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align=center]《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align]
  在奉化说起徐德林,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在他的老家溪口附近,他的知名度还是很大的,这主要是由于他离休2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义务教授书画。

  去年底,他的一个亲戚,也是我的同学,带领我们前去探访老人家。在溪口镇康岭村一所简陋的房子里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几个孩子辅导书画。听说我们想跟他随便聊聊,他便坐在门口与我们说起了他的传奇经历。

  在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他毕业于奉化中学。18岁那年,到成都参加了黄浦军校18期学习,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又会书画,被留在学校,当起了黄浦军校的教官。那是1941-1942年之间的事情。1948年,他投诚起义,参加了解放军,仍然在军校任教,转战东北战场。他说,他上课的时候,林彪司令曾经到他的课堂视察、听课。1951年,他在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被送到汉口养伤,伤愈后转业回到家乡,当起了家乡学校的教师。1958年,以他的出身,他当然成了“右派分子”,随之被劳动改造21年,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摘帽。1981年他到龄退休,次年改为离休。他说,糊里糊涂改造了那么多年,退休后,倒成了离休干部,如今待遇优厚,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应该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因此,离休后,他开始发挥他的特长,义务向周围村子里的孩子们教授书画艺术。一干就是20多年。因此,他常被市里有关部门评为优秀离休干部。

  别人教书画,都要向学生收学费书费,他却坚持免费讲课。不但如此,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请学生们在家里吃饭,并送给回程的车费。如今,他每个月3000多元离休工资,全部投在了学生身上,有时候甚至于身上掏不出几块钱。他这个做法,在村里看起来不免有些傻,但引来了宁波、舟山、甚至金华地区的学生。那天我们去的时候,他介绍说宁波服装学校的学生也在休息天来他这里学习书画,他照样提供免费饭菜和路费。屈指一数,他说学生已有四代,最早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说,钱财都是身外物,只要还会动,就要坚持为孩子们教授书画艺术,为家乡的农家院落增添一些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尽一点力。

  今年5月,看到本地媒体又一次报道他的事迹,5月14日,88岁高龄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
  图1、徐老先生的居室很简陋,门里门外,墙上挂的不是学生习作,就是人们送的锦旗。还有一些是学生们举办书画展的活动照片。
 
《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
  图2、徐老先生说起他的经历,神采飞扬。
 
《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
  图3、老先生与学生们合影。他说,双休日总会有学生来,他很忙。
 
《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
  图4、这张算是他的肖像吧。

点赞
  1. 说道:

    还真是不认识

  2. 大道说道:

    有关这位老先生的媒体报道:

    一生奉献美术教育耄耋老人光荣入党
     
    时间:2008-5-20 9:11:20 来源:奉化日报
     
    奉化新闻网讯(记者 袁伟鑫)5月14日,对于徐德林老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88岁高龄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德林家住溪口镇康岭村,是一位离休干部。进入他家,狭小略显简陋的屋子里挂满了各类书画作品。他告诉记者,虽然他独居一人,但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他,能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的一个愿望。徐德林18岁考上了黄埔军校,在军校学习时,他对绘制军事作战图特别感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写写画画。辽沈战役时,他已经是国民党驻沈阳某师的副营长,投诚后在解放军中担任军事教员,在这些年中,他一直没有中断书画。

    全国解放后,徐德林回到家乡溪口镇,成了一名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81年离休,闲不住的他在家里办起了免费书画培训班,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接受培训的学生累计已有500多人,有的甚至从哈尔滨、重庆赶来拜访他。在培训班里,他不仅免费提供纸笔和食宿,还给他们补贴车旅费,每月3000元的离休金都用在了书画培训班上。他告诉记者,他一直有入党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才没向党组织申请入党。在身边朋友的建议下,他终于向班溪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5月14日,班溪党支部通过了他入党的申请,徐德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说话间,徐德林从兜里掏出500元钱塞给记者说:“前几天我从电视里得知四川发生了地震,希望你能帮我把这钱交给红十字会,为抗震救灾献一份爱心”。

     

    无私的奉献 高尚的情怀

    ——记奉化市离休干部徐德林同志先进事迹

    2006年2月28日

      在奉化溪口,有一位20多年来无私为青少年传授书画艺术的老人。他就是多次被奉化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老干部局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徐德林同志。

      徐德林同志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51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58年被划成右派,随后就是21年的劳动改造,78年落实政策。81年退休,82年改为离休。

      徐德林离休回家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书法绘画专长,利用暑期,一心关心起青少年教育和无私传授书画工作上来,转眼已有20多个春秋。期间,他不但得到了快乐,还乐此不疲。或许有人要问,像他这样传授书画,关心青少年的人和事遍遍皆有,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是的,他的确有区别与他人的地方,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

      一、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教育青少年和传授书画中,可以用三个“无私”来概括,即爱心无私、资助无私、服务无私。

      首先,爱心传授,因人施教。他所教的学生,不是以开设什么学习班之类的形式收录的,而是凭着他在村上有一定的书画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地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至今已有学生300余名,分别来自全省除丽水、衢州以外的9个地区,还有外省的四川、贵州、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这些学生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4岁。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连博士都有。他对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学生,一方面,视作儿女,关爱备至;视作亲友,互敬互助。在他家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叠厚厚的书信,多是他的读大学的学生写给他的感谢信,书信的落款大都以孙儿孙女自称。另方面,根据不同对象,研究、分析和摸索教育办法,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青少年一代,注重寓教于乐,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传授书画的同时,结合伦理道德的解说,深受少年朋友的喜爱。比如,什么样的字才叫顶天立地,什么样的字称谓弱不禁风,什么样的字才是精神饱满,什么样的字是有气无力。每逢重大节日,他总是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十六大召开期间,他发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向十六大献礼,在家举办“欢庆十六大,家庭书画献礼”为主题的书画展。此举曾被《宁波日报》、《奉化日报》报道,很有影响力。对成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学员,在教学上是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课堂上言传身教,倾情倾力。对学生的作业是字字推敲,每一个字不达双圈,不能过关。对年长的学生,他注重的是以书养生,陶冶情操。他教导他们书写要做到心静如水,排除杂念,什么时候要气沉丹田,什么时候该一气呵成,努力做到书法与运气的结合。

      其次,不计报酬,无私助学。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书画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所要付出的不光是精力和毅力,还需要更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然而,他对这3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是全过程免费传授。包括笔、墨、纸、裱,还有学生的吃、住、用、行。有一位叫张夏波学生,她家的客厅四周一共挂着十二幅裱得非常精致的书画习作。学生的家长激动地告诉我们:“我整天以此为荣,可我的女儿学书画从来没有化费过一分钱。”起初,我们总认为徐老家肯定很富裕,可一到他家,实际与想像是大相径庭。我们特意丈量了他家的大小,一间破旧的35平方二层砖木结构矮楼房,楼下后间是厨房,实际可用面积是25平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在楼上铺两张木床,供学生住宿,自己在楼下仅有的9平方书画间里凑合着睡,晚上搭床白天拆,有蚊子就点上一盘驱蚊香,天气热就摇一摇扇子,唯一的一台电风扇都给学生用了,就这样整整熬过了20多个暑期的日日夜夜。他还要为学生做饭烧菜,起早摸黑,不辞辛苦。连学生的车旅费都由他掏腰包解决。他极富有爱心,经常给困难学生送钱、送物、送家乡特产等物品。当问到这20多年共耗去多少离休费时,他说他没有算过。

      他是一个省吃俭用的人,从不乱花一分钱,不舍得吃好菜,不舍得穿好衣,在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我们去他家采访时,这台彩电已经“住院”了。他说他每个月日常生活费花不上200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实际每月2200元离休工资所剩无几。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离休工资用到了传授学生书画的各种开销当中。20多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第三,学教结合,服务社会。毋庸置疑,为了教学广大书画爱好者,他在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艺术造诣方面是化了不少功夫。教学的过程,也是他一步一步迈向艺术殿堂的过程。他现在真可谓是多才多艺,书、画、戏无一不通。这些才艺也使他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乐观、开朗。他被一些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聘为书画顾问。自觉、无私地为当地政府、农村书写标语、布置会场、创办画展,等等。在他家的墙壁上、栋梁下挂满了一排排大红大红的奖状、贺匾、聘书、旌旗。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多次被奉化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老干部局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二、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敬仰。

      第一次接近徐德林同志,就感觉他是一位性格直爽、朴实忠厚、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老人。村里的干部群众,一提起他就不由自主地树起了大母指。他说话毫无遮掩,心直口快。他孤身一人,却从不自暴自弃。他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可他经常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他对学生的关心完全可以用“无微不至”四个字来形容。经常寄钱给求学困难的学生,80元、100元、200元,只要有困难,他便会伸出援助之手。对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学生,一会儿寄药,一会儿寄鸡蛋。受惠的同学们把感激的话,化作学习的动力,以各自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关爱他们的这位慈祥的老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慷慨的人,去年他得了阑尾炎,却垫付不出3000元手术费,只好向左右邻居借钱。为了改善伙食和学习条件,不顾路途遥远,给人书写墓碑,挣来一点点酬金,补充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的开支。他不是党员,可他所做的事是党的崇高事业,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觉遵守、主动维护社会公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执著的追求值得我们敬佩。

      他年轻时就是一位有朝气、求进步的学子。人到晚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都因岁月流逝而发生了变化。离休回家后,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晚年生活方式的定格问题。他说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尤其是青壮年时期,经历了与许多老干部一样的痛苦和受屈。但回头看看,这一生是多么的平淡无奇,甚至更多地享受了党和政府的恩泽,心中的愧疚感久久不能抹去。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踏实地成一事。为了不再岁月蹉跎,不再重复平淡,他决定要以别样的方式,续承他孜孜追求的教育事业。有志者,事可成,他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得到了众人的爱戴,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未成年人的执著追求。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甚至老年人千里拜师学艺。听斑溪村居委会的一位姓夏的主任介绍,徐老是村居委会的常客,居委会办公室内的一些制度、规章,宣传窗,大街小巷的标语,和附近几个村的一些书写画画,全是他一人杰作。这些义务活他已坚持了好几年,从不懈怠。他已成为全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好人。的确,他的精神不光在当地广为传颂,经众多学生的宣扬,已在一些大专院校传为佳话。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学生来信来函,要与徐老交朋友,述说敬佩之情。一位叫谢芳的同学信中说:“叫你一声‘爷爷’倍感亲切,我要是有你这样的爷爷真是太幸福了。我是你一位陌生的孙女,跟安娜是一个寝室的,我是听她们讲你的事情,看你寄来的作品后,决定叫你一声爷爷的,请你接受我这位莽撞的孙女。”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从日本写给他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的多才多艺和对工作的执著劲儿,深深地感动了日本友人,它让我一生受益。谢谢你,我的徐老师。”

    徐德林:传书授画终不悔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04年9月24日 9:27

      记者韩淑静

    徐德林,这位1921年出生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教人书法、绘画、唱京戏,除了不收取任何费用外,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徐德林的学生有300多名,遍及全省,还有远至山东、四川、安徽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和老人同龄84岁,学生中还有博士呢!9月20日,在溪口镇康岭村,记者见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
    走进老人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幅幅书法挂在门外,或苍劲有力,或狂野豪迈,屋子里更是挂满了书画,桌子上,架子上都是笔墨纸砚。毕业于黄埔军校,并曾在军校担任教官的徐德林老人算是自学成材,对于书法、绘画、京戏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是书法和京戏,他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魅力无穷。1951年,从部队回到奉化工作的老人,因为在书画方面有特长,成为亭下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因为历史原因,1958年,老人被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妻子也因此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从此杳无音讯,接踵而来的打击让老人悲痛不已,从此更加寄情于书画。
    1983年,老人离休了,虽然离休了,可老人没闲着,学校、村老年协会、邻村的老年协会叫老人写横幅、出黑板报、布置会场、编排节目,老人总是热心地忙碌着。亭下中学的一些爱好书画的学生经常慕名拿着作品到家里向他请教。看到学生对于中国书法这么有兴趣,老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因此对学生的指导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除了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外,老人还会买些零食招待学生,留学生在家里吃饭。寒暑假中,当有学生前来拜师学习,老人还提供住宿,把楼上房间留给学生住,自己则在楼下打地铺。学生回家时,老人还会送上特产和车费。学生有满意的作品,老人还出钱帮其裱好。老人的退休工资和帮人写墓碑的收入几乎都花在了学生身上。有这么一位好老师,学生当然是越来越多。
    在老人所有的学生中,山东建材学院一位姓康的女学生是老人最引以自豪的,不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博士生,更重要的是她帮老人实现了在外国人面前展示中华瑰宝魅力的心愿。这名学生在日本、法国进行学术交流时,都曾泼墨挥毫,让外国人赞叹不已。
    老人告诉记者,不少人对于他如此付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并产生浓厚兴趣,他觉得怎么做都值得。

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