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关于母校华家池的20个记忆

2011年9月17日 2954点热度 0人点赞 1条评论

2011-09-17_231726-0.jpg
    
  上个周末,趁送儿子上学的机会,拐到杭州,跟在此工作的几位同学碰面叙旧,在母校门口的酒店住了一夜晚。第二天上午,在母校华家池转了一个小时,拍了一些照片,重拾了一些关于校园的记忆。
  
2011-09-17_231726-1.jpg
  我的母校校园有个地名,叫华家池。华家池是杭州市区内的第二大水域,仅次于西湖,素有“小西湖”之美称。1952年之前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所在地,我上学时是浙江农业大学所在地,现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校区占地面积近1500亩。
  这个地方有个岛,我们念书的时候叫和平岛,不知道现在叫什么。岛旁边的水中有个石塔,造型是不是很像西湖的三潭印月?上学那时候,我们学拍照,这是个必选景点。
  
2011-09-17_231726-2.jpg
  围绕着湖,有一圈面积不小的绿地。这一片在教学楼前,20多年前,这上面还没有那么多树。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在这草坪上坐着躺着晒太阳、聊天。
  
2011-09-17_231726-3.jpg
  当年,环湖的是石砌的护岸加一条半米来宽的步道,没有如今这么气派宽阔。湖边的杨柳是明显的仿西湖风格,当年也没有这么高大茂盛。傍晚时分,我们常常会绕着湖转一圈,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
  
2011-09-17_231726-4.jpg
  这一块平台在湖的正南方,我们班级的毕业照就是在这里拍的。那时候,因为树还很小,湖对面的房子显得很高大,现在都掩映在万绿丛中了。我们入学初期,有一年初夏,曾经有别个系的同学在这里跳入湖中游泳,不小心淹死了。我亲眼见好多同学在湖中打捞。一年放暑假前,到比我们高两年的学长寝室聊天,有个同学说,那天打捞的时候,就是他先踩到了那个溺水的,当时头皮就嗡的麻了一下。
  
2011-09-17_231726-5.jpg
  湖的西南方岸边,我们上学的时候杂草丛生,人迹罕至。我们散步的时候很少进去,都从离岸远点的水泥路上绕过。有一次,我们在湖里划船,因为湖水水质不好,有一条很大的鱼因缺氧浮上水来,被同船的一个同学一桨打翻,然后偷偷地扔在草丛中。船靠了岸,他又跑到这草丛中找了去,在寝室里用煤油炉煮了一锅鱼汤,美餐了一顿。
  
2011-09-17_231726-6.jpg
  湖西有道长堤,把华家池一分为二,像是西湖的苏堤。我们上学时,这里还没有长廊,就一条光秃秃的水泥路,也没有护栏。有一段时间,我早锻炼的内容是绕着湖跑一圈,这是必经之路。
  
2011-09-17_231726-7.jpg
  经过长廊向东,进入当年的教工生活区。当年能在这里入住的,都是一些有资历的老教师。年轻的,还混住在我们的宿舍楼里,比我们好的是,他们可以有单独的一个房间。而我们本科生是六七人一间,研究生是四人一间。
  
2011-09-17_231726-8.jpg
  当年我们的校园有两个校门,一个叫老校门,一个叫新校门。从新校门进来的林荫道,经过学校的生产实验用地,通向学校的教学区。当年路两边已经植了水杉,但远没有像今天看到的那么繁茂。眼前看到的这条路似乎比记忆中窄了许多。
  
2011-09-17_231726-9.jpg
  这幢楼,我们上学时称之为新大楼,是当年学校内体量最大的教学楼,而且根据我们当年的观察,七层的层高,差不多是1980年代初期杭州最高的建筑了。我们上大一的那年冬天,杭州的天气特别冷,老下雪。新大楼刚启用,里外都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把我们冻得够呛。我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手上长冻疮,就是这年的冬天。
  
2011-09-17_231726-10.jpg
  新大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对称的教育楼,从风格上看,似乎是苏联老大哥帮助建设时期的产物。这座叫西大楼,每个楼层分布着几个教室,我们一二年级上大课的时候经常来。四楼的教室是平的,没有阶梯形的地面,因此也成了学生办舞会、晚会的首选场地。我们入学第二个晚上,学长们就在这里替我们办迎新晚会,以后我们也为低年级的同学办过几次。当年,每逢周末,如果有兴趣,你借个收录机,叫上几个同学,随时可以到这里来办晚会。我清楚记得,我们头次学跳舞就在这里。那时跳的还不是交谊舞,也不是迪斯科,而是集体舞,同学们手拉着手围成圈,伴着《邮递马车》的节奏,简单的走几个舞步,现在想起来很傻的。头回跳的时候,男女同学之间的缺口老是没人敢补上,我是补这个缺口的其中之一。
  
2011-09-17_231726-11.jpg
  西大楼一楼的尽头有个阶梯教室,学生课间休息到湖边放风,都是通过这个门出来的。大一第二学期有一天上物理课,老师说:今天我抓紧时间多讲点,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放你们半天的假,你们可以到西湖边春游去。如今我已经忘记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只记得他的满口京腔很好听,讲“春暖花开”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窗外的湖边,看到柳树已经笼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绿,心一下子飞到外面去了。
  
2011-09-17_231726-12.jpg
  这个图书馆所在的地方,过去是平房教室区。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浙江农业大学的条件很可怜。平房教室的风格是六七十年代的,通风采光都是太好,但是这一片楞是当年上课的主战场。
  
2011-09-17_231726-13.jpg
  这个路口是连接学校生活区与教学区的枢纽之一。我们进校不久就是国庆节,那天晚上学校学生会举行大型游园晚会。转到这个路口,忽然听到迪斯科音乐激越的鼓点声,人群把这路口围成了一个圈。过去探头一看,圈里面有个着黄军装的男生正在起劲地扭迪斯科,围观的不时大声叫好。正看得傻眼的时候,他一扭进了围观的人群,不见了。经过这一高潮,游园的人们也就意兴阑珊的散了。那个时候还视迪斯科为洪水猛兽,公开场合不准跳。不过没过半年,迪斯科就悄悄普及了。这舞蹈看起来简单,要学会却不易,我们是经过好几个星期的集中训练,并在寝室里关起门悄悄操练了一段时间,才稍微会扭那么几下。
  大一第二学期的初夏,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华家池水猛然上涨,校园里到处进水。这个路口的水有小腿肚子那么深。当时学校唯一的一名教体育的老教授,趟着水慢慢走,碰到人就说:同学,我在华家池60多年了,头一回碰到这么大水……
  
2011-09-17_231726-14.jpg
  我们原先经常就餐的第一食堂的原址,如今成了一块绿地。在绿地一隅,看到一座雕像,上书:于子三烈士。于子三是1940年代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的学生,曾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47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该社浙大农学院分社负责人,是“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的著名学生领袖。1947年10月29日,被害于上仓桥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监狱,时年23岁。消息传出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有15万名学生罢课示威,持续两个半月,形成全国规模的“于子三运动”。我们上学那几年,学生运动也接连不断,因此,学校很少提及他的事迹,只是有几个地名不能不提及到他的名字。
  
2011-09-17_231726-15.jpg
  这就是位于我们当年学生宿舍区中心的于子三广场,我们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几个球场,地面是土质的。学生大会也常在这举行。记得有一年,在这里听学校党委书记传达反对精神污染的文件。书记用方言把“精神污染”说成“精神污泥”,让我们学说了好一阵子。
  
2011-09-17_231726-16.jpg
  这个位置是我住了4年的寝室楼的原址,我们毕业后,三层的老楼拆除,建了个五层的新楼。这会儿再见到,却改成了宾馆,真是人非物也非。我们上学时的浙江农业大学,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一些老习惯。比方说,学生宿舍是以斋编号的,我们住的这个楼叫“华11斋”,是排名最后的;食堂卖饭还是按照十六两的老衡制计量,我刚进大学里,每顿饭量是七两八两,到四年级的时候,减少到五至六两。
  
2011-09-17_231726-17.jpg
  这是我们宿舍楼后面的一个小池塘。大一的时候,有一阵子,我和一同学每天在池塘边的草地上练习哑铃操,几个月下来,肌肉长势喜人。可惜一个暑假后回去,哑铃不见了,没法再继续练,刚刚成形的肌肉也迅速消退了。
  这个池塘,当年的水质可不咋的。一年夏天,一个同学跳下去游泳,扑通了一会儿,上岸来时,浅色的短裤居然给染成绿色的了。
  
2011-09-17_231726-18.jpg
  跑到宿舍的另一头,远远闻到一股臭味,走近了发现,原来是这几个垃圾桶作粜。几只猫看到我过去,纷纷躲入旁边的树丛中,一看就知道这地方现在是流浪猫的乐园了。当年这里有几个台阶可下到池塘。有一年,下了晚自习的我们,听到楼下闹哄哄的,跑下来一看,一个女孩子坐在这地方哭,旁边围了好多人看。问是什么情况?说是女孩失恋了,要在这里走到池塘寻短见。我们一听就笑了,这地方水太浅,根本不可能淹死人,显然是吓唬人的。再打听男主角是哪个,大家就都不得要领了。并且说这女孩子也不是本校的同学。
  
2011-09-17_231726-19.jpg  
  在宿舍区的东南角,找到了一幢保留着我们上学时代样式的宿舍楼。这幢楼编号为“华5斋”,我们毕业前是女生宿舍。当年上农大的学生中,女生比例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我们当年全校总共才3000多学生,一幢楼就把所有女生全装下了。
  
2011-09-17_231726-20.jpg
  在校园里草草走了一个小时,仅仅是围绕着湖边转了一圈。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回忆起20多年前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听说现在学校的教学设施都已经集中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华家池校区内基本没有学生了。我们转了一大圈,果然没碰到几个年轻人。
  早就听说杭州市要将这地方开发掉,湖周边将建成市民公园,其他的地方,不用想,肯定是房地产开发了。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地段的华家池,目前恐怕是杭州最值得投资的黄金宝地。下一次什么时候再重访的时候,可能很难再找到当年的感觉和回忆了。你看这学校围墙外,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是大片的菜地,不时夹着一些村民的住宅,现在已经不折不扣成了城市的典型样板。以后的校园,肯定也会是这个样子的。
  
  

标签: 母校
最后更新:2011年9月17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jqall

    宿舍区的东南角

    2011年9月18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2015微周18 悼高函大哥 写了个命题作文:民情日记 微周记1919 冷冷一周(微日记201109) 车前之二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