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重温童年砍柴路

2014年2月6日 2475点热度 1人点赞 0条评论

2014-02-06_001652-0.jpg
  
  我的砍柴经历,只在童年时期有过。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给农家子弟提供了一个跳出家门的机会,因此,后来一门心思要考大学了,母亲再没让我干过这活儿。所以,我的砍柴经历,只在10—13岁这一段,时间相当短。
  
  当年所谓的砍柴,其实也没啥柴可砍。1960 年代之后,人口暴增,农村人畜的食物都需要柴火,老家山上山下都是光溜溜的,柴禾几乎是供不应求。要想要山上凑足一担足够份量的柴禾,相当的困难。只有相当劳力的男人,跑到离村子比较远的高上去,才能有所收获。生产队每天的活都排得满满的,每年只给社员几天类似假期的日子,让每家每户上山砍柴,其余日子,大人们都不能上山砍柴。记得那里实行经常性的封山育林,大队配备专门人员看管着山林,不让随便砍柴,发现擅自偷偷上山砍柴的,轻则没收所砍柴禾,重则以破坏生产的罪名,揪上台批斗。但每年几天假期里砍的柴禾,又不够烧的,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经常背个竹茶篓,上山捡柴。这事,在我小学毕业前的那段时间常做。
  
  村子对面隔着溪,有个山谷,村人名之为“深坑”。那山谷谷口朝西,山高坡陡谷深,光照不充裕,作物生长不好,许多山坡保留着原始的形态,是村里人砍柴的主要去处,也是我们捡柴的主战场。每天放学之后的短暂时间,我们都会约了小伙伴们上山捡柴,特别是秋冬季节,万物干枯,捡柴禾比较方便。但秋冬时节,放学之后的时间比较短,没多会儿天就黑了,我们跑不了太远,就在谷口附近捡一些。星期天则能跑远点,会一直深入到谷底,有时候还会爬到山上比较高的地方。偶尔,我也跟着母亲,到这深坑很高的山上很正式的砍柴。所以,这条叫做深坑的山谷,小时候闭着眼睛都能走,长大之后,梦里都不知道回过多少趟。也不知道念叨过多少次,要再去看看。
  
  春节前的一个休息天,带了妻子和父亲岳父,开车去老家游玩。在深坑口的公路边,停了车子,决定上山去重走一回。这就有了下面这组照片。
  
2014-02-06_001652-1.jpg
  进入深坑的路,伴着谷底一条溪坑。
  
2014-02-06_001652-2.jpg
  进入没多久,父亲指着路边的几块梯田说,这田是我家的。他说的是土改以前的事情了,我说你还想变天咋的?
  
2014-02-06_001652-3.jpg
  不过,我还是让他站在曾经是自己家的土地上,留了一个影。
  
2014-02-06_001652-4.jpg
  进入山谷的路,有一段经过一块很大的岩石,村里人将这地方叫做“响岩”,我觉得很有道理,夏天台风暴雨过后,这岩石上会漫过大水,跌落溪坑的声音,在谷口都能听到。不过,平日没水的时候,这石头干干净净光光滑滑,妻说很适合静坐冥想。
  
2014-02-06_001652-5.jpg
  前不久的菲特台风,对这条山谷也造成了很大破坏,这一段完全没了路的模样。
  
2014-02-06_001652-6.jpg
  这一段路,跟我记忆中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改变。
  
2014-02-06_001652-7.jpg
  到了村里人叫做三岔路口了。这里有一堵石墈,是上面一块田的挡墙,村里人将柴禾挑到这地方,总会将柴担靠着石墈,坐在一边休息一会儿。30年前冬日的一天,我大学寒假回来刚到家没一会儿,这地方突然燃起山火,我奔着上山参加扑火。事后知道,是村里一人,砍柴经过这里休息,点烟的火柴时没吹熄,火柴丢到干枯的草丛中,火立马就蔓延起来……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山林着火。当年的山林植被远没今天这么茂密,山坡上还是灌木和松树林为主,扑救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2014-02-06_001652-8.jpg
  岔路的右边,通向邻乡的倪家山,这路现在看上去似乎快要湮没了。
  
2014-02-06_001652-9.jpg
  岔路的左边,爬过一块巨大的岩石,是我当年砍柴经常走的路。小时候看到这块巨石,经常联想起电影《地雷战》中,日本鬼子眼中一块山石变成地雷的那个镜头。
  
2014-02-06_001652-10.jpg
  爬边巨石,前面又是一条深谷。谷底有一些梯田,现在种的全是花木。
  
2014-02-06_001652-11.jpg
  路边一块田墈的石头掉了,刚好能放进一个土蜂桶。走到这里,我没继续往上走。小时候,这一块的谷底有一个牛棚,过了牛棚再往上走,有一个叫岩洞的地方,是我小时候砍柴的最高处。站在那儿远眺,可以看到远山山峦起伏的样子。小时候经常看着那连绵的远山,想像着山的那边的情景,或者暗暗发呆:我是不是永远要在这山里劳作一辈子呢?
  
2014-02-06_001652-12.jpg
  折回,这光滑的石阶路面,走过我的多少祖辈?
  
2014-02-06_001652-13.jpg
  回到山下,走过这条田埂,算是出山了。
  

标签: 家乡 往事 登山 竺氏
最后更新:2014年2月6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高中同学会之参观母校 写在新浪博客的日志:不肯媚俗 乡间有高人 周记201850 微周1738——秋意渐来 我们还能退多远?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