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黄埔老兵王光垗辞世

2012年1月10日 2616点热度 1人点赞 0条评论

2012-01-10_001334-0.jpg
   
  2011年12月30日,一大早醒来,打开手机,收到短信提示,有一个陌生的号码,已经连续两次拨打我的电话。我没等穿好衣服,赶紧回电。那边说:你是不是统战部的?我是的。他说,我是王岳宝的儿子,今天凌晨2点,我父亲去世了。我看他这儿有你的电话,就给你报个信,
  
  我一听,使劲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就在前一天下午,宁波黄埔同学会90岁的楼吉康会长,不辞辛苦亲自从宁波跑到奉化,要我向黄埔同学会的各位同学转交省统战部的慰问金。这笔慰问金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省委特批的。楼会长说,春节前最好全部送到同学们手中。楼会长告辞出门,我也旋即出了门,先开车到棠云,给住在那儿的两位江老先生送了慰问金。本打算今天抽空给住在城区附近的两位送去,其中之一就是王光垗老先生。后悔啊!迟了一步!
  
  一个多月前的11月9日,宁波的楼会长来奉化慰问黄埔同学。那天我陪同他去中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王光垗老先生。我们进入病房时,老先生正在输液,尽管他看上去消瘦了不少,但精神头还不错,想爬起来跟我们握手,我赶紧止着了,说您安心住院养病吧,今天我陪楼会长来,不多说话了,改天我到西坞找您聊天。老人连说好的好的,谢谢谢谢。那次在病床上的一见,竟成最后一面。
  
  回想起2009年夏天,跟他第一次见面时,他在兴致勃勃的叙述了他的往事后,说起过,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太好,最多只能活上两三年。我说不可能啊,现在百岁老人很多啊。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快90了,已经很满足,很高兴了。不想他的戏言竟成现实。
  
  正是那次碰到王光垗老先生之后,我萌生了寻访健在的黄埔老兵的念头。从2009年夏天起,历经数月,奔波数十次,我寻访到了在奉化境内居住的10位老兵,替他们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影像,记录了他们口述的部分往事。我将寻访形成的内容,归纳成专题《最后的黄埔老兵》,曾在博客上发过,在本地的锦溪摄影俱乐部2009年年册中入选过,在2010年平遥国际影展中展出过。2011年,我将采写的内容编辑成一本题为《寻访最后的黄埔老兵》的小册子,自费印刷后,给他们每人送了一册。
  
  自跟王光垗老先生初次见面后,我后来又探望过他5次。他2010年上半年因高血压住院,出院后搬到他女儿在西坞的家居住,我一度与他失去了联络。为了找他,我与朋友一起,曾两次在西坞这个有近万人口的大集镇上四处打听,最后终于成功找到了他。老人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往事,说近况,说他的欢喜与烦恼。老先生说他现在的补贴每月有1000多元,主要用来看病买药、人情贺礼,因为长住在女儿家,也给女儿一点。共产党对他们这代人很关心,除了每个月给补助,过年过节,黄埔同学会和统战部还要上门慰问。你们还经常来走动、看望我们,蛮好。他说:要是没有共产党,我早就死了。
  
  王光垗老先生最大的烦恼是他外孙的房子没着落。他说他外孙大学毕业后在宁波一家酒店打工,年近30,在谈的女朋友要求男方买房子,这成了全家现在最大的困难。老先生说起这事,长叹短吁,一脸无奈。老先生的女儿女婿都60岁多了,目前在西坞西仲村租住,以种蔬菜卖蔬菜为生,每天天没亮就要出去工作,早出晚归,赚的是辛苦钱。外孙在酒店工作的收入也不高。对这样的家庭来说,要在城里买套房子,确实是个大难题。
  
  2011年7月,崔永元的《我的抗战》摄制组,在“关爱老兵”网志愿者的牵线下,打算来奉化采访我寻访过的这批黄埔老兵。考虑到许多老兵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我陪同志愿者,一一上门征求他们的意见。王光垗老先生说他头晕,记忆力不行,怕说不清楚,不想去。那天,他的女儿也正好在家,我对他女儿说机会难得,晚上再鼓动一下,尽量让他接受采访。到时候,我们会来接他的。第二天,我打电话确认,他女儿说已经说通了,他会去的。
  
  王光垗老先生接受访摄制组访谈那天,我因有公务缠身,没有参加。我委托博友江幼红一大早去西坞接他,采访完后又送他回家。为了方便接送,事先我们还踩了点,作了周密安排,包括车停在什么地方,走哪条路到停车点,回去时送他到哪个地方下车等等。他女儿说:你们不用那么小心,几个月前,为了到城区拍张标准像,他弟弟还用摩托车来载他,从西坞到城区十七八里地,他就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一会儿功夫就打了个来回。老先生半年前身体还这么棒,谁会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呢?
  
  王光垗老先生的后事在殡仪馆举办。那天下午,我在忙完公事之后,专程去殡仪馆为他送行。在殡仪馆一个狭小的告别厅里,看到了躺在冰冷的玻璃棺材中的老先生,被子下的老先生显得异常瘦小。他的脸上蒙着白布,无法看到遗容。整个场面又实在冷清:殡仪馆里只有他的儿子和女儿在值守,幸好博友董满永带了老先生大儿子的同学们也在——他大儿子前些年已经因病去世,这其实也是他生前心中的一个痛。
  
  老先生的儿子和女儿对我们说,老人前不久从医院出来后,身体复原得不大好,一直吃不下饭。去世前两天,人已经陷于昏迷。昏迷中老说胡话,说:现在国家有困难,养不了那么多老人了,这回我真要走了,你们看,墙上有我的名字呢……我听了,跟老董他们面面相觑,说:难道人对自己的生死真有预感?人莫非真的有灵魂?
  
  老董后来对他说,那天我离开殡仪馆后,王光垗老先生的家人告诉他,老先生家族里,上过黄埔军校的有好几位。文革时,他们家曾被抄,许多祖上留下来的宝贝被搜走。文革后去查询,说东西找不着了,最后,补了500元钱了事。也不知道那些东西落入了谁手!
  
  在王光垗老先生灵前,我以宁波黄埔同学会的名义和我单位的名义,分别献上两个花圈,并焚香一支,默默祷告:愿老先生以及他已故的亲人、战友,在天国快乐!我想,天国里,该不会有纷争和苦难吧!
 
 
2012-01-10_001334-1.jpg
  2009年11月29日,与博友董满永第二次去看望王光垗老先生。左为老先生的弟弟。
 
2012-01-10_001334-2.jpg
  2010年5月3日,再次去箭岭看望老先生,他家里没人。在村里碰到这位中年汉子。这位曾经长期担任村电工的汉子说,老先生前段时间住院,出院后住他女儿家了,他女儿住西坞,但没有联系电话,估计老先生不会再回箭岭住了。电工师傅对老先生的为人赞不绝口。
 
2012-01-10_001334-3.jpg
  2011年6月5日,经过两次找寻,终于在西坞他女儿家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认真在看我带给他的我们摄影俱乐部的画册。
 
2012-01-10_001334-4.jpg
  他在那本画册介绍他的页面上签的名。
 
2012-01-10_001334-5.jpg
  给他的女婿送啤酒的商家,对老先生也是尊敬有加。
  
2012-01-10_001334-6.jpg
  2011年6月5日,我带“关爱老兵”的志愿者看望老先生。
 
2012-01-10_001334-7.jpg
  那天,我把自己编辑印刷的《寻访最后的黄埔老兵》小册子送给他。(博友江幼红摄)
 
2012-01-10_001334-8.jpg
 2011年7月6日,我上门动员老先生接受崔永元《我的抗战》摄制组的采访,这张照片是我替老先生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11月9日那天陪同宁波黄埔同学会楼会长去医院慰问他时,我看他躺在病床上,没好意思把相机拿出来。
 
2012-01-10_001334-9.jpg
  2011年12月30日下午,王光垗老先生的灵堂。
 
2012-01-10_001334-10.jpg
  一脸悲戚的老先生的女儿、儿子在灵堂守灵。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12年1月1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北山禅寺 荒芜的九峰山茶场——《旧影新照》(10) 黄埔老兵吕恺还仙逝 写在2013弥勒文化节之前 周记201831 咸光饼与酱烤猪头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