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2025年7月28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此文首写于一年前,最近在公众号中发布时,对一些细节又进行了考证,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录于下:

—————————————————————————————
  对奉化自然地貌及山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成书于1228年)。其中卷十四专载奉化事物。“叙山”条下,第一座记“四明山”,第二座记“丹小山”。第三座记“桃花坑山”,全文如下:
 

  桃花坑山,县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云之南也。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尺,岩色红白相间,隐映出没,状如桃花之初发,故以名之。四山环绕宛如盘谷,中有平田数百亩。昔太白禅师纳交孤竹君之裔,飞锡于此,择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为长者居。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嗣赵伯圭来守此邦,因太白偈访其后,乃得竺君汝舟者,览山川之胜,叹先贤之裔,嘉奖形诸尺牍,端宪沈公焕志其事,藏竺氏家。

 
  此段文字,除了描述桃花坑山的自然景观外,还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太白禅师与孤竹后裔即竺氏人家交往,留偈并飞锡于此;第二件事是郡守赵伯圭读到太白偈后,专访桃花坑山竺氏的后代,结交了隐士竺汝舟并与其一同游览山川之胜。这两件事都由沈焕记载下来,当时由董村竺氏人家收藏。我估计《宝庆四明志》关于桃花坑山的文字,就是根据沈焕的记述整理的。
 
  从《宝庆四明志》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太白禅师写偈并飞锡于此、赵伯圭与竺汝舟结交并游览山水这两件事,显然发生在两个不同时期:太白禅师与孤竹君裔,即竺氏人家结交之事发生在“昔”。查史料,历史上被尊为“太白禅师”的只有一人,为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在鄞县东谷重建太白精舍的僧人法璿(其事迹曾载于《天童岩寺太白禅师铭碑》,但碑文已佚)。之后竺氏家族遵照太白禅师之嘱,教子孙读书并取得成效,获得后来郡守赵伯圭慕名寻访考察并赞赏。赵伯圭是宋孝宗赵慎的同母之兄,《宝庆四明志》记载赵伯圭两次担任明州郡守,第一次任期是隆兴二年(1164年)至乾道三年(1167年),后因母亲去世罢任,第二次任期在乾道五年(1169年)至淳熙元年(1174年)。他是明州行政长官中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的人。沈焕记载的这两件事,前后间隔了400多年。沈焕(1139—1191)是南宋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治学严谨,又与赵伯圭是同时代的人,其记载应该可信。
 
  此后,地方各种版本的史志中均有桃花坑、竺汝舟的记载,从文字表述上看,各种说法均引自《宝庆四明志》,但后来内容与情节逐渐有了一些差别。
 
  成书于1320 年的元代《延祐四明志》关于桃花坑山的内容,只摘录了自然景观,未述事。全文如下:
 

  桃花坑山,在州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云之南也。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尺,岩色红白相间,隐映出没,状如桃花之初发,故名。四山环绕宛如盘谷,中有平田数百亩。

 
  成书于1535年的明代嘉靖《奉化县图志》,也有引述于《四明宝庆志》的“桃花坑山”的记载:
 

  桃花坑山,在四明山南。宋“宝庆志”:四明山之上,二十里云之南也,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尺。岩色红白相间,隐映出没,状如桃花初发,故以名之。四山环绕如盘谷,中有平田数百亩。昔隐士竺汝舟与太白禅师相往来,故飞锡于此,择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为长者居。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嗣赵伯圭来守此邦,因太白偈访得汝舟君者,览山川之胜,嘉奖之,形诸尺牍,端宪沈公焕志其事,藏竺氏家。

  
  这段文字关于桃花坑山自然景观的描述没什么变化,但述事时,将《四明宝庆志》记载的两件事搅和在一起,变成了竺汝舟既与太白禅师往来,又与赵伯圭一起游览山川。而且根据字面理解,“飞锡”并留偈者也似乎成了竺汝舟,这也是我在初步接触到这段文字时一直看不明白的地方。这段文字既然来源于《宝庆四明志》,就不应该如此表述,看来古人抄作业也极不认真,把意思都弄混了。 
 
  成书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四明谈助》也有桃花坑山的内容:
 

  桃花坑山,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隐士竺汝舟居之,与仗锡僧修己往来。留偈云:“昔是神仙宅,今为长者居。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沈端宪志其事。元末,孤峰德结庵于此。语见《四明山志》。

  
 这段文字少了“中有平地数百亩”,如“盘谷”的描述,将除宝庆志外的历代志书记载的与隐士竺汝舟交往的太白禅师,改成了仗锡僧修己,另外增记了元代孤峰德在此结庵的内容。增记的事发生于元代,这个好理解。《四明谈助》的文字来源于黄宗羲撰《四明山志》(成书于1703),又查了一下,两者说法果然几乎一致,唯《四明谈助》中的“数百丈”,黄宗羲的《四明山志》原文是“数百尺”。黄宗曦提及的仗锡僧修己是宋代临济宗高僧,《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有记载,其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入四明山,隐居四明山“山心”独修十余载,比赵伯圭来守此邦早了100余年,修己不可能跨越时空来跟与赵伯圭同时代的竺汝舟结交往来,那个偈更不可能是他留的。我怀疑这记载是黄宗羲读了宝庆志之后的各种史志后,自己推测杜撰的。
 
  我觉得,既然诸多文字的表述来源多为宋代的《宝庆四明志》,那么以后有关桃花坑的记事,除了增加的孤峰德结庵这事之外,窃以为都可以忽略不计。
 
  从宝庆志的记载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桃花坑山的山名始于唐代,在宋代是明州的一座名山。二是竺氏人家至少从唐代开始就在桃花坑山居住。

标签: 乡村 家乡
最后更新:2025年7月28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六十无感之感 本人60周岁农历生日的流水账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桃花坑山在哪里
晚上和汪浙成一起吃饭了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寿星单谟日驾鹤西去 山西行之五台山别样印象 忙忙碌碌一星期(新浪微博4) 花瓶只能是花瓶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