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水库琐忆

《亭下水库琐忆》

响应奉化日报副刊“奉城记忆”征文,去年写过一篇有关亭下村的文章,有朋友建议我写写亭下水库。
 
看了许多朋友的文章,发现他们写的有关“奉城记忆”,几乎都是“正史”。如果要写正史,写亭下水库不是我能胜任的,比我有资格写的人很多,他们有些是水库建设的亲历者,有些是水库管理的参与者。但如果仅写些记忆,倒也还能勉强为之。
 
查资料得知,亭下水库是在1977年开始建设,到1985年建成。这七八年,正是我们国家拨乱反正,各方面从动乱步入正规的历程。对于我来说,则是从一个少年长成一个青年的过程。我看着水库大坝从无到有,同我一起慢慢长高,水库开始蓄水,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等我毕业回来,水库也同我一样,成就了一副成熟的样子。
 
说来有意思,在我的记忆中,亭下水库的兴建,是在鸡飞狗跳中拉开帷幕的。为了建水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惊天动地:移民。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亭下村,这个承载了我儿童时期许多新奇回忆的小山村,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往日宁静的模样。房子被拆得七零八落,我经常去玩耍的小人书店不见了,馄饨店不见了,照相馆不见了……到处尘土飞扬,瓦砾遍地,仿佛被飞机扔下的炸弹炸过一般。
 
《亭下水库琐忆》
 
接着听到了许多有关移民的传说。说移民到外面的山里人,往往被安置在村中最差的位置,房子也草草搭就,质量很不好;说他们欺侮新来的移民,在生产队劳动时,总是被安排到最重最累的活……也许,对故土的依恋是人的天性,移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少有对新生活满意的。各种正道的、小道的消息传来传去,传到我们耳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正面的。
 
不幸的是,我家也在移民之列。我们村子以下,所有的村子、房子都移光了。据说,亭下水库的最高水位线,与我家院子的地坪线持平。而我们村,有大半个在这范围内,也必须移民。移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也迁到外地,一种是在原地重建。母亲听了外面传来的消息,忧心忡忡,与诸多亲朋好友商讨,最后的结果是,不外移了,原地安置。大概是1979年,扒了老房子,将原地基填高一米,然后在村里统一规划下,把原来面向东的房子扭转90度改朝南,按原规格重建。从那以后,我们村里有一半房子看上去整齐划一,比原来好看点了。当年没往外移的邻居们都很庆幸还能居住在本乡本土,没想到的是,过了十多年之后,乡政府撤了,企业搬了,村民们这个时候开始自动往外移民,到现在,当年没移民的,几乎都在外面买了房子……当然这是后话了。
 
《亭下水库琐忆》
 
我家拆建房子的时候,我已经在溪口上中学。老家离学校将近30里地,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回家,补充给养。当年老家还没通车,建水库,更是把路给截了,回家只能步行。这个时候,亭下水库的大坝已经开始修筑。我们先是从坝址上挖出的巨大地坑边缘穿行而过,随着大坝慢慢升高,我们沿着脚手架便道翻越大坝。到最后,大坝基本建成,脚下开始蓄水的时候,沿着水库边界的公路也建好了,我们要从公路翻上鸡头山,然后再下行到库区,穿过被拆掉的亭下村,爬上小晦岭,沿老路走到家。库区居民移光后,一片荒凉。有一次,我独自一人从学校回家,那天阴雨绵绵,薄雾蒙蒙,天色昏暗。穿过亭下村废墟时,有个在废墟中迷路的灰衣老太太向我问路。我给她指了路,低头顾自走,走了一段,回头看,不见老太太人影。我顿时惊惧万分,汗毛倒竖,脑中闪过许多妖魔鬼怪的故事,不觉狂奔不止,直到翻上小晦岭,眼看着前面又有了行人,才稍安心。到家以后,我站在村口守候,想看看在废墟中碰到那个老太太到底是人是鬼。过了大概二三十分钟,终于见到前面大路中出现一个踽踽而行的灰色身影,这才大舒一口气……
 
《亭下水库琐忆》
 
当年农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依靠手提肩挑。修建亭下水库大坝,已经采用了机械化手段,基础用挖掘机开挖,水泥用搅拌机搅拌,物料用传送带传输,甚至工地上出现过短距离的小火车。对于世代在山里打圈、地里求食的农民来说,见了这许多事物,感觉蛮震撼的。我们过路的时候,就常盯着施工设备看上老半天。
 
承建亭下水库的建设单位,当年大家都叫“三处”,查现在的资料,得知全称是“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按照现在的讲法,是一个大型国有建设集团。当年参与水库建设的职工有千余人。这么大个单位进驻穷乡僻壤,给乡下带来一股强劲新风。建设单位驻地在高岙村,我印象中,他们入住不久,那儿就有了一个礼堂,大白天可以放电影。记得学校曾经组织我们远足去那个礼堂看电影《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银幕上,一朵马兰花果然就从花骨朵绽放成一朵鲜花,让人叹服: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三处”进驻亭下,他们的孩子也跟着进入驻地附近的学校就读,这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批与我们风格迥然的同学。他们往往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讲普通话,显示出受过优越家教的熏陶……当然,也有一些出格青年,他们不仅不喜欢与本地同学交往,而且还在校园内外横行霸道,甚至于敢于与教工打架……这批“三处”子弟,现在也都过了知天命之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在奉化安家落户,早成为奉化的新土著了。
 
1983年,我上大学时,亭下水库建设的大模样已经具备,开始蓄水。我们进出水库,只能沿着水库边的公路,坐车或者骑自行车。这之后,我回家,见到的就是一个波光粼粼蓝色湖泊的样子。亭下水库给库区上游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通过公路绕行的距离比过去要长一倍左右,在一段时间,缺少交通工具的年份里,大家出行困难。当然如今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亭下水库琐忆》
 
1980年代中期,亭下水库竣工的消息登在报纸上的时候,我正在杭州上学,看到报道中描述,亭下水库的水量是西湖的7倍,甚觉自豪。那时候周末常去西湖泛舟,心想什么时候回家了也去泛一回?毕业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对亭下水库没有什么感觉。十年前,到了稍有闲心的中年,才感受到亭下湖边一年四季的不同风物,比起杭州西湖来,要纯朴、秀美多了。
 
《亭下水库琐忆》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