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宋代太白禅师考

2025年8月23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前日写了个文章,谈及我老家,古称桃花坑山的一段文字公案。由于引了太多古籍文字,确实枯燥,好多朋友没耐心看。在那篇文章里,我解释了宋《宝庆四明志》中的一段文字,厘清了一个事实:太白禅师与孤竹君之裔(即竺氏人家)结交,飞锡并留偈,以及嗣后赵伯圭因太白偈来访桃花坑山,认识竺汝舟并一起游览山川,这两件事发生在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宝庆志之后诸多记述混乱,均因后来的记述者考证不认真或凭空杜撰所致。
 
  关于这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后一件比较好考证。赵伯圭守明州是南宋时的事,他前后两次任知州,任职长达十年(1164—1174)。在任期间,为政宽和,浚湖陂,兴水利,平冤狱。这些事,地方史志记载得很清楚,与家谱中记载的隐士竺汝舟的生活年代吻合。
 
  之前的那件太白禅师与竺氏人家交往之事发生的时间,《宝庆四明志》没说,它引用的宋人沈焕的原文早已不可查,后来的地方史志更没记载。我想只要查到太白禅师的身份,就能判定这事发生的大概时间了。
 
  由于本人精力和能力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查网络和地方史志,再没找到有关太白禅师的记载。近来AI大行其道,搜寻和认识古籍的能力大大提升,再次搜索,果然查到了有关太白禅师的好多个记录。
 
  第一个还是来自于《宝庆四明志》,其中卷十三“叙祠”中记录了“天童山景德寺”(为天童寺前身),说在晋永康中(300年),有僧人“义兴”在山间割草盖茅屋,有童子送柴送水,后来支助的信众多了,童子就告辞而去。辞别前说自己是太白一弟子,是太白派来服侍师父的。因此后人称“义兴”为“太白禅师”。这个传说成为天童寺所在处太白山山名的由来。
 
  第二个还是在此条内容之下:景德寺此后被兵火焚毁,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僧人“法璿”砍掉荆棘草莽,找到了义兴所建寺院故迹,在山麓之东重建精舍。唐代任秘书省正字的诗人万齐融,在精舍西南角造了个多宝塔。《宝庆四明志》引用旧志中的一段记述,说法璿居此,每天诵莲华经,感应天童腾云驾雾的捧着天食来供养。人看到法璿夜间绕塔行走,身体与那座塔一样高大。有“白衣”记述了这事,说“法璿”是“太白禅师”。但《宝庆四明志》又记:“今考寺碑无此说”。
 
  上面这个词条,提及两位“太白禅师”,第一位是僧人“义兴”,他被后人追认为天童寺开山祖,开山时间距今1700多年。一般认为,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到建业(今南京),将禅宗传入中国,距今1500余年。僧人“义兴”开山建天童景德寺比达摩传入禅宗还早200多年,显然他不合适有禅师的称号,“义兴”为“太白禅师”的可能性可以排除。清代的《天童寺志》卷之三“先觉考”也有此同样结论:说将他“今之称禅师者,误也。”
 
  第二位是《宝庆四明志》引用更早的志书,说“法璿”为“太白禅师”。法璿生活在唐代,有关他的传说中,也有很多异象奇迹,是“天童”之名的由来。但《宝庆四明志》考查了寺内碑记,没有发现此说,等于推翻了旧志的记载。清代的《天童寺志》卷之七“塔像考”记:“法璿禅师塔在本山”,如果清代的时候塔还在且有铭文的话,《天童寺志》应该会引用塔铭的内容。《天童寺志》卷之三“先觉考”记述了“法璿”词条,据明代永乐钞志言,顺阳范的曾经写碑记述,可惜失传了——说明确实查不到。
 
  但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关“太白禅师”的塔铭。宋代的《宝刻类编》《宝刻丛编》、明《天下金石志》及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钦定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等,不仅收录《唐天童岩寺太白禅师塔铭》的目录,还有全文。此塔铭由唐代一个叫胡的人撰并书(也有记载为范的所书,疑后人误)。塔铭显示:太白禅师塔于元和乙未(815年)建,禅师法号“观宗得”,姓留氏,东阳人。铭文详细记载了他出生,出家,法系,修为,在太白山时,“远近礼谒,如川之流”,明州刺史王术、李岑,南东川节度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任侗,明州刺史卢云等,“前后皆驻骑云根,稽求上法,饥渴无量,虚往实归,每有异香,闻者非一。”铭文记载禅师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八月十五夜跏跌化灭。享龄七十九。僧腊卌九。当时祭奠他的,“州尊邑尹,祭奠交衢,缁素齐道,幢幡翳野。”盛况空前。
 
  我开始以为这个铭记所说的太白禅师“观宗得”,与《宝庆四明志》所说的第二位太白禅师“法璿”是同一个人。后从时间上推算,法璿在732年重建精舍时,观宗得才2岁,两人年龄差太多。况且对这两禅师行状的描述,差别太大。我姑且称“观宗得”为第三位太白禅师。
 
  另外,还有一些古籍提到有关太白禅师的事。清《天童寺志》卷之五“云踪考”中,提及一位“纪禅师”,在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889年),从天童山飞锡至四明山建仗锡寺。仗锡寺内有太白禅师遗塔,清时尚存。仗锡寺因为是天童山的“纪禅师”飞锡所建,所以在天童寺志中会有记述。仗锡寺现在写作杖锡寺,寺内已无古塔建筑。仗锡寺初建时,“观宗得”已化灭80年,因此这塔不可能是“观宗得”这位“太白禅师”所留。我猜测,因为仗锡由天童来的“纪禅师”所建,本地信众很有可能称从天童来的“纪禅师”为“太白禅师”,他建的塔为“太白遗塔”。因此,我姑且称其为第四位“太白禅师”。
 
  还有一首唐人张蠙写的《寄太白禅师》诗,内容不够具象,无法判定身份。另,古代也称终南山为太白山,终南山上也有冠名太白的僧人。这些就忽略不计了。
 
  自唐之后,明州及后来的宁波,再无新的太白禅师的记载。
 
  从后世赵伯圭因太白偈来访桃花坑山的动因分析,四位“太白禅师”中,“观宗得”的可能性最大。根据塔铭记载,“观宗得”因禅法精深,人们向他学法后都能获益,因此他与许多明州官员都有往来。我觉得,在他化灭后的一二百年里,太白禅师在明州官场中有可能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与桃花坑竺氏人家交往的“太白禅师”是不是“观宗得”,又不好确定。我倒觉得有很大可能是建仗锡的那位“纪禅师”。仗锡寺离我老家桃花坑不远,从天童去仗锡寺,取道桃花坑山,也是途径之一。“纪禅师”建仗锡寺前后,有很大可能在四明山一带云游飞锡。《宝庆四明志》引用的桃花坑山事,依据是宋人沈焕的记录。沈焕对过去事情的记录,可能采用乡人的口头传说,写下“太白禅师”就不奇怪了。赵伯圭看了沈焕的文章,以为其所称的“太白禅师”,与明州官场中传颂的“观宗得”为同一个人,因此成为激发他来桃花坑山访古的动因。这个解释,我觉得能站得住脚。
 
  至于后来黄宗羲所撰的《四明山志》中,将前志中已误写的不可能与竺汝舟交往的“太白禅师”改成仗锡寺僧“修己”,既与《宝庆四明志》所述不符,竺汝舟与修己两人也不在同一时空,前文已作甄别,不再多述。

  不管是“观宗得”,还是建仗锡寺的那位“纪禅师”,“太白禅师”的在世时间在唐代无疑,因此,有充分的依据,确定桃花坑山下筠溪竺氏,至少在唐代就有了。

————————————————

下附相关古籍原文

●《宝庆四明志》(宋)卷第十四 奉化县志卷第一

桃花坑山

四山环绕宛如盘谷,中有平田数百亩。昔太白禅师纳交孤竹君之裔,飞锡于此,择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为长者居。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嗣赵伯圭来守此邦,因太白偈访其后,乃得竺君汝舟者,览山川之胜,叹先贤之裔,嘉奖形诸尺牍,端宪沈公焕志其事,藏竺氏家。

●《宝庆四明志》(宋)卷十三 叙祠

天童山景德寺

县东六十里。晋永康中,僧义兴诛茅缚屋山间,有童子来给薪水。后既有众,遂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师笃道行,遣侍左右。语讫不见。故称义兴者曰太白禅师。寺经兵火,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僧法璿按图记披榛莽,得故迹,建精舍于山麓之东。秘书省正字万齐融造多宝塔于西南隅,峭拔数仞。(旧志云:法璿居此,日诵莲经,感天童县云升降,捧天食来供师,夜绕璿行,道人遇见师身与塔之相轮等。白衣婉约备述其事,所谓太白禅师者也。今考寺碑无此说。)至德中僧宗弼徙寺于太白峰下。乾元初相国第五琦奏以天童玲珑岩为寺名,继而僧清閒创建食堂,咸通十年更寺名曰天寿。皇朝景德四年赐今额。绍兴初宏智禅师正觉彻寺而新之,层楼杰阁,倍蓰于前。淳熙五年孝宗皇帝亲洒宸翰,书太白名山赐僧了朴。十六年僧怀敞来主寺,欲改建千佛阁,摹画甚广。先是日本国僧荣西从敞游,辄辞归,致百围之木,泛鲸波以至。经始于绍熙四年之季秋,历三载始就,梵宇宏丽,遂甲东南。寺之侧有虎跑泉,相传谓旧苦无水,虎蹴地而泉乃涌出。寺之前古松夹道二十里,大中祥符间僧子凝所植也。旧志云:唐僧昙德清閒所植。考寺之植松记,殊不然,而松亦非唐松。本寺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四亩,山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亩。

●清《天童寺志》卷之五“云踪考”

纪禅师

按:明永乐钞志载,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889年),纪禅师从天童山飞锡至四明山,建仗锡寺。有太白禅师遗塔,至今存焉。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胡的”条下

清董浩辑嘉庆十九年武英殿刊本第14页

(《钦定四库全书·古刻丛抄》也有全文)

大唐故太白禅师塔铭

唐 ·胡的(的,字学钟,元和时人)

禅师法号观宗得。姓留氏。东阳人也。世积贞隐。元泯不耀。初尊夫人梦吉祥天女引行摩利上宫而娠太白焉。(阙)有善护怀月不薰不腥。肌窕弥泽。藏珠川媚。蕴玉方流。至宝处而殊伦。至人出而体别。异香袭乎襁褓。童颜清于冰雪。文字进诱。偏聪佛经。滋味筵之。但甘盐素。年至十二。恳求出家。如哀者欲泪。不可遏也。昔太子逾迈。宁辞父王。香象顿腾。摆落羁绁。乃登秦望山。礼善惠禅师。求无上法。一见奇秀。如会宿心。旧徙门阶。新我堂室。服勤左右。道务精微。初受楞伽思益等经。便入禅宗性海。然后波澜秘藏。不习而了其功。文字有穷。生知莫际。囊钵衣裓。遐求戒珠。便往南岳。礼制空禅师。稽首论心。演通秘奥。菩提树上。汝得新枝。师子座前。讵量高下。祖师传教南北一十二人。今牛头山中禅师是最后者。远将启慕。研复真言。以心印心。以法證法。法且无别。心宁有差。失大善无。修顿了无。入二际清净。佛何间然。禅师皃出常伦。挺秀八尺。时牛头法众。欲近万人。无碍辨才。(阙)瞻仰彼土。缘尽思归。太白上方。务安静也。不游京国。远名利也。扃不关楗。示无畏也。常有两虎。依卧庵前。低目轻步。驯于家畜。四境之内。不闻暴声。我蕴大慈。力感群物。诸毒皆善。岂唯兽焉。山虽高深。不能隐其大德。远近礼谒。如川之流。故明州刺史王公术。故明州刺史李公岑。故剑南东川节度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任公侗。故明州刺史卢公云。前后皆驻骑云根。稽求上法。饥渴无量。虚往实归。每有异香。闻者非一。呜呼。孰谓法梁将坏。般若舟沈。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八月十五夜。跏跌化灭。享龄七十九。僧腊卌九。以其年十月一日。权闭于太白峰南。先意也。州尊邑尹。祭奠交衢。缁素齐道。幢幡翳野。慈云聚而还散。定水咽而更流。猿鸟悲吟。声惨风雨。物感如此。人哀可知。抵元和乙未岁(815年)。建层龛迩于多宝佛塔。依法像也。门人 (阙)海法常道真明彻惠见光献元徽清瑗元悟等。皆承师教戒。定慧双修。恐劫火重然。岚风碎岳。请铭大德于无朽。文曰。

如来示灭,教留秘法。言说非传,清净即合。火镜阳照,山空响答(其一)。

真乘无相,妙觉无形。三界上界,前生下生。月亏魄隐,冰泮流清。哭之香塔,徒伤有情(其二)。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旨编纂

《寄太白禅师》

作者:张蠙(唐代诗人)

何年万仞顶,独有坐禅僧。客上应无路,人传或见灯。

斋厨唯有橡,讲石任生藤。遥想东林社,如师谁复能。

——————————————

★★发现唐代有两个书法家,名字都叫“的”,但一个姓范,一个姓胡。后人似乎有点搞混。

●关于胡的

《宝刻类编》(宋 佚名)卷五 名臣十三之五:“胡的。的,字学钟,元和时人,天童岩寺太白禅师塔铭,撰并书,和乙未元。”

《书史会要》(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卷五:“胡的,善正书,时作八分。”

●关于范的

《宝刻丛编》(宋 陈思撰)卷十三 收录的碑铭条目,范的有三条:

唐天童岩寺太白禅师塔铭,唐范的撰并书,元和乙未建。《复斋碑录》。(此条似与“胡的”混淆)

唐天童岩寺碣,唐范的撰并书、篆额,长庆三年仲春。《复斋碑录》。

唐阿育王寺常住田记,唐万齐融撰,范的行书,太和七年十二月刺史于季友重立。元碑乃徐峤之书。《复斋碑录》

《天下金石志》(明代于奕正编纂)之“浙江宁波府”下有三条:

唐天童山景德寺碑(范的书)

唐太白禅师塔铭(范的书)

唐阿育王山常住田碑(万斋荣撰,范的书,太和七年)

标签: 家乡
最后更新:2025年8月2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快乐的小伙伴 2015微周36 又成一事——201653 庙会改革 微周1727——梅雨结束 关于政府信息化的思考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