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我在博联社当网络春晚风土人情栏目节目主持人的点评稿
现转载于下:
各位博友大家好!
博联社第三届新春民俗网络晚会活动鸣金收场了。按照博联社的要求,各版块的主持人要对自己负责版块的内容进行点评。我想点评这个要求有点高,至少对于我来说,有点勉为其难。这里就根据我的观感说三道四一番吧。
为了做好这说三道四的工作,在活动截止期后,对投到我这个版块的全部42篇博文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阅读,原来这也是个很苦的体力活!看完博文后,深深感到,中华民族民俗同一性与多样性共存,是中国年历数千年不衰且精彩纷呈的根本所在。先说民俗的同一性。中国地大博,民族众多,但过年中有许多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李仝子的《祭灶官》、杨俊祥的《小年到大年》、陈春的《蒸米糕》、司芳琴的《山西晋城人怎么过年》、黄新的《祭祖》、郭惠莲的《杀猪过年》等,虽然说的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但每个不同地方的读者都会在其中的找到许多相似的习俗,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在王平的《日本的正月,中国的味》中都可以找到。再看民俗的多样性。邓启耀的《今晚睡懒觉的注意了》、魏志雄的《羌式拔河》和《羌家人的年夜饭》、王泰安的《中国•盘子》、任卫红和董海宁记录的晋南临猗的“扎马角”、陈天石《苗乡芦笙节》、郭鹰的《走古事》、张丁峰的《祭祀好官》、江幼红的《跑马灯与滚龙灯》、武勇的《陕北牛王会》和《陕北放赦》、李卓彦的《晋南跑鼓车》、徐修成的《元宵节里坟茔的灯火》、杨朔的《嘉官庆寿(大八仙)》、李大林的《黔东南隆里正月十三迎“龙神”》等,呈现了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正是因为各地有这么多不同的民俗,让我们许多博友,不远千里万里,东跑西颠,不亦乐乎地体察民情、体验人生、增加阅历、丰富创作。
从大家的选取的题材看,有以文字内容为主的介绍民俗的,如杨俊祥的《小年到大年》可以算是一部过年习俗的小百科,司芳琴的《山西晋城人怎么过年》,从年底腊月二十八开始到元宵节,该吃啥忙啥,都在文章中点到了。也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过年习俗的,如李仝子的《祭灶官》,最后一段“那些卖老灶爷的女人越来越胆大,到后来,竟是一大摞一大摞地拿在手里,走街串巷地吆喝:卖老灶爷……卖老灶爷……谁买老灶爷……”读来令人忍俊不禁。郭惠莲的《杀猪过年》讲的是小时候的事情,说明最普通的习俗,也是最值得怀念的。陈春的《蒸米糕》也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家乡过年时的蒸米糕的民俗。孟志涛的《通俗》则比较通俗地说了家乡过年的风俗和自己过年的习惯。更多的博友是以图文形式介绍年俗的。如张立天的《汾州迎春》、武通凯的《乡村腊月年市》、王宇的《系上平安》、黄新的《祭祖》等。
年俗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大块:一是敬神,这是最多的。二是婚俗,如张丁峰的《娶新娘》和张亚娟的《搬茶》、郭鹰的《打新婚》、徐修成的《大姐家嫁闺女了》、尹忠的《苗家新娘回门婚俗》,可以看出婚娶风俗也有很强的地域特殊性。
比较出新的吕名的《迎春棋赛》,博主说了,“健康祥和文明欢乐”是发掘壮大的一条铁标准,千万别“庸俗当民俗,肉麻当有趣”。在大家都回忆传统习俗的时候,冷不丁出现一个新风俗,让人颇感意外。是啊,民俗也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另外,王平的《日本的正月,中国的味》,让我们了解了日本人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内容上也比较出新。
比较另类的文章有三位作者,一位是祁建,他的《老字号难道就此沉沦了吗》和《民间小玩意,拿什么拯救你》两篇博文,有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有情有理有据有对比,说服力强。一位是江幼红,她的《做戏文》和《跑马灯与滚龙灯》,在介绍民俗的同时,以其独有的细腻笔触,解读了自己对浙东民俗的体验。还有一位是邓启耀,他在《今晚睡懒觉的注意了》一文中,以轻松幽默的口吻,由摩梭人的传说引申的风俗,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存的规则:那就是要相互尊重,和谐共生。此文语言风趣,耐读!
个人体会,年俗活动中最惊心动魄的是任卫红和董海宁记录的晋南临猗的“扎马角”,最温馨的是魏志雄记录的来自地震灾区的《羌家人的年夜饭》和《羌式拔河》。不过,北方风俗和少数民族风俗最让我这个南方人最开眼界了。王泰安介绍的“盘子”、陈天石介绍的“苗乡芦笙节”、郭鹰介绍的“走古事”,武勇介绍的“陕北牛王会”、李卓彦介绍的“晋南跑鼓车”、徐修成介绍的“元宵节里坟茔的灯火”、杨朔介绍的“嘉官庆寿(大八仙)”表演、武勇介绍的“陕北放赦”、李大林介绍的黔东南隆里正月十三迎“龙神”等等,让我足不出户,体验了一回大江南北不同民俗的精彩,当这个主持人,值了。
也说存在的一些不足,有的博文,特别是图片类的博文,对民俗介绍的信息量不够全面,最主要的没说明白地点、背景。还有一些图片的编排比较草率,显得有些冗长,具体地说我的那个庙会就是,呵呵。
本主持人至此卸任了。说得不好或者说错了,请大家狠狠砸板砖吧。感谢各位博友的无私奉献,期望今后博联社的专题活动更有进步。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