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黄浦教官徐德林--寿星谱(二)

2008年6月28日 2187点热度 0人点赞 2条评论

[align=center]2008-06-28_010608-0.jpg[/align]
  在奉化说起徐德林,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在他的老家溪口附近,他的知名度还是很大的,这主要是由于他离休2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义务教授书画。

  去年底,他的一个亲戚,也是我的同学,带领我们前去探访老人家。在溪口镇康岭村一所简陋的房子里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几个孩子辅导书画。听说我们想跟他随便聊聊,他便坐在门口与我们说起了他的传奇经历。

  在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他毕业于奉化中学。18岁那年,到成都参加了黄浦军校18期学习,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又会书画,被留在学校,当起了黄浦军校的教官。那是1941-1942年之间的事情。1948年,他投诚起义,参加了解放军,仍然在军校任教,转战东北战场。他说,他上课的时候,林彪司令曾经到他的课堂视察、听课。1951年,他在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被送到汉口养伤,伤愈后转业回到家乡,当起了家乡学校的教师。1958年,以他的出身,他当然成了“右派分子”,随之被劳动改造21年,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摘帽。1981年他到龄退休,次年改为离休。他说,糊里糊涂改造了那么多年,退休后,倒成了离休干部,如今待遇优厚,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应该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因此,离休后,他开始发挥他的特长,义务向周围村子里的孩子们教授书画艺术。一干就是20多年。因此,他常被市里有关部门评为优秀离休干部。

  别人教书画,都要向学生收学费书费,他却坚持免费讲课。不但如此,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请学生们在家里吃饭,并送给回程的车费。如今,他每个月3000多元离休工资,全部投在了学生身上,有时候甚至于身上掏不出几块钱。他这个做法,在村里看起来不免有些傻,但引来了宁波、舟山、甚至金华地区的学生。那天我们去的时候,他介绍说宁波服装学校的学生也在休息天来他这里学习书画,他照样提供免费饭菜和路费。屈指一数,他说学生已有四代,最早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说,钱财都是身外物,只要还会动,就要坚持为孩子们教授书画艺术,为家乡的农家院落增添一些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尽一点力。

  今年5月,看到本地媒体又一次报道他的事迹,5月14日,88岁高龄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8-06-28_010608-1.jpg
  图1、徐老先生的居室很简陋,门里门外,墙上挂的不是学生习作,就是人们送的锦旗。还有一些是学生们举办书画展的活动照片。
 
2008-06-28_010608-2.jpg
  图2、徐老先生说起他的经历,神采飞扬。
 
2008-06-28_010608-3.jpg
  图3、老先生与学生们合影。他说,双休日总会有学生来,他很忙。
 
2008-06-28_010608-4.jpg
  图4、这张算是他的肖像吧。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08年6月28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鱼

    还真是不认识

    2008年6月30日
    回复
  • 大道

    有关这位老先生的媒体报道:

    一生奉献美术教育耄耋老人光荣入党
     
    时间:2008-5-20 9:11:20 来源:奉化日报
     
    奉化新闻网讯(记者 袁伟鑫)5月14日,对于徐德林老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88岁高龄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德林家住溪口镇康岭村,是一位离休干部。进入他家,狭小略显简陋的屋子里挂满了各类书画作品。他告诉记者,虽然他独居一人,但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他,能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的一个愿望。徐德林18岁考上了黄埔军校,在军校学习时,他对绘制军事作战图特别感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写写画画。辽沈战役时,他已经是国民党驻沈阳某师的副营长,投诚后在解放军中担任军事教员,在这些年中,他一直没有中断书画。

    全国解放后,徐德林回到家乡溪口镇,成了一名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81年离休,闲不住的他在家里办起了免费书画培训班,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接受培训的学生累计已有500多人,有的甚至从哈尔滨、重庆赶来拜访他。在培训班里,他不仅免费提供纸笔和食宿,还给他们补贴车旅费,每月3000元的离休金都用在了书画培训班上。他告诉记者,他一直有入党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才没向党组织申请入党。在身边朋友的建议下,他终于向班溪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5月14日,班溪党支部通过了他入党的申请,徐德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说话间,徐德林从兜里掏出500元钱塞给记者说:“前几天我从电视里得知四川发生了地震,希望你能帮我把这钱交给红十字会,为抗震救灾献一份爱心”。

     

    无私的奉献 高尚的情怀

    ——记奉化市离休干部徐德林同志先进事迹

    2006年2月28日

      在奉化溪口,有一位20多年来无私为青少年传授书画艺术的老人。他就是多次被奉化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老干部局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徐德林同志。

      徐德林同志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51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58年被划成右派,随后就是21年的劳动改造,78年落实政策。81年退休,82年改为离休。

      徐德林离休回家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书法绘画专长,利用暑期,一心关心起青少年教育和无私传授书画工作上来,转眼已有20多个春秋。期间,他不但得到了快乐,还乐此不疲。或许有人要问,像他这样传授书画,关心青少年的人和事遍遍皆有,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是的,他的确有区别与他人的地方,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

      一、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教育青少年和传授书画中,可以用三个“无私”来概括,即爱心无私、资助无私、服务无私。

      首先,爱心传授,因人施教。他所教的学生,不是以开设什么学习班之类的形式收录的,而是凭着他在村上有一定的书画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地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至今已有学生300余名,分别来自全省除丽水、衢州以外的9个地区,还有外省的四川、贵州、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这些学生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4岁。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连博士都有。他对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学生,一方面,视作儿女,关爱备至;视作亲友,互敬互助。在他家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叠厚厚的书信,多是他的读大学的学生写给他的感谢信,书信的落款大都以孙儿孙女自称。另方面,根据不同对象,研究、分析和摸索教育办法,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青少年一代,注重寓教于乐,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传授书画的同时,结合伦理道德的解说,深受少年朋友的喜爱。比如,什么样的字才叫顶天立地,什么样的字称谓弱不禁风,什么样的字才是精神饱满,什么样的字是有气无力。每逢重大节日,他总是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十六大召开期间,他发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向十六大献礼,在家举办“欢庆十六大,家庭书画献礼”为主题的书画展。此举曾被《宁波日报》、《奉化日报》报道,很有影响力。对成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学员,在教学上是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课堂上言传身教,倾情倾力。对学生的作业是字字推敲,每一个字不达双圈,不能过关。对年长的学生,他注重的是以书养生,陶冶情操。他教导他们书写要做到心静如水,排除杂念,什么时候要气沉丹田,什么时候该一气呵成,努力做到书法与运气的结合。

      其次,不计报酬,无私助学。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书画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所要付出的不光是精力和毅力,还需要更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然而,他对这3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是全过程免费传授。包括笔、墨、纸、裱,还有学生的吃、住、用、行。有一位叫张夏波学生,她家的客厅四周一共挂着十二幅裱得非常精致的书画习作。学生的家长激动地告诉我们:“我整天以此为荣,可我的女儿学书画从来没有化费过一分钱。”起初,我们总认为徐老家肯定很富裕,可一到他家,实际与想像是大相径庭。我们特意丈量了他家的大小,一间破旧的35平方二层砖木结构矮楼房,楼下后间是厨房,实际可用面积是25平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在楼上铺两张木床,供学生住宿,自己在楼下仅有的9平方书画间里凑合着睡,晚上搭床白天拆,有蚊子就点上一盘驱蚊香,天气热就摇一摇扇子,唯一的一台电风扇都给学生用了,就这样整整熬过了20多个暑期的日日夜夜。他还要为学生做饭烧菜,起早摸黑,不辞辛苦。连学生的车旅费都由他掏腰包解决。他极富有爱心,经常给困难学生送钱、送物、送家乡特产等物品。当问到这20多年共耗去多少离休费时,他说他没有算过。

      他是一个省吃俭用的人,从不乱花一分钱,不舍得吃好菜,不舍得穿好衣,在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我们去他家采访时,这台彩电已经“住院”了。他说他每个月日常生活费花不上200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实际每月2200元离休工资所剩无几。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离休工资用到了传授学生书画的各种开销当中。20多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第三,学教结合,服务社会。毋庸置疑,为了教学广大书画爱好者,他在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艺术造诣方面是化了不少功夫。教学的过程,也是他一步一步迈向艺术殿堂的过程。他现在真可谓是多才多艺,书、画、戏无一不通。这些才艺也使他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乐观、开朗。他被一些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聘为书画顾问。自觉、无私地为当地政府、农村书写标语、布置会场、创办画展,等等。在他家的墙壁上、栋梁下挂满了一排排大红大红的奖状、贺匾、聘书、旌旗。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多次被奉化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老干部局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二、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敬仰。

      第一次接近徐德林同志,就感觉他是一位性格直爽、朴实忠厚、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老人。村里的干部群众,一提起他就不由自主地树起了大母指。他说话毫无遮掩,心直口快。他孤身一人,却从不自暴自弃。他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可他经常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他对学生的关心完全可以用“无微不至”四个字来形容。经常寄钱给求学困难的学生,80元、100元、200元,只要有困难,他便会伸出援助之手。对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学生,一会儿寄药,一会儿寄鸡蛋。受惠的同学们把感激的话,化作学习的动力,以各自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关爱他们的这位慈祥的老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慷慨的人,去年他得了阑尾炎,却垫付不出3000元手术费,只好向左右邻居借钱。为了改善伙食和学习条件,不顾路途遥远,给人书写墓碑,挣来一点点酬金,补充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的开支。他不是党员,可他所做的事是党的崇高事业,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觉遵守、主动维护社会公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执著的追求值得我们敬佩。

      他年轻时就是一位有朝气、求进步的学子。人到晚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都因岁月流逝而发生了变化。离休回家后,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晚年生活方式的定格问题。他说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尤其是青壮年时期,经历了与许多老干部一样的痛苦和受屈。但回头看看,这一生是多么的平淡无奇,甚至更多地享受了党和政府的恩泽,心中的愧疚感久久不能抹去。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踏实地成一事。为了不再岁月蹉跎,不再重复平淡,他决定要以别样的方式,续承他孜孜追求的教育事业。有志者,事可成,他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得到了众人的爱戴,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未成年人的执著追求。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甚至老年人千里拜师学艺。听斑溪村居委会的一位姓夏的主任介绍,徐老是村居委会的常客,居委会办公室内的一些制度、规章,宣传窗,大街小巷的标语,和附近几个村的一些书写画画,全是他一人杰作。这些义务活他已坚持了好几年,从不懈怠。他已成为全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好人。的确,他的精神不光在当地广为传颂,经众多学生的宣扬,已在一些大专院校传为佳话。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学生来信来函,要与徐老交朋友,述说敬佩之情。一位叫谢芳的同学信中说:“叫你一声‘爷爷’倍感亲切,我要是有你这样的爷爷真是太幸福了。我是你一位陌生的孙女,跟安娜是一个寝室的,我是听她们讲你的事情,看你寄来的作品后,决定叫你一声爷爷的,请你接受我这位莽撞的孙女。”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从日本写给他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的多才多艺和对工作的执著劲儿,深深地感动了日本友人,它让我一生受益。谢谢你,我的徐老师。”

    徐德林:传书授画终不悔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04年9月24日 9:27

      记者韩淑静

    徐德林,这位1921年出生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教人书法、绘画、唱京戏,除了不收取任何费用外,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徐德林的学生有300多名,遍及全省,还有远至山东、四川、安徽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和老人同龄84岁,学生中还有博士呢!9月20日,在溪口镇康岭村,记者见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
    走进老人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幅幅书法挂在门外,或苍劲有力,或狂野豪迈,屋子里更是挂满了书画,桌子上,架子上都是笔墨纸砚。毕业于黄埔军校,并曾在军校担任教官的徐德林老人算是自学成材,对于书法、绘画、京戏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是书法和京戏,他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魅力无穷。1951年,从部队回到奉化工作的老人,因为在书画方面有特长,成为亭下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因为历史原因,1958年,老人被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妻子也因此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从此杳无音讯,接踵而来的打击让老人悲痛不已,从此更加寄情于书画。
    1983年,老人离休了,虽然离休了,可老人没闲着,学校、村老年协会、邻村的老年协会叫老人写横幅、出黑板报、布置会场、编排节目,老人总是热心地忙碌着。亭下中学的一些爱好书画的学生经常慕名拿着作品到家里向他请教。看到学生对于中国书法这么有兴趣,老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因此对学生的指导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除了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外,老人还会买些零食招待学生,留学生在家里吃饭。寒暑假中,当有学生前来拜师学习,老人还提供住宿,把楼上房间留给学生住,自己则在楼下打地铺。学生回家时,老人还会送上特产和车费。学生有满意的作品,老人还出钱帮其裱好。老人的退休工资和帮人写墓碑的收入几乎都花在了学生身上。有这么一位好老师,学生当然是越来越多。
    在老人所有的学生中,山东建材学院一位姓康的女学生是老人最引以自豪的,不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博士生,更重要的是她帮老人实现了在外国人面前展示中华瑰宝魅力的心愿。这名学生在日本、法国进行学术交流时,都曾泼墨挥毫,让外国人赞叹不已。
    老人告诉记者,不少人对于他如此付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并产生浓厚兴趣,他觉得怎么做都值得。

    2008年6月28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湿热入夏——201622 黄埔老兵江辅芳辞世 裘村云礽禅寺 硬盘损坏 损失惨重 令人生厌的官场礼仪 转贴一篇文章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