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几个小时看完了《过于喧嚣的孤独》。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写的作品。那个年代,捷克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部作品篇幅不长,才100多页,中篇小说的容量。全书8个部分,看完第一部分时,我还没搞清这书到底要讲些什么。于是回头再把第一部分看一遍,才明白,这是作者在以第一人称方式讲故事。故事写得有点荒诞,叙事手法很跳跃,得静心看才能将故事连贯起来。
 
  看到最多的是“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这句话。主人公年轻时因为喜欢读书,特地去废纸回收站工作。他在废纸中捡回书籍,三十五年读下来,成了一个学贯古今的博学之士。但丰厚的知识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三十五年来,卑微的职业,高强度的劳动,恶劣的环境,严苛的上司,无时不刻在摧残他的肉体,于是他每天一边劳作,一边看书,一边喝大量的啤酒麻醉自己,无时不刻在醉醺醺的状态中,在书本中神游,体会城市地下鼠类的争斗,思考人生幸福的哲学意义……
 
  “天道不仁慈”是该书中常见到的另一句话。主人公也有美好的青年时光,在美好的岁月里,总遇到一系列偶尔或必然发生的不顺利的事情,这些事情要么改变了他周围的亲密的人,要么改变了他自己。结果是,这些改变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个个拖向社会的底层,甚至拖向死亡,成为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谁也不会记住的那一类。
 
  主人公对于书的热爱,有一种独特的方式:他发疯似的收集书籍,同时,用书籍装点他的废纸打包工作。他用复制的名画包裹废纸包,把名著夹在废纸包中,选用什么画和书,乃以他的心境而定——这项方式,像极了一种严谨的宗教仪式,他乐此不疲。联想到我在读的另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知道他这种工作方式是不是可以归属于“良质”?然而这种方式,并不产生价值,也不提升工作质量,至多算是一种有害无益的私人行为。我知道现实中很多人会有这种怪诞的行为,人的本性?
 
  因为读了大量的书,主人公对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运行看得很透彻,但自己却沉湎于三十五年来一直保持的这种程式化的生活而难于自拔。小说的最后,回收站被新机器新工艺新工人的进入,他无法再继续从事处理废纸给废纸打包的工作,他的程式化的生活被摧毁,他变得无比绝望,最后在陪伴了他三十五年的打包机中自杀,这算是为书和知识殉道了?
 
  人不得不工作,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追求。人经常不能将工作与爱好结合在一起,于是工作也干不好,爱好也坚持不了,最终变成“芸芸众生”。但是将工作与爱好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本书的主人公,也仍然跟我们一样,还是一个“芸芸众生”,甚至还不如一般人。我还没弄明白,是哪儿出了问题?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