,几个老乡同学一碰头,意识到碰到骗子了。我复旦同学这封来信,就是提醒我们要当心此人。
我读信后,感觉匪夷所思,怎么可以老乡骗老乡?觉得还是有必要去提醒一下老乡同学们。找到住在隔壁寝室的老乡同学,讲了这事。他一听,一拍大腿,说此人刚走!那人前一会儿来访,自述在杭州一中专上学,说认识谁谁谁,与谁谁谁是好朋友——当然这次没提及我们周边的几个。那人离开时,说下周学校要开运动会,他等下要去买套运动衣,钱没带够,暂借几元,下周来归还。我同学说此人估计还没走远。我们立马去追,一直追到校门口,未见踪影。看来不可能追上了。
回到宿舍,挨个找同乡提醒。找到同一楼的另一同乡同学,如此这般描述一番那骗子的相貌,问他有没有见过这人来访?他说没有啊,下次来了带他来作客。我们一听笑了,说你还让他来?骗子啊。
说也奇怪,我们这么一动作,此骗子再没出现过。莫非知道骗术败露了?
此后一段时间内,几个老乡同学一碰头就议论此事,分析这骗子是不是我们曾经的同学?否则他怎么能说出那么多同学的名字和轶事?但根据见过他的同学对他样貌的描述,我们真没能将他与我们熟悉的人对上号。直到如今,我们也不知道这位从上海骗到杭州,骗了好几个学校好几个老乡同学的骗子,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从那时起金盆洗手脱胎换骨不再干了,还是继续行骗继续作恶在啥时候啥地方栽了进去了。
后来骗子的故事听多了,发现拉熟人扯关系营造亲密关系是骗子常用的手段之一。骗子行骗的核心技巧,其实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当年那个骗子,钻了通信手段单一,信息流转缓慢的空子行骗成功。如今以熟人名头行骗这行当又有进步,据说运用AI都能实时冒充亲人在线上面对面行骗。虽然没碰到过,但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范骗子,永远是人生的日常。
题头图:作者于1980年代中期
后记:此文有公众号发出之后,当年在复旦读书的曹同学说,他曾被此人骗过,后来被奉化检察院起诉了,他曾去作过证,不过忘记此人叫什么名字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