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上个周末,趁送儿子上学的机会,拐到杭州,跟在此工作的几位同学碰面叙旧,在母校门口的酒店住了一夜晚。第二天上午,在母校华家池转了一个小时,拍了一些照片,重拾了一些关于校园的记忆。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我的母校校园有个地名,叫华家池。华家池是杭州市区内的第二大水域,仅次于西湖,素有“小西湖”之美称。1952年之前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所在地,我上学时是浙江农业大学所在地,现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校区占地面积近1500亩。
  这个地方有个岛,我们念书的时候叫和平岛,不知道现在叫什么。岛旁边的水中有个石塔,造型是不是很像西湖的三潭印月?上学那时候,我们学拍照,这是个必选景点。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围绕着湖,有一圈面积不小的绿地。这一片在教学楼前,20多年前,这上面还没有那么多树。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在这草坪上坐着躺着晒太阳、聊天。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当年,环湖的是石砌的护岸加一条半米来宽的步道,没有如今这么气派宽阔。湖边的杨柳是明显的仿西湖风格,当年也没有这么高大茂盛。傍晚时分,我们常常会绕着湖转一圈,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一块平台在湖的正南方,我们班级的毕业照就是在这里拍的。那时候,因为树还很小,湖对面的房子显得很高大,现在都掩映在万绿丛中了。我们入学初期,有一年初夏,曾经有别个系的同学在这里跳入湖中游泳,不小心淹死了。我亲眼见好多同学在湖中打捞。一年放暑假前,到比我们高两年的学长寝室聊天,有个同学说,那天打捞的时候,就是他先踩到了那个溺水的,当时头皮就嗡的麻了一下。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湖的西南方岸边,我们上学的时候杂草丛生,人迹罕至。我们散步的时候很少进去,都从离岸远点的水泥路上绕过。有一次,我们在湖里划船,因为湖水水质不好,有一条很大的鱼因缺氧浮上水来,被同船的一个同学一桨打翻,然后偷偷地扔在草丛中。船靠了岸,他又跑到这草丛中找了去,在寝室里用煤油炉煮了一锅鱼汤,美餐了一顿。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湖西有道长堤,把华家池一分为二,像是西湖的苏堤。我们上学时,这里还没有长廊,就一条光秃秃的水泥路,也没有护栏。有一段时间,我早锻炼的内容是绕着湖跑一圈,这是必经之路。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经过长廊向东,进入当年的教工生活区。当年能在这里入住的,都是一些有资历的老教师。年轻的,还混住在我们的宿舍楼里,比我们好的是,他们可以有单独的一个房间。而我们本科生是六七人一间,研究生是四人一间。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当年我们的校园有两个校门,一个叫老校门,一个叫新校门。从新校门进来的林荫道,经过学校的生产实验用地,通向学校的教学区。当年路两边已经植了水杉,但远没有像今天看到的那么繁茂。眼前看到的这条路似乎比记忆中窄了许多。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幢楼,我们上学时称之为新大楼,是当年学校内体量最大的教学楼,而且根据我们当年的观察,七层的层高,差不多是1980年代初期杭州最高的建筑了。我们上大一的那年冬天,杭州的天气特别冷,老下雪。新大楼刚启用,里外都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把我们冻得够呛。我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手上长冻疮,就是这年的冬天。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新大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对称的教育楼,从风格上看,似乎是苏联老大哥帮助建设时期的产物。这座叫西大楼,每个楼层分布着几个教室,我们一二年级上大课的时候经常来。四楼的教室是平的,没有阶梯形的地面,因此也成了学生办舞会、晚会的首选场地。我们入学第二个晚上,学长们就在这里替我们办迎新晚会,以后我们也为低年级的同学办过几次。当年,每逢周末,如果有兴趣,你借个收录机,叫上几个同学,随时可以到这里来办晚会。我清楚记得,我们头次学跳舞就在这里。那时跳的还不是交谊舞,也不是迪斯科,而是集体舞,同学们手拉着手围成圈,伴着《邮递马车》的节奏,简单的走几个舞步,现在想起来很傻的。头回跳的时候,男女同学之间的缺口老是没人敢补上,我是补这个缺口的其中之一。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西大楼一楼的尽头有个阶梯教室,学生课间休息到湖边放风,都是通过这个门出来的。大一第二学期有一天上物理课,老师说:今天我抓紧时间多讲点,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放你们半天的假,你们可以到西湖边春游去。如今我已经忘记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只记得他的满口京腔很好听,讲“春暖花开”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窗外的湖边,看到柳树已经笼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绿,心一下子飞到外面去了。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个图书馆所在的地方,过去是平房教室区。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浙江农业大学的条件很可怜。平房教室的风格是六七十年代的,通风采光都是太好,但是这一片楞是当年上课的主战场。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个路口是连接学校生活区与教学区的枢纽之一。我们进校不久就是国庆节,那天晚上学校学生会举行大型游园晚会。转到这个路口,忽然听到迪斯科音乐激越的鼓点声,人群把这路口围成了一个圈。过去探头一看,圈里面有个着黄军装的男生正在起劲地扭迪斯科,围观的不时大声叫好。正看得傻眼的时候,他一扭进了围观的人群,不见了。经过这一高潮,游园的人们也就意兴阑珊的散了。那个时候还视迪斯科为洪水猛兽,公开场合不准跳。不过没过半年,迪斯科就悄悄普及了。这舞蹈看起来简单,要学会却不易,我们是经过好几个星期的集中训练,并在寝室里关起门悄悄操练了一段时间,才稍微会扭那么几下。
  大一第二学期的初夏,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华家池水猛然上涨,校园里到处进水。这个路口的水有小腿肚子那么深。当时学校唯一的一名教体育的老教授,趟着水慢慢走,碰到人就说:同学,我在华家池60多年了,头一回碰到这么大水……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我们原先经常就餐的第一食堂的原址,如今成了一块绿地。在绿地一隅,看到一座雕像,上书:于子三烈士。于子三是1940年代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的学生,曾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47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该社浙大农学院分社负责人,是“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的著名学生领袖。1947年10月29日,被害于上仓桥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监狱,时年23岁。消息传出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有15万名学生罢课示威,持续两个半月,形成全国规模的“于子三运动”。我们上学那几年,学生运动也接连不断,因此,学校很少提及他的事迹,只是有几个地名不能不提及到他的名字。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就是位于我们当年学生宿舍区中心的于子三广场,我们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几个球场,地面是土质的。学生大会也常在这举行。记得有一年,在这里听学校党委书记传达反对精神污染的文件。书记用方言把“精神污染”说成“精神污泥”,让我们学说了好一阵子。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个位置是我住了4年的寝室楼的原址,我们毕业后,三层的老楼拆除,建了个五层的新楼。这会儿再见到,却改成了宾馆,真是人非物也非。我们上学时的浙江农业大学,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一些老习惯。比方说,学生宿舍是以斋编号的,我们住的这个楼叫“华11斋”,是排名最后的;食堂卖饭还是按照十六两的老衡制计量,我刚进大学里,每顿饭量是七两八两,到四年级的时候,减少到五至六两。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这是我们宿舍楼后面的一个小池塘。大一的时候,有一阵子,我和一同学每天在池塘边的草地上练习哑铃操,几个月下来,肌肉长势喜人。可惜一个暑假后回去,哑铃不见了,没法再继续练,刚刚成形的肌肉也迅速消退了。
  这个池塘,当年的水质可不咋的。一年夏天,一个同学跳下去游泳,扑通了一会儿,上岸来时,浅色的短裤居然给染成绿色的了。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跑到宿舍的另一头,远远闻到一股臭味,走近了发现,原来是这几个垃圾桶作粜。几只猫看到我过去,纷纷躲入旁边的树丛中,一看就知道这地方现在是流浪猫的乐园了。当年这里有几个台阶可下到池塘。有一年,下了晚自习的我们,听到楼下闹哄哄的,跑下来一看,一个女孩子坐在这地方哭,旁边围了好多人看。问是什么情况?说是女孩失恋了,要在这里走到池塘寻短见。我们一听就笑了,这地方水太浅,根本不可能淹死人,显然是吓唬人的。再打听男主角是哪个,大家就都不得要领了。并且说这女孩子也不是本校的同学。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在宿舍区的东南角,找到了一幢保留着我们上学时代样式的宿舍楼。这幢楼编号为“华5斋”,我们毕业前是女生宿舍。当年上农大的学生中,女生比例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我们当年全校总共才3000多学生,一幢楼就把所有女生全装下了。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在校园里草草走了一个小时,仅仅是围绕着湖边转了一圈。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回忆起20多年前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听说现在学校的教学设施都已经集中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华家池校区内基本没有学生了。我们转了一大圈,果然没碰到几个年轻人。
  早就听说杭州市要将这地方开发掉,湖周边将建成市民公园,其他的地方,不用想,肯定是房地产开发了。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地段的华家池,目前恐怕是杭州最值得投资的黄金宝地。下一次什么时候再重访的时候,可能很难再找到当年的感觉和回忆了。你看这学校围墙外,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是大片的菜地,不时夹着一些村民的住宅,现在已经不折不扣成了城市的典型样板。以后的校园,肯定也会是这个样子的。
  
  

点赞
  1. jqall说道:

    宿舍区的东南角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