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探访浙东竺氏始祖居住地--解疑家乡之九

2006年9月4日 21118点热度 3人点赞 44条评论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0.jpg[/align]
  星期六,天气不好。邀请表弟作向导,想去他熟悉的地方转转,他说,去嵊州吧,看看我们的始祖生活过的地方--嵊州灵鹅村。

  从奉化出发,经过溪口,往跸驻方向,经过剡界岭,快到达新昌的沙溪时,按照路标往右走上一条岔道,爬上一个坡,钻过一个长长的隧道,就进入了嵊州地界。我们走的是老路,沿途看到新建的甬金高速公路一路相随着这条老路走来。没走多远,到了嵊州金庭。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王羲之陵园。传说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他死后就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我们先去瞻仰了王羲之墓。这地方我9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还相当的荒凉。今天看到,在陵墓旁边已经重修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金庭观。在金庭观景区其中一间写着右军祠的房子里,遇到一位老者,他说去年刚从当地镇政府退休,这个新建的风景区请他来照看一下。跟他谈了一会,他说这地方原先建筑规模宏大,古木参天,可惜是的经过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文革浩劫,全都破坏殆尽。他叹息说,这风景区要形成气候,还有待时日。我们觉得那些新修的建筑,做工倒也还算精细,可惜感觉中缺少神韵。我们呆了一个多小时,景区内的游客比工作人员还少。也不禁与其一起扼腕叹息。

  图:王羲之墓。史载王羲之系晋代著名书法家,曾经在会稽为官,他的原籍也是山东琅琊人氏,与我的始祖同乡。我的始祖700年后从江西吉安辞官,一路走来,于此定居,是否与王羲之这个同乡有关,我只能妄加猜测了。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1.jpg[/align]

  老人说我们要去的灵鹅村,离此地还有4公里,听他之语,还有陪伴我们同去之意。我们感觉不好意思,婉言谢绝了。

  从金庭观去灵鹅的确不远,车开不到10分钟,忽看见一个高大牌坊在车旁晃过,上面正标有“灵鹅村”,浙东大白鹅之乡的字样。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在嵊州、奉化两地留下许多佳话。传说在会稽为仕时,当地有独居老妪,养一鹅,善鸣。羲之爱鹅,出钱购求未成,便约亲友同往观看,老妪闻羲之到来,杀鹅接待,羲之久久叹惜。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羲之非常喜爱,便出钱购买。道士说:“你给我写一部《黄庭经》,当举群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王羲之曾经居住过的奉化六诏晚香岭一带,也有鹅池的传说。后来,剡中的奉化、新昌、嵊州一带,老百姓养鹅风气非常浓,这灵鹅村之名,应该与王羲之喜鹅有关。表弟过去也曾经养过鹅,看了这个口号,感觉非常亲切。

  按照村口牌坊指示,我们倒车,右拐,沿着一条水泥路行进里许,就见到了路边三三两两的房子,这个情况与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去甚远。在我的想象中,灵鹅村应该是一个小山村,里面住的也应多为老人小孩。可是眼前这个村子规模不小,新房子很多,村里住的人也很多,大人小孩青壮年都有。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左边,有一所房子,从围墙望进去,那房顶非常古朴。我们停车前去探视,却发现那是一座古庙。看了匾额,知道这叫灵南庙,里面供奉的神像很新,大概也是新修复的。那个亭台倒显得比较古旧,一些木构件也还精细。亭台后面一个广告,让人忍俊不禁,估计这庙的大门和围墙也是刚刚造起来的,这个柱子,原来应该直接面向大路边的。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2.jpg[/align]

  从古庙出来,看到庙旁边一户人家正在洗自己的赛弗越野车,表弟上去问,竺氏宗祠在什么地方?那人说,往右拐,上去一所小学就是。

  驱车百米左右,到了灵鹅小学门口。一个石牌坊正对着大路,街边有几家店铺,门口大人小孩吵吵闹闹,这地方人多,看来是村里人平时的“活动中心”。  

  看到有陌生人进来,村人围了上来,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马上有人喊来一位在旁边乘凉的老人,说他是村里辈份比较大的人。老人问我们从哪里来,排行是什么字。我说我调查过了,我们姓竺的各家辈份都是按各家自己排列的,无法对上,只能按代数来认高低。那老人对迁居外面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不过对于同族兄弟,还是热情有加,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老人说,宗祠已经改造成小学,原来的建筑都不在了,只有门口的牌坊,还记载着一些东西。我粗略看了看,上面的刻字中,记载了竺氏族人历代所获得的各种荣誉。

  竺氏宗祠门口的石牌坊,上面有“古井水”字样,是不是要后人们饮水思源的意思,不得而知。牌坊的背面有两副对联,还有好多石刻文字。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3.jpg[/align]

  问起我们的始祖的陵墓,老人说,去年,由竺氏后人集资,刚刚翻修过始祖的陵墓,他可以带我们去看,车子可以开到山脚下。于是我们请他上车,开车前往。汽车穿过一条小巷,爬上一座小山,开过一道窄窄的水库塘坝,来到村子最高处的一座山脚下,下车,没走几步,浙东竺氏始祖气势恢宏的墓地,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陵墓全貌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4.jpg[/align]

  细细打量了一下坟墓,风格与本地没啥两样。墓碑上的古刻,标明了始祖的身份为“吉安郡丞”。细看文字,与我见到过的竺氏家谱不同的地方有:家谱上说始祖的夫人姓刘,墓碑上却说姓吕;家谱上说始祖生三子,分别为肃、严、重,皆为名儒。而墓碑上却说是有四子,分别是肃、严、厚、重,第三子厚没有后代。大子肃在灵鹅安家,二子严、三子厚迁居奉化,小儿子迁居上虞,这与家谱的记载基本一致。连自己的母亲的姓氏好没搞清楚,中国封建社会轻视女性,在此可见一斑。又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没有后代的,后来竟然在家谱中也不提及了,真是罪过。

  墓碑[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5.jpg[/align]

  住在墓地旁边的一户人家,也来看热闹,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就异常热情起来,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上面长满了枣子,我们稍一注视,主人立即摘下好多,请我们尝尝,让我们好生感动。

  为我们摘枣子的同族兄弟。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6.jpg[/align]

  墓左右各有一块石碑,一块是关于始祖的生平简介,一块是捐建重修的名单。我们在有简介的那块石碑上看到,我们的始祖,因为喜这里的石鼓之胜,而居住在此。我问石鼓在何处?陪同我们的老人说,不远,可以再陪我们去看看。

  简介竺氏始祖及灵鹅竺氏的石碑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7.jpg[/align]

  上车返回,老人带我们走另一条近路。没想这一走,差点酿成大错。虽然老人一再强调说那条近路是可以开汽车的,可是我却差点在一条巷子中卡住了。先是左边的反光镜被擦碰到墙壁,叫老人伸手将镜子往里收了,再开,右边的也擦碰到墙壁着了,只得也收起来。这样,加大油门,感觉两边还是在墙壁夹缝中钻过去,而且轮子边缘数次被旁边人家伸出路面的门槛石绊住。我慢慢加大油门,轻抬离合,总算一点一点挪过那条十来米长的巷子。开到空旷地停下一看,一个轮子的轮毂套掉在后面,另一个不知去向;右边的反光镜玻璃也掉了,幸好没有摔破。开出那条巷子,浑身已经大汗淋漓。想想后怕,如果车子真卡住了,那坐在车里的我们也出不来了。表弟说只有叫人抬了,好在我们是在同族人村里,人还是叫得到的。我说就算是找到了人抬,也不知道该往前抬还是往后抬,往前如果能抬出去,那我也能开出去;往后抬的话,还得经过一条不宽的长巷和一个上坡,好几十米路,恐怕得抬上一夜了;这么长的路,加上上坡,即使抬出了卡脖子地段,要我往回倒,也是不可能的。我戏说,那只有拆掉同族兄弟们的房子了。

  冲出难关,车子往村子外面走,又到一座小山脚,眼看又有一段山路,我说不开了,步行吧。老人说不远,前面就是。下车步行,绕过山脚,前面见一山,山上怪石乱立,山脚下有一座寺院。老人说那山就是石鼓山,过去山腰处有一山洞,进去后可直通山顶。表弟小时候曾经钻过这山洞,说里面就跟迷宫一般。可惜这山洞在文革后期被打掉了,石头只用作石材。算算完全毁掉的时间,也就是15年以前的事情,这个景,现在只剩下山顶那一块耸立的石头。老人说那洞本地人叫“石火冲”,是浙东一绝,如果这洞现在还在,开发旅游的话,村里人就发了。人类破坏自然的恶果,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人们尝到了。竺氏始祖挑选的地方,可算是慧眼独具,可惜后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金子当黄泥卖产,丢掉了一个无价之宝。

  石鼓山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8.jpg[/align]

  石鼓山下的石鼓寺,原先其实是一座庙,供奉的神名为周宣王,据说原先是一个乡官。
[align=center]2006-09-04_234836-9.jpg[/align]

  站在石鼓山下,可以想象这村的钟锍毓秀。村里人介绍,灵鹅村还真的出过不少名人,仅近代就有三人不得不提。一是反清义士竺绍康。他是晚清秀才,为了反清抗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秋),他变卖田产,在嵊县东乡一带组织“平阳(洋)党”,号万人。1904年,竺与谢飞麟、王金发、周志由等数十人创办“大同学社”扶植会党,组织反清。同年十二月,大同学社的成员都参加光复会。次年,竺任绍兴大通学堂襄办,训练会堂骨干。1907年三、四月间,竺绍康陪同秋瑾往金华、台州等地联络会党,筹划起义,总称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竺绍康、王金发等任分统。徐锡麟安庆举义失败后,秋瑾被捕,第五天被杀害于轩亭口。清政府以一千元重金缉捕竺绍康。竺出走去沪,加入同盟会。又潜回嵊县,参与策划白竹村揭举义旗,抗击清兵。白竹起义失败后,竺绍康又潜回上海参加“保路运动”,受命组织“保路拒款决死党”,反对清迁与英帝国主义所签订的沪、杭、甬铁路借款条约,奔走在沪、杭、甬等地开展“拒款保路”运动。1907年,孙中山在东京指示同盟会,“秋瑾虽已捐驱,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竺与黄兴等策划的江、浙、皖、赣、闽五省武装起义,往来各府属会党间。次年,竺绍康等革命党人在清风岭劫囚车,救出张伯岐。竺绍康为反清奔走呼号,倍历艰险,积劳成疾,病逝上海。民国政府追赶认竺绍康为革命烈士,于右任老先生特为其作传,称“武昌首义,两浙响应;光复诸健儿,大半出公麾下……从文人而为实业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所惜早死,能不慨然!”

  第二位是越剧名家竺水招(1923年-1968年)。她12岁进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和花旦,后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武功演员之一。1942年8月,她加入姚水娟领衔的“越华舞台”。1947年在《山河恋》中饰主角皇后绵姜。1947年9月自组云华剧团,1948年起改演小生。1954年率团去南京演出,该团后于1956年3月改为“南京市越剧团”,竺水招自任团长和主演。她的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先施”。竺水招的代表剧目有:《三看御妹》、《南冠草》、《文天祥》等,特别是《柳毅传书》名传四海,并有影片留世。

  第三位名人是竺鸣涛(1896~1969)。他是竺绍康之子。民国元年(1912)留学日本,二年,参与组织少年革命再造党。四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回国后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再赴日本东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学习,回国后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十五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总干事。十六年后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卫士大队长、虎门要塞司令部党代表。十八年,任浙江保安队第三、五团团长。二十二年,调军委会办公厅任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等。二十五年2月,任少将。三十二年7月,任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同年9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五年晋升中将。三十六年,任浙江警保处长、衢州绥靖署副主任、浙江警备副司令。三十八年去台湾任 “ 国防部 ” 中将参议, 后任“经济部”顾问,1969年病逝于台北。

  我们问及灵鹅村的规模。陪同我们的老人说,灵鹅村共有870多户人家,分竺和韩两个大姓,基本上是对半开的规模。但是韩姓曾经是竺氏人过继给韩家的。我们在始祖的石碑记上看到,有“第十三世长子苌继韩氏”的记载,基本上说明了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

  站在村口,看到灵鹅这个千年古村,正以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姿态,蓬蓬勃勃地生存于始祖所卜居的土地上,不禁感到欣慰和高兴。也许以后,我还会再来寻访竺氏先人们在浙东生根落脚的更多足迹。

标签: 家乡 竺氏
最后更新:2006年9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JerryChu

    親愛的家人們 我來自海峽對岸的台灣 我姓竺 爸爸是浙江奉化人 爺爺的名字 是竺彩友 請問這樣的資訊可以 找到族人嗎? 竺鐵民 竺愛民 竺裡江 好像是爸爸的侄兒的名字 謝謝

    2024年10月30日
    回复
  • keep hair vibrant

    hello!,I love your writing so a lot! proportion we be in contact
    more about your post on AOL? I require an expert on this spacce to resolve my problem.
    May be that's you! Taking a look ahead to look you.

    2020年1月20日
    回复
  • 竺振宝

    寻根

    2019年6月26日
    回复
  • 长空不碍白云飞

    竺氏祖宗,千秋源头

    2019年4月9日
    回复
  • 时间在走

    竺兄:我QQ号1073936212,竺氏家谱续修共编二十多套,本人也有一套,如需参考请联系我.

    2011年9月30日
    回复
    • 长空不碍白云飞

      @时间在走 您好,我是竺氏后代,对厚山竺氏族谱有所了解,很希望对竺氏族谱有进一步了解,有所作为。

      2019年4月9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长空不碍白云飞 欢迎光临!

        2019年4月21日
        回复
    • JerryChu

      @时间在走 您好 我也姓 竺 是來自海峽對岸 我父親也是浙江奉化縣人 我的爺爺名字 是竺彩友 爸爸 侄兒的名字有聽講過 竺鐵民 竺愛民 竺裡江 等 請問這樣的資訊 可以找到我的族人嗎

      謝謝

      2024年10月30日
      回复
  • 时间在走

    上虞牛埠竺氏家谱续修完成,如有竺姓朋友需要参考,牛埠同族欢迎您.
    [reply=大道,2011-09-29 08:53 PM]我在此愿,怎么联系你?[/reply]

    2011年9月29日
    回复
  • 竺武良

    我也姓竺,看到祖先的住处,想去拜访一下。
    [reply=大道,2011-04-05 01:30 AM]值得一去![/reply]

    2011年4月4日
    回复
  • 杜郎坪竺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有幸驱车拜访了灵鹅村!
    说了,我家还和此村另有缘分!
    感谢丰同志的博文!
    [reply=大道,2011-02-11 00:25 AM]客气啦!有缘份多走走,呵呵[/reply]

    2011年2月10日
    回复
  • 竺影

    昨天在网上搜索竺鸣涛,就搜到这里来了,原来只是在户口本上知道我的祖籍是灵鹅村,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真真切切的灵鹅村,很灵秀的一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回祖上的地儿去拜拜祖坟!谢谢大道!

    2009年2月12日
    回复
  • 竺楠

    没有想到“大道”这里还有我的小学校门照片,小学门口的牌坊人可以爬上去,顶部镂空的,人可以进去,爬出来麻烦点。由于本村小孩子越来越少,不知道小学以后还办下去不?我家就在小学图书馆侧面。呵呵。祝所有竺姓朋友新年快乐,牛年你最牛
    [reply=大道,2009-02-06 11:58 PM]牛年我最牛?哈哈,太好了,谢谢![/reply]

    2009年2月5日
    回复
  • 大道

    我经常看到竺伟明在群里发言的,呵呵

    2008年7月21日
    回复
  • 竺伟明

    有机会多探讨,我的495178068

    2008年7月20日
    回复
  • NANA

    竺秀娜
    奉化后竺人,哈哈

    2008年5月31日
    回复
  • 大道

    竺毅先生:竺氏的排行,不同族里面都是不一样的,无法排在一起,呵呵,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考虑到太长久的事情。

    2008年3月14日
    回复
  • 竺毅

    看了你的博客,我很高兴,也很感兴趣。我们是湖北恩施人,竺氏子孙,百余人。我们想询问竺氏辈分字派。

    2008年3月13日
    回复
  • 竺照轩

    我是宁波镇海竺家后人,很高兴看到祖先出处

    2007年8月27日
    回复
  • 大道

    楼下的GG之“我以前发了一篇说之没有完全实说本村灵鹅”言我看不懂,不知道是啥意思。在我的博客中留言的,除了做广告的之外,我并无删除过任何一个啊。

    2007年6月7日
    回复
  • gg

    此主自吹自擂,竺氏后人也不能全信于他,我以前发了一篇说之没有完全实说本村灵鹅(作者连鹅都写成了娥,你道是曹娥啊),呵呵,居然把我的贴子给删了,这样的人也想谱书吗?没有实事就是的精神,什么也做不成。

    2007年6月7日
    回复
  • 我姓竺

    +我QQ303628472 啊我姓竺 我想了解一下家谱

    2007年6月2日
    回复
  • 铁血

    大道,我们是老乡,可惜还没当面聊聊,关于我们祖先的一些事想和你请教一下,还有,竺大年写的一块墓志铭碑的事你知道吗?原件还在,可惜被人占为己有,

    2007年5月31日
    回复
  • 大道

    楼下的兄弟,是不是下次可以去找你啊,有机会想再去看看。

    2007年5月29日
    回复
  • Z

    你很可惜,去了我村,只看了竺氏先祖坟,而未看竺氏宗谱,看来你只见到了小佛,而未拜大佛哦,本村有<竺氏宗谱>、<韩氏宗谱>,只是你没有见到而已,可惜。还有,我们的住户不止你所说的这些吧!!!再者金庭观中书法者,并不是我镇镇政府,而是邻镇,他说要带你去,因为他回家得路过咱村,他姓储,你了解嵊州就知道他是哪个村的了。呵呵。

    2007年5月28日
    回复
  • 大道

    竺仁明可以到灵鹅村去看看。这里是网上搜集到的一些竺氏空谱的出处
    竺

    4363【浙江宁波】竺氏永德堂宗谱二卷
    (民国)竺士康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县文管
    4364【浙江奉化】龟州竺氏宗谱□□卷
    (清)汪仕侃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9-22)
    4365【浙江奉化】筠溪竺氏宗谱八卷
    (民国)竺商庚重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又一部存卷5-7)
    C66【浙江奉华】竺氏宗谱
    民国三十八年(1949)修草稿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4367【浙江上虞】虞南竺氏宗谱七卷
    (民国)竺林纂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浙江上虞县档
    4368【浙江嵊县】竺氏宗谱不分卷
    (清)竺国亨 竺国宰纂修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369【浙江嵊县】竺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竺孝感监修 竺光涵 竺祖赓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缺卷3)
    图

    2007年2月23日
    回复
  • 竺仁明

    我是城关鹿山街道下燕窠竺姓子弟,想找找自己的根.希望看见过竺姓家谱的兄弟告诉我那里能够见到我们的家谱.知道的能不能在这里再下个贴告诉我,我和我的全家会向你表示感谢!

    2007年2月21日
    回复
  • 多多

    哈哈,我也姓竺诶,开心开心^^^^^

    2006年12月31日
    回复
  • 大道

    能不能请小竺说一下你们这村的一些情况?有没有家谱什么的可以提供?

    2006年10月8日
    回复
  • 小竺

    我也是姓竺的,我是江苏省兴化市竺家村.人对自己的祖籍也很好奇,很感兴趣.从我上学以来.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和我同姓的,除了我们村子里的.希望有谁能告诉我泰州兴化这一带的竺姓人是那里迁来的.我的邮箱zhuyeqingzhangshu@126.com我的QQ229491433
    希望知道的能跟我联系!
    谢谢~~~~

    2006年10月7日
    回复
  • 大道

    这个问题我已经查过好多资料了。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的确有好多高僧姓竺,不过后来不知何故又没有了。本族家谱中始祖以前的资料中,有些矛盾的地方,以前也有同族兄弟发现了,不知何故,现在也不得而知,我们一起查证吧,呵呵

    2006年9月7日
    回复
  • 老猪

    正史对竺道生的记载:竺道生,卒于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生年不详。俗姓魏,原籍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而颖悟,依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另外,若用“竺 高僧”做关键词搜索一下,你会有吃惊的发现。:)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老猪

    吾族家谱中有竺道生一代,这就很难理解。“道生(讲经虎邱,石皆点头,宋太祖雅重之。)”竺道生作为当时南朝最著名的僧人,怎么也娶妻生子了,正史肯定要记一笔的。
    还俗的估计有,但不会是竺道生,呵呵。反过来说,竺道生是上代的儿子之一,他无后,家谱还是记载了。但无论如何解释不了同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竺氏僧人?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老猪

    郡望堂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不能迷信。包玉刚发达了,就拉包拯做祖宗,朱元璋叫花子,做了皇帝就想跟朱熹扯上关系。

    有些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为什么历史记载竺姓只出现在两晋之后,而且都是高僧?为什么只聚居在浙东(目前所知)?竺姓和竹姓的关系?

    有些能猜测,有些是一团迷雾了。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大道

    什么是堂号 (转)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大道

    什么是郡望(转)

      人们提起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却与中国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郡望呢?所谓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我们在论及姓、氏的功能时曾指出,在先秦时代,姓、氏二者有明确的区别,姓用以标血缘,而氏则用以辨贵贱,贵有氏而贱无氏。但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原来的世袭贵族烟销云散,氏也就不再是贵族的标志了,而与姓一样成了单纯的家族血缘标志。
      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虽摧毁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等级制度了,而只是意味着旧的等级制度被新的等级制度所代替。于是,新的表示社会等级的符号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秦汉之后,虽然已无如先秦时代那样的世袭贵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战功,而被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为一地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如南北朝时代至隋唐时代,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就是当时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标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区别贵贱的手段。
      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制"(又称"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种依赖郡望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此,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北魏时官方为汉姓定谱籍,欲列四个望族于一等,当时"陇西李氏"得到这一消息后,派人快马赶到京城洛阳,想打通关节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让山东大姓卢、崔、李、郑占了先,从而未能挤进前四姓。或许是由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陇西李氏的后代李渊创建唐朝后,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为《大唐氏族志》,抑卢、崔等传统世族,而将自家的"陇西李氏"列为第一,总算报了宿仇。
      唐太宗李世民虽大开科举以打击旧的望族,但有唐一代,传统望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不可低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发现,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清河崔氏有5人,范阳卢氏有8人,荥阳郑氏有9人,太原王氏有7人,琅玡王氏有4人。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东晋时的琅玡王氏与陈留谢氏就世代通婚。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谢二姓的女子为妻,请梁武帝代为说合,梁武帝说:"王、谢的门第太高,与你不般配,你还是在朱、张以下的诸姓中找一个称意的吧。"可见当时名门望族的壁垒之森严,连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能称得上郡望的名门望族,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并非天子所命。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大道

    老猪描述得我好象回到二十年前,上起了动物分类学课,呵呵
    你说的那个来历,历史上好象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不知道竺姓聚居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有时候资料相互印证很重要。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老猪

    单眼皮不是人种特征,说错了。
    查了一下,蒙古人种(这里指北蒙古人种,孤竹国,在北方)的特征:虹膜呈褐色或暗色,发色深浓,发粗而直;体毛和面毛很少,幼儿臀部有蒙古斑,身长较矮,多短头型,颧骨突出,鼻不太突出,鼻宽中等。整个面部较扁平。眼裂狭,多数人具有位于眼内角的所谓蒙古褶。关于血型,亚洲蒙古人种多B型,上门齿舌侧面有凹洼。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老猪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竺姓僧人,这并不是说竺家人喜欢当和尚,而是当时佛教初传,西域传教者为适应中土文化而改姓。僧人怎么会有后代呢?一个是或有还俗,一个是西域的侍从、追随者以及商人也冠以竺姓。
    汉人讲究“华夷之别”,所以我们的祖先并不以此为荣。而修家谱攀龙附凤,这是普遍性的现象。
    要说更多证据,没有,历史已经模糊了,只能靠基因检测。这麽多年过去了,通婚混血,相貌各异。也许我这一支比较倔强,偶尔反弹而已,呵呵。(我家上海的叔公、堂叔都是如此,卷发、浓眉、隆鼻)。
    仅存一说

    2006年9月6日
    回复
  • 大道

    老猪的学说自成一体,如果能够找到根据就有说服力啦,呵呵。我的头发是粗直的,眼睛却是双眼皮的,我儿子却是单眼皮,呵呵。

    2006年9月5日
    回复
  • 老猪

    汉民族是个大熔炉,是靠文化而非血缘结合的。正统的华夏是纯粹的蒙古人种,头发粗直,单眼皮等都是基本特征。

    2006年9月5日
    回复
  • 老猪

    国人的历史记录或者家谱会融入许多主观的东西,也更会避讳隐瞒,所以要存疑。我祖上三代,还有儿子,都头发细软卷曲,从人种基因的角度看,肯定有非蒙古人种也就是异族的血统。所以我认为浙东竺姓为西域(以印度传教者为主)后裔的可能性更大。如有科学检测,阿拉一起配合,呵呵。

    谢谢大道的探访,非常感兴趣。有机会来跟你同行。

    2006年9月5日
    回复
  • 果冰

    如此多的历史资料,作者用心可见一斑,别忘记了备份,价值连城啊!

    2006年9月5日
    回复
  • laiqucc

    有老大这样的热心后辈,竺家先人可告慰矣~
    另:此系列家族资料可整理成册,定有大用

    2006年9月5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写给儿子(一) 微周1705——长假过了 春花尾声——201615 水蜜桃专业户范士坤 微周记1913 悼高函大哥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