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微信朋友圈被“秋假”刷屏,见好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逛山逛水,逛吃逛喝。头回注意到有个“秋假”,这是什么假?问AI,AI总结说,秋假是部分地区中小学推行的假期安排,时长多为3天,常与周末衔接形成小长假。设置秋假既能让学生缓解学习疲劳,也能借适宜气候开展研学等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带动亲子旅游,助力消费。
秋假不是全国性的制度安排,浙江属于试点地区,宁波刚从今年开始试行,因家中久无读书郎,怪不得我不知道。想想如今的孩子也还幸福,虽然学业紧张内卷得不成样子,但好歹还有这样那样的福利可以享受,比如天气不好能放假,感冒流行可停学,不像我们上学时,必须到学校的日子,就是天上落刀子也得去,很少会有例外。
这“秋假”,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每到秋天学校都会组织的“小秋收”。“小秋收”大概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那几天学校不上课,学生们自行组团,上山入地,去捡拾地里已经收过的农产品,采收山上自己长成的野果野花,收集山道上牛羊的遗矢。当年学校每星期都有半天劳动课,这“小秋收”可视作劳动课的延伸。“小秋收”会分配采收任务,规定每个学生应该完成某些指标。收获的成果或支持“队校挂钩”的生产队,或归班级所有,成为班级的活动经费。
那时候“小秋收”的主要产品有:捡拾“稻头”——多为晚稻收割后遗留在甜象草上未被脱粒的稻谷;采野菊花;收集牛羊粪;采集“柴子”——一种栎树的果子,淀粉可作工业原料;秋深时分,挖乌糯根、红刺根……当年采集的东西,大多数是食品或中药材,学校收集后统一卖到粮站或供销社的采购站。我小学时,曾是我们班“小秋收”收入的记账员,类似于会计,记得毕业那年累积了一笔钱,具体数额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感觉已相当可观。
班级有了一些钱,可以买一些课外读物或体育活动用品,丰富一下师生生活,因此大家都有积极性。记得那年买了一本挺厚的画册,老师怕学生翻坏,让我拿回家让家长想办法装个挂绳。那画册是对开装订的,我母亲在杂志装订线那侧的角上打了个洞,上面钉了个“鸡眼”,就是鞋帮上穿鞋带的那种金属圈,孔中穿根细带子,可以挂到墙上。我见对开的画册钉上“鸡眼”后,中间不能完全摊平,担心效果不好,被老师责怪。没想到拿到学校后,老师表扬说装得不错,我忐忑了一晚上的心终于放下。
当年每天放学后或星期天,我们都得上山,要么在自留地干活,要么割猪草兔草,要么砍柴,反正到了10岁上下,课余不会有太多的闲时间。所以,当年的“小秋收”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只是日常课余生活的延续,绝对不会有现在的那种亲近自然、缓解学习疲劳的说辞。“小秋收”对于我们来说,还有需要完成任务的压力,所以并不轻松。要知道全校数百学生一两天内集体上山直奔共同的标的物,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就说捡拾稻头这活儿,如果在已脱过粒的稻草上找,半天也找不了多少。有胆子大的同学,就跟在正在田里作业的打稻机旁,只要打稻的将脱完粒的稻草往打稻机边一扔,他就飞快地抢上去捡拾。通常脱粒过的稻草是专门有人清理扎捆,他见没脱干净的稻谷,会捋集后扔回稻桶,做到“颗粒归仓”。在打稻机旁边如此捡拾,无异于跟人抢稻米,所以经常会被大人喝骂。这等事我是无论如何不敢做的,所以,我的“产量”永远比不过那些胆大的。
脑子活络的同学,还有一招是寻找鼠窝。山间老鼠会在田角或附近山坡上打洞,将偷窃来的成熟稻谷储存在洞的深处。我曾经见过高年级的同学,找到一个鼠窝,一次性收获数斤十来斤谷子,一下就超额完成了任务,甚至还有可能将“余粮”拿回家去喂鸡饲鸭。但干这事也有风险,在田角挖鼠窝,有可能将田墈挖得乱七八糟,严重破坏农田设施,也会引来大人的喝骂。再说力气小的,胆子小的,也不敢随便见洞乱挖,万一挖出条蛇,还不被吓死?
有一年,我们班捡集的稻谷已装了两大竹箩,丰收了。那稻谷放到教室的最后面,打算等晒干后去卖了。不想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稻谷被偷了。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的心情均无比沉痛,纷纷寻找盗贼痕迹。大家在学校围墙下发现有脚印数个,推断窃贼是翻墙出入,但出墙之后去了何方,因外面就是大路,自然无法寻踪了。那一年,大家白忙乎了好几个星期。
小秋收也有意外收获,有一次我与一同学结伴拾粪积肥,两人担着空畚箕,连找了数座山沟,都没找着牛粪的影子。当年牛羊粪是农家宝,放牛的一般都会随身带一畚箕,牛随拉他随捡,散落的可能性本来就少,小秋收“拾粪大军”一上山,山道上遗落的牛羊粪更被搜罗得干干净净。眼看有可能完不成了任务 ,两人垂头丧气下山,经过一条狭窄的山道,走到前头的同学突然发现前面路中间有一坨新鲜牛粪,他欣喜若狂,奔上前去,顾不得干净香臭,将牛粪双手捧起,小心翼翼收入畚箕。当时那牛粪还是热的呢,估计是在我们到这之前,一头路过的牛刚刚拉下的。哈哈,有这一堆, 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15年前,那条山道还在,我每天清明上坟,经过这一段时,必对家人们唠叨当年情景。2010年左右,新公路建设时,这一块坡地附近正好有公路穿过,此景也就不复存在了。
后来,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学校不组织集体“小秋收”了,再后来,听说有个“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活,后因实行双休制,“农忙假”也没了。今年开始实行的“秋假”,我想最主要动因,是政府想拉动内需。毕竟,为孩子们花钱,一般都是比较大方的。过去的“小秋收”唯一目的是挣钱,现在“秋假”的主旋律是花钱。
为了回味当年的“小秋收”,前两天,特意到老家山上去采野菊花。与住在那儿的小学老同学一块儿采摘了一个多小时,采收的成果全给了我。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同学说的大都是怎么挣钱的话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得有钱才能安逸。
回家烘晒野菊花,感觉那个熟悉的香气还跟当年一样浓郁亲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