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亭下水库琐忆

2016年11月17日 3584点热度 4人点赞 0条评论

_mg_5568

响应奉化日报副刊“奉城记忆”征文,去年写过一篇有关亭下村的文章,有朋友建议我写写亭下水库。
 
看了许多朋友的文章,发现他们写的有关“奉城记忆”,几乎都是“正史”。如果要写正史,写亭下水库不是我能胜任的,比我有资格写的人很多,他们有些是水库建设的亲历者,有些是水库管理的参与者。但如果仅写些记忆,倒也还能勉强为之。
 
查资料得知,亭下水库是在1977年开始建设,到1985年建成。这七八年,正是我们国家拨乱反正,各方面从动乱步入正规的历程。对于我来说,则是从一个少年长成一个青年的过程。我看着水库大坝从无到有,同我一起慢慢长高,水库开始蓄水,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等我毕业回来,水库也同我一样,成就了一副成熟的样子。
 
说来有意思,在我的记忆中,亭下水库的兴建,是在鸡飞狗跳中拉开帷幕的。为了建水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惊天动地:移民。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亭下村,这个承载了我儿童时期许多新奇回忆的小山村,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往日宁静的模样。房子被拆得七零八落,我经常去玩耍的小人书店不见了,馄饨店不见了,照相馆不见了……到处尘土飞扬,瓦砾遍地,仿佛被飞机扔下的炸弹炸过一般。
 
_mg_2148
 
接着听到了许多有关移民的传说。说移民到外面的山里人,往往被安置在村中最差的位置,房子也草草搭就,质量很不好;说他们欺侮新来的移民,在生产队劳动时,总是被安排到最重最累的活……也许,对故土的依恋是人的天性,移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少有对新生活满意的。各种正道的、小道的消息传来传去,传到我们耳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正面的。
 
不幸的是,我家也在移民之列。我们村子以下,所有的村子、房子都移光了。据说,亭下水库的最高水位线,与我家院子的地坪线持平。而我们村,有大半个在这范围内,也必须移民。移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也迁到外地,一种是在原地重建。母亲听了外面传来的消息,忧心忡忡,与诸多亲朋好友商讨,最后的结果是,不外移了,原地安置。大概是1979年,扒了老房子,将原地基填高一米,然后在村里统一规划下,把原来面向东的房子扭转90度改朝南,按原规格重建。从那以后,我们村里有一半房子看上去整齐划一,比原来好看点了。当年没往外移的邻居们都很庆幸还能居住在本乡本土,没想到的是,过了十多年之后,乡政府撤了,企业搬了,村民们这个时候开始自动往外移民,到现在,当年没移民的,几乎都在外面买了房子……当然这是后话了。
 
dscf2857
 
我家拆建房子的时候,我已经在溪口上中学。老家离学校将近30里地,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回家,补充给养。当年老家还没通车,建水库,更是把路给截了,回家只能步行。这个时候,亭下水库的大坝已经开始修筑。我们先是从坝址上挖出的巨大地坑边缘穿行而过,随着大坝慢慢升高,我们沿着脚手架便道翻越大坝。到最后,大坝基本建成,脚下开始蓄水的时候,沿着水库边界的公路也建好了,我们要从公路翻上鸡头山,然后再下行到库区,穿过被拆掉的亭下村,爬上小晦岭,沿老路走到家。库区居民移光后,一片荒凉。有一次,我独自一人从学校回家,那天阴雨绵绵,薄雾蒙蒙,天色昏暗。穿过亭下村废墟时,有个在废墟中迷路的灰衣老太太向我问路。我给她指了路,低头顾自走,走了一段,回头看,不见老太太人影。我顿时惊惧万分,汗毛倒竖,脑中闪过许多妖魔鬼怪的故事,不觉狂奔不止,直到翻上小晦岭,眼看着前面又有了行人,才稍安心。到家以后,我站在村口守候,想看看在废墟中碰到那个老太太到底是人是鬼。过了大概二三十分钟,终于见到前面大路中出现一个踽踽而行的灰色身影,这才大舒一口气……
 
_mg_4891
 
当年农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依靠手提肩挑。修建亭下水库大坝,已经采用了机械化手段,基础用挖掘机开挖,水泥用搅拌机搅拌,物料用传送带传输,甚至工地上出现过短距离的小火车。对于世代在山里打圈、地里求食的农民来说,见了这许多事物,感觉蛮震撼的。我们过路的时候,就常盯着施工设备看上老半天。
 
承建亭下水库的建设单位,当年大家都叫“三处”,查现在的资料,得知全称是“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按照现在的讲法,是一个大型国有建设集团。当年参与水库建设的职工有千余人。这么大个单位进驻穷乡僻壤,给乡下带来一股强劲新风。建设单位驻地在高岙村,我印象中,他们入住不久,那儿就有了一个礼堂,大白天可以放电影。记得学校曾经组织我们远足去那个礼堂看电影《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银幕上,一朵马兰花果然就从花骨朵绽放成一朵鲜花,让人叹服: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三处”进驻亭下,他们的孩子也跟着进入驻地附近的学校就读,这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批与我们风格迥然的同学。他们往往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讲普通话,显示出受过优越家教的熏陶……当然,也有一些出格青年,他们不仅不喜欢与本地同学交往,而且还在校园内外横行霸道,甚至于敢于与教工打架……这批“三处”子弟,现在也都过了知天命之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在奉化安家落户,早成为奉化的新土著了。
 
1983年,我上大学时,亭下水库建设的大模样已经具备,开始蓄水。我们进出水库,只能沿着水库边的公路,坐车或者骑自行车。这之后,我回家,见到的就是一个波光粼粼蓝色湖泊的样子。亭下水库给库区上游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通过公路绕行的距离比过去要长一倍左右,在一段时间,缺少交通工具的年份里,大家出行困难。当然如今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_mg_3019
 
1980年代中期,亭下水库竣工的消息登在报纸上的时候,我正在杭州上学,看到报道中描述,亭下水库的水量是西湖的7倍,甚觉自豪。那时候周末常去西湖泛舟,心想什么时候回家了也去泛一回?毕业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对亭下水库没有什么感觉。十年前,到了稍有闲心的中年,才感受到亭下湖边一年四季的不同风物,比起杭州西湖来,要纯朴、秀美多了。
 
dscf7140

标签: 光阴 家乡 往事
最后更新:2016年11月17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渔家小子 黄埔老兵江圣烈――寿星谱(八) 音乐与我 乡村教堂5座(收录毕) 周记201803 失而复得的影像(13):2008年1月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