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回到清凉寺旁边的空地上,碰到两个正在收拾东西的村民,原来刚才我在山中听到的说话声和锄头挖地声,正是他们两个发出的——他们在山中挖冬笋。两次来此地,在这山谷中,就碰到了这俩本地人,赶紧向他们打听情况。他们说,这“小娘坟”是浦口王人的,坟墓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过,后来被浦口王迁回去了。我说不对啊,那上面不是还有三支墓地?还立着新碑呢。他们说是吗?那地方,我们也很多年没上去了。
  
  又问起清凉寺的情况。他确定我们看到的那间小屋所在地就是清凉寺遗址,不过寺院早就不存在了。这小屋子是村中喜欢念佛的老人们搭的。再问下面的那块平地是怎么回事?他们说,这是前些年刚刚改过的农田,原因是上面有补助。原来如此!可这新造的田,似乎没有像模像样进行耕种,可惜!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又问起那座一瓢道人之墓的来历。村民笑说,那是他们村里一个医生的坟地。如今他的老伴还在,快一百岁了。这老医生如果在世,也差不多年龄。他们补充说,这户人家以前成份不好,是地主。
  
  怪不得!冠之以一瓢道人,我猜测这位陈老先生是个中医。中医不是说悬壶济世么?此壶即以葫芦制成,当年我们农家用的水瓢,是切开的半个葫芦。看来这老中医还很谦虚,说自己只是半个葫芦,一瓢而已。
  
  回到家中,查有关资料,发现这清凉寺很有说头。清代《忠义乡志》不仅对此寺有详细记载,而且对历代志书的记载有辨伪分析。从记载中得知,此寺初建于朱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有个茅将军舍弃住宅建寺庙,吴越王钱氏还给赐了额,叫“归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清凉院。据记载,寺院旁边有茅府茅君祠,这清凉院上的瓦上都有“己巳茅号”四字。南宋绍兴十九年,也是己巳年,王次翁亡,葬于此山中,因为那年也是己巳年,因此,当地有人说这是“己巳之应”。算起来,从梁开平三年己巳清凉寺建成,至绍兴十九年己巳王次翁葬此山,历时二百四十一年。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先前,我以为这王次翁是个本乡受人尊重的先贤,可一查,不得了,这人背负着恶名哪!他是南宋时与岳飞、秦桧同时代的官宦,可以说他们都是同事。可惜,王次翁与秦桧是一个阵线,主张投降不说,害死岳飞这事,竟然他是幕后军师。这罪过就大了,人品有问题啊。布衣修史的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在看了王次翁撰写的《王世传家录》后,愤然挥笔写道:“若非《王氏传家录》,谁识奸谋由此人。”关于王次翁的传略,有《宋史•王次翁传》,记载得很详细。
  
  史书记载,王次翁是济南人,如今他的族人们住在奉化的浦口王村,与他墓地的直线距离有20公里。当年到底是王次翁带着族人们到奉化居住的?还是族人们先住这里,他辞官回家后,也随族人同住奉化?不得而知。而且奇怪的是,他的安葬地跟族人居住地的距离差这么远,不知什么原因。好在,如今他的后人们还都认他,还不错。
  
  还查到一个与清凉寺有关的传说,这回说的是南宋一个名僧:无准师范。无准师范曾在浙江一带多个名寺住持过,其中包括奉化的雪窦寺,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清凉寺。有关他的人物年表中标明,他入住清凉寺宋嘉定13年(公元1220年)。这事又有一个传奇般的记录——《续传灯录》第三十五卷记载,无准师范“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翌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谓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畴昔所梦无异。”传说又一次把清凉寺与茅将军联系在一起。只是如今这地方非但寺院不见了,茅姓居民也似乎不见踪影,也没有记载中的祠庙旧迹可循。不知道这位茅将军是何方人氏,有何来历。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因为无准师范对茶文化和佛教输出到日本有很大贡献,在日本影响巨大。前些年还有日本信徒前来寻问清凉寺,可惜,找不着了。
  
  清凉寺初建时规模宏大,宋《宝庆志》载:有常住田一百六十亩,山九百六十二亩。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清凉寺差不多就废圮了。此时,应家棚人陈纯富又助田五亩地三亩,再建寺庙————这应该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在那个遗址的规模了。
  
  说了半天的清凉寺,除了清代这最后一次的复兴与所在地的应家棚人有点关系,其他好像都没应家棚人什么事。不过,我感觉,这应家棚还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除了清凉寺遗址旁边那个“一瓢道人”墓,在清凉寺水库大坝外面,看到一处规模不小的墓园,基园旁有亭,曰“清玄亭”,墓园有门,门额上书“众妙之门”四字,奇不?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三)》
  
  附:忠义乡志关于清凉寺的记载:
  
  清凉禅寺,县东清凉山(宝庆志、浙江通志、府曹志、县施曹二志均作县东九十里,延祐志作州东九十里),朱梁开平二年(宝庆志、延祐志作朱梁龙德初,嘉靖志、府曹志、县施曹二志作梁龙平二年,案:梁无龙平年号,误),僧云华建(施志)。茅将军舍宅为之,吴越王钱氏给额曰归顺(宝庆志)。宋治平二年,改清凉院(施志。宝庆志列清凉于禅院,皇朝治平中,赐今额;延祐志作宋治平初改今额;嘉靖志、府曹志作宋治平间改清凉院。案:宝庆署清凉院,云改今额,是;延祐署清凉禅寺,云改今额,非是),距院五里有茅君所居,故名其下,民犹有以茅佾为一户籍者,院之殿宇所覆皆古瓦,上有己巳茅号四字。茅君祠在院东庑,水旱疾疫,祷无不验。绍兴己巳敕葬王参政于其山,人谓己巳之应(宝庆志。案:梁开平三年己巳至绍兴十九年己巳,凡历二百四十一年)。明洪武初改寺(县施、曹志。按:延祐志已作寺,县施曹二志言洪武初改寺,误,兹以沿讹已久,姑从之)。永乐十年命并天下寺僧,以奉化县东清凉寺僧,滨海归并至太清禅寺(太清寺志略),旋复分设。国朝雍正十三年,僧子常重兴,咸丰间几废,陈纯富(应家棚人),为助田五亩地三亩零(宝庆志:常住田一百六十亩,山九百六十二亩)。同治年立有碑石。
  
  

点赞
  1. 狂笑三声半说道:

    考古钩沉是门苦力活也。不过有所得就是报酬奖励,最喜的是,无意中大海拾遗珠,则令人狂颠不已哉。

    1. 大道如水说道:

      堆砌文字辛苦些,问题是好多事情没多会儿就全忘记了。

大道如水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