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上面这张摄于1978年的老照片中,这位正在驾驶船只的男子名叫朱阿开,他已经于1994年去世,沿海一带的年轻一代可能不记得他了。

  不过,在30年前,如果有人在他的家乡说起朱阿开,可以说妇孺皆知。因为那个时候,他担任着洪溪渔业队“带头船老大”的职务。

  “带头船老大”不同于一般的船老大。在海洋捕捞作业中,有一艘船会承担起 “带头船”的重任,“带头船”的老大除了带领一组船队开展捕捞生产外,还要出面处理本船队在海上发生的各种事故,帮助其他船只解决一些困难。据传这个做法最早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形成并定型的。那时,沿海地区倭寇猖獗,渔船既是捕捞船,又不得不相互照应,抗击外侮。为了能捕好鱼、打好仗,便编成了一组组船队,每组船队都有一艘“指挥船”。“带头船”就是由“指挥船”演变而来的。“带头船老大”都由船队中技术最好、威望最高、处事最公正的老大担任,在船队中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朱阿开当年就是洪溪村的“带头船老大”。

  奉化地处象山港畔,有6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一带居民靠海吃海,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桐照、栖凤、洪溪三个渔业村。朱阿开家就在其中之一的洪溪村。他从小就学会了摇船、捕鱼,摇过小木船,开过木帆船,再到机帆船,从在象山港内捕些小鱼小虾,到闯入外海捕捞带鱼、黄花鱼等经济鱼类。在当年没有先进的探鱼设施的情况下,朱阿开可以凭自己多年闯海耕浪的经验,准确找到鱼汛,捕到比别人更多的鱼。他的船曾经创下连续5年捕获黄花鱼超万斤的佳绩,因此经常能获得各级授予的奖状和荣誉。

  在1978年前后的时候,朱阿开带领的船队迎来了捕捞中的黄金期。据她今年已经73岁的妻子谢春叶介绍,当时朱阿开没日没夜带领船队在海上为集体捕鱼,一次出门,多则数月,少则二三十多天,往往一回家卸下鱼货,没过夜又要开船出发,船上缺少蔬菜、淡水,他得了严重的胃病,他的早逝,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谢春叶老人回忆道,有一次,船队捕鱼归来刚刚卸下鱼货,村里干部要他们马上再出海。按照海潮涨落的规律,预定出海的时间正好是半夜。当时外面天黑风大浪高,船员们都希望能在家里休息一夜再走。这个时候只有朱阿开发话才能决定是否出海,船员们都围在他家破屋门口等消息。朱阿开想到自己的特殊身份,不好贸然开口表态。当年朱阿开的母亲还在,最后老太太说了句,外出捕鱼这么久了,回来了不让人在家过一夜是不近情理的。村里的干部这才没话了。大家也就一哄而散,回家睡了个踏实觉。

  19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捕捞强度增加,海洋鱼类资源不断衰落,捕捞产量开始下降。1980年代起,渔村实行承包责任制。1989年,奉化开始出现第一艘钢质大马力渔轮,到2005年,奉化最后一艘木质机帆船淘汰。同时,从1995年起,国家规定在东海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每年的6月15日至9月15日,渔民都在家休整。奉化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提出“稳定外海捕捞、发展近海养殖”的渔业工作方针。这些年来,养殖在海洋水产品中的比重连年上升,目前已经占到了30%多。作为三大渔村之一的洪溪村,海洋捕捞萎缩最快,海洋捕捞船只仅剩下寥寥数艘。原本一个以外海捕捞为主的渔业村,产业格局已经演变成以近海养殖与工业为主。

  朱阿开共有5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浙江船厂工作,小儿子在奉化城里经商,其余三个儿子在附近的一家企业工作,无一继承父业。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1、朱阿开老屋内挂在墙上的各式奖状和照片。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2、朱阿开的老伴谢春叶(左)和其中一个儿媳。谢春叶对当年朱阿开一心为集体工作而影响身体,如今她一家却没有一人得到政府照顾感到耿耿于怀。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3、当年朱阿开一家就住在这间逼仄的破屋里。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4、朱阿家于1976年建的楼房。房屋显然已经重新装修过了。不过,从当年的眼光看,他们家的境况远比一般人家好得多。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5、2008年伏休期,在桐照渔港停泊修整缩维修的大马力钢质渔轮。如今的渔船,配备了先进的导航、探鱼、通讯设施,安全性更高。
  
《带头船老大朱阿开——《旧影新照》(七 )》
  6、木质渔轮已经被淘汰。

 

67 条

点赞
  1. 南明山人说道:

    图片显示是78年,博主开头行写成了87年,难道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1. 大道如水说道:

      笔误,呵呵

南明山人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