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董村曾名“桃花坑山”,还有古名曰“云南”。此名得之于村东北岭岗的“二十里云”,至少在唐代就这么叫了。唐时,苏州有位著名诗人,名叫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组关于四明山的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提到,四明山有位隐居的有道之士叫谢遗尘,曾经到苏州跟他见面,向他详细描述四明山的各种奇景异物。陆龟蒙听后诗兴大发,作《四明山诗》,诗以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棂子、鞠侯为题,史称“四明山九题”。
陆龟蒙有个铁杆诗友,名叫皮日休,当时在苏州刺史手下干活。这两人在苏州频繁诗歌唱和,曾合编《松陵集》,很有名气。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晚唐诗坛的皮陆组合。皮日休读了陆龟蒙的《四明山诗》,也作《奉和四明山九题》,同题九首,在诗坛传为佳话。此后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四明山,诗赋唱和“四明九题”,四明山的声名远播。从地理概念上属于天台山脉的四明山,也逐渐成了与天台山并起并坐的人文名山。
今人总结:谢遗尘对四明山的描述,以及皮陆两人的诗作,对于扩大四明山的影响起到了开创性关键性的作用。这三人无疑成了四明山文旅最古老的推手。
皮陆四明山组诗中的地名物名,在唐之后的地方史志及家族谱牒中一直有记录。遗憾的是,世世代代在当地生活的老百姓,却少有人知,更鲜有提起。大概旧时的普通百姓,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对于地名,能叫得应,记得住就行。因此,到后来,这九题中的有些题名,对应不到实景实物了。明末黄宗羲撰《四明山志》时,特意对四明山九题进行了考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对过云、云南、云北的描述是:
“过云:奉化雪窦山,有岭名二十里云,故遗尘云山中有云不绝者二十里,因此岭而言也。”“云南:在桃花坑山之下,其里至今名云南里。”“云北:盖雪窦之北也。”
从他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三题说的其实是同一事。首先,雪窦山有岭叫“二十里云”,落实到现在,应该是从奉化与余姚交界处的三折岭开始,往东南至亭下湖北岸这一整条连绵的山峰。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燕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在四明山一带造成许多断裂,从董村至千丈岩的这条断裂,形成了董村峡谷及峡谷之北的连绵山峰。打开3D的天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东北走向的山峰,延伸长约10公里,恰好符合“二十里云”的描述。
上图,白色区域为“二十里过云”所在的山峰。红色图示“云南”“云北”及“过云”。
从天地图上可看到,山峰之南有狭长的谷底平地,状如“盘谷”,此即“云南”人家,就是现在的董村及下游的亭下湖。山峰之北为连绵的四明山腹地,其中自三折岭到徐凫岩往雪窦寺一线,有多阶山间台地,状如高山小平原,分布有不少村落,如培、北溪、徐凫、直岙、西岙、东岙、西坑、东姜、大厂等(唐代可能没那么多村落,但已有雪窦的村名),此即“云北”人家。
上图:从“云南”看“二十里云”的连绵山峰。
上图:从“二十里云”之峰顶看“云南”人家
上图:“云北人家”及远处的“二十里云”
“云南”这边谷底海拔在100米左右,“二十里云”的峰顶海拔在300至600米不等,“云北”人家散落在山间台地的各个角落。旧时,云南云北人家来往,得翻岭而过。普通老百姓会说是爬山啊,翻岭啊,过岭很辛苦。隐士谢遗尘大概是得道高人,抑或是苦中作乐,将岭之南北的人们从岭上过往的行为称为“过云”。可以想象,人在岭上行走,走着走着,突然走进了峰顶的云雾中,再走一段,又突然从云雾中穿出,到了山下的谷地。他这一“过云”之说,让山间百姓的辛苦行脚,化生出了无限的诗意和仙象。
上图:三折岭顶,可视作“二十里云”的北端
上图:从“二十里云”之峰顶下“云南”,此即“过云”
所以,我以为,关于“二十里云”的点晴之处,就在这“过云”两字。
事实上,每每我对别人这么一说,听的人都叫:哎呀,太有诗意了!
小时候在“云南”村里生活,不知道村东北这道高高的岭叫“二十里云”,但山顶上的云雾却很常见,只要是阴雨天,云蒸雾蔚的景象习以为常。这些年中,经常在雪窦山上行走,“二十里云”连绵不绝的情况也时有所遇,云雾大的时候,数米外不可辨,开车都不敢踩油门。现在公路发达,云南云北人家往来不需要再用脚步翻山越岭,但若干年前,我也曾在“过云”的古道上走过几回,山上林木参天,满目青翠,山道石阶错落,或陡峭或平缓,路转峰回,一步一景,该是访古思幽的好去处。
上面三图,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二十里云”奇观。
最近文旅之风吹到乡村的角角落落,各地都在搜刮人文史迹。四明山的各个掌故差不多都被人说尽了,就这“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不仅说的人不多,这么有诗意的风景,还没人想着去发掘推广,是不是太可惜了?
——————————————————————————————————————————
附
陆龟蒙的“过云”
相访一程云,云深路仅分。
啸台随日辨,樵斧带风闻。
晓著衣全湿,寒冲酒不醺。
几回归思静,仿佛见苏君。
皮日休和的“过云”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