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刷抖音,刷到一张老照片:一队山民挑着竹簟从乡间小道经过。剪辑者打了字幕:这种场面,这么壮观,你永远也见不到了。
见此照片,马上联想起当年父母经常念叨的一个场景:四明山山民组队挑竹簟从老家村中经过,因村道狭窄,挑簟队伍呈一列纵队,长长排开。挑累了,要换肩的时候,带队的一声号令,整支队伍齐刷刷一起动作,整齐划一,非常壮观。
这竹簟是用竹片编成,用来摊晒稻麦等农产品的方形垫子,长宽在3—5米。不用的时候,卷起来就是长长的筒状,以方搬运和储藏。这张老照片记录的不正是挑运竹簟的一个瞬间吗?
仔细看这照片的背景,路尽头似有亭屋,左边有溪有桥,桥对岸有马头墙,远处的山形看着熟悉。我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俞村。将照片发给俞村的朋友,她作了肯定,同时回忆说:
听我父母亲说,每逢亭下赶集时,四明山区的山民们总是挑着山货来赶集,这挑的是篾垫,晒谷子用,亭下大概三天市。他们把山货卖了,换上粮食再挑回家。我太奶奶娘家人每次集市后,中饭在我家吃的。
朋友还回忆说,路尽头那个亭子里,有长凳供人休息,亭内摆有茶桶,常年向过路行人免费施茶。有村中吃斋念佛修下世的老太太负责烧水泡茶,三五年一轮,一天不断。村中有众家田,支助施茶人家耕种。朋友说小时候常在那亭里玩,摆茶桶的水泥台子平滑如镜,夏天躺在上面非常凉快。
哈哈,乡里人对于老底子的记忆总是不谋而合。
我老家董村在四明山南麓,四明山南部的梨洲北溪平头大竹山唐田一带山民,旧时往山外要出亭下、溪口。那一片区域,历史上都归奉化管理,与我老家曾同属一个行政辖区。到1960年之后,才划归余姚。从四明山出亭下的这条路,北接南培岭三折岭,南抵小晦岭,中间过栖霞坑、岭脚、姚家,穿过我老家董村,出水口堰,经俞村、大智寺、麻厂,洪村庙,登上小晦岭,下岭即达亭下。这是旧时山民进出四明山的主要通道之一,路上南来北往的人,不说摩肩接踵,也络绎不绝。因交通繁忙,上世纪中叶前,曾在我老家形成杨柳树商业街,短暂繁华过。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上世纪50年代。
有关这条路,我老妈还讲过一个故事:抗战时期,有一天日寇飞机抵此一带低空侦察,见路上似有一队扛着长枪的队伍,遂扔下一个炸弹。炸弹落到曹家庙旁边的水田里,万幸是个臭弹,没有爆炸。老妈说,其实那不是军队,是过路的山民,扛的也不是枪,而是挑柴木的冲担,两头尖尖。
我小时候已见不到挑簟队伍。我见过此路上最壮观的场景,是一次部队拉练:放学路上,突遇解放军过村,长长的队伍从杨柳树街走过,见头不见尾,踢踢踏踏走了好长时间,村民在杨柳树街两边夹道围观,这场景当年只在电影中见过。队伍的最后,压轴的是两个穿着四口袋军装、腰间佩戴小手枪的军官,看上去神采飞扬、气度不凡。依我们的经验,连长指导员是背驳壳枪的,因此猜测,那至少是营长教导员,或是团长政委?他们行走的方向是往山里,我们担心,这么多人,他们晚上住哪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明山区开通公路,穿越老家那条路的主干道功能渐渐淡去,繁忙不再。亭下水库建成后,俞村以下已消失40多年,一切都只在记忆中了。这张照片,重现了父辈们的讲述真实不虚,也印证了我的记忆还比较准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