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写在2022年末

2023年1月22日 2788点热度 8人点赞 0条评论


  岁末,老博友在我的微博上说:还记得你当年在锦论写《四十不惑》。
 
  哈哈,我早已写过五十,都该打算怎么写六十了。
 
  2022年,开始退居二线的生活。
 
  延续几十年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上班不用卡点了。虽然在单位还挂着一月一天的正常值班和联村事务,头几个月也还认真履职,上半年,单位领导同事还偶尔向我咨询些问题,我也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办点小事,写个小稿,提点小建议。5月份还受单位领导指派,去南昌察看了弥勒圣坛大殿造像的大样。没多久,慢慢发现其实我不用那么认真。清明节值班那天,我最后一次坐了班,并到新建村公墓地入口处看了看,然后,我再不主动找事,单位一切日常工作从此与我无关了。只在下半年,有过一次代表单位接待省某部门领导的经历。要不是频繁测核酸,都不用去单位。另一头,曾经呆了三十多年的区政府大院,在5月份蹭测一次核酸后,再也没进去过。想着以前参加各种例会,安排各种事务,处理各种纠结的日子,没想几个月之后,就有了恍若隔世之感。不过,每天睡前不用考虑次日有什么安排,担心会有什么麻烦,早上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这没有牵挂和压力的日子,还真是神仙一般自在。
 

  ▲清明节到新建村口公墓地察看森林防火管控情况。
 
  不过话说回来,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人的脑子像个大空洞,一个事情不填充,就会有另外的事情来填充。这一年,老是挂在心头的有两件事,一是儿子的婚事,二是《雪窦山志》的编撰。
 
  儿子的婚事,其实是儿子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上一年儿子说打算2022年办,我们就一同往这个方向走。3月份,双方家长首次碰面吃饭,商谈原则。接下来,选日子,装房子。儿子喜欢从小住的房子,我们就让出来给他。4、5月份确定由百信全屋装修,6月,腾空房屋,举家迁往溪口长住。在装修中忙过了整个夏天。今夏又特别热,冒着高温,自己动手做了不少事:修补地板、装窗帘、换空调、打扫卫生、布置喜庆氛围,也动员了好多亲戚朋友帮忙干活。儿子儿媳要求不高,婚礼前我觉得新房比较空荡,但他们还是满足地住了进去。三年前以儿子名义买的另外一个房,今年夏天终于交付了,8月最热的时候去看了一次,感觉房子好小,楼层好高。儿子却连过去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堂弟帮助布置儿子的婚房。
 
  政府要求移风易俗,对婚庆喜宴的桌数、人数及烟酒价格数量,都一一明确限额,还提倡不收礼金,让我省掉了不少事。大事之前有过好几个月的焦虑,正式办事前,忽然觉得是我习惯了公家活动的精致周全,民间办事哪用得着这么讲究?事情办完,果然发现就一比较大缺憾:忘了邀请最早来贺礼的远亲参加婚宴,第二天一早,赶紧上门赔礼。原计划婚礼之后,逐一拜访一些想请未能请的同事朋友亲戚,并送上喜糖,但走了两三家之后,觉得工作量实在太大,而且似无过大必要,这事就这么拖过去了。婚礼之后,儿子儿媳在城里住,每隔一二周来我们这儿吃顿饭,呆上两钟头。其余时间,我家二代四人在溪口常住,平均年龄超过70岁,标准的老年小社会。
 

  ▲儿子儿媳在婚礼上为爷爷奶奶敬茶。
 
  再说《雪窦山志》编纂。现在已经想不起我什么时候确定要参与这事,或许是想退下来之后有个缓冲地带,一防无事干,二防被人牵着走。这计划与一同退下来的领导一谈,两人一拍即合。前两年已经选过好几个地方,宗镜院还按设想布置好了,但最后还是临时在城投找了个办公室。一开始也没想好究竟怎么个上班法,但等架子一搭,发现并不简单。一年中做了这些事:第一是定大纲。请了十多个本地外地的专家,开了两次座谈会,结果是一个专家一套方案,手头又没有成熟的文本可供借鉴,这大纲确实不好定,一直到下半年才内部商定了一个版本,提交给编委会成员征求意见。第二个是收集资料,同事在网上搜集目录,然后请书店去各地搜买,买回一大堆地方史料的影印本,下半年花了好多时间在这些故纸堆里打转。第三个是编了《溪口寺庙大观》《名山建设纪事》这两本资料,差不多花了大半年时间。第四个是找人。这个遇到极大难题,想找的人不想来,想来的人我们感觉不合适。招编内的计划批不准,编外的人家没兴趣。年末设计了以课题承包的方式试图突破,但疫情管制一放开,新冠瞬间全面爆发,此事又一次搁浅。年末最后十天,安排了一次通讯会议,算是为一年公务划了一个句号。


  ▲工作了一整年的新办公地点。
 
  业余生活轨迹在变化。每逢周末双休和节假日必四处游荡的日子,下半年也几乎终结。这一年书也看少了,订阅的《小说月报》只看了三四期,《新华文摘》几乎没翻过,Kindle也差不多积灰了。散步时虽然还听听喜马拉雅上播放的各路人马讲解《道德经》《礼记》《黄帝内经》、中医知识啥的,但因为经常会有同行者一起聊天,坚持得不是太好。
 

  ▲秋天在小学母校的大枫树下留影。这一年,偶尔只在近处游。
 
  坚持得好的有几件事:一是坚持每晚吹口琴一小时,化钱买课程,一年中得了两个证书,学的方向是布鲁斯,证书虽然拿到了,但基本不敢实战,因为实在不好听,最后还是回过头吹吹流行曲。二是坚持每晚散步一小时5公里左右,这一习惯连续坚持16年了。三是坚持每天站桩,这一习惯接近三年。还有一件被动坚持到年底的事是测核酸,这一年中,我估摸着做了150次上下。
 

  ▲12月16日记录的最后一次核酸检测,10天后我也被中招。
 
  每天晚上都要写上一段随笔的习惯也坚持得不错,一年累计下来得有二三十万字,又可以印成一本厚厚的册子。这一年还在干的事,想整理一下过去十年中的工作记录,但进展甚缓;上半年老家竺氏修家谱,帮着给整理了序言,补充了一些文史资料;这次老家修的宗谱,除了世系图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我提议自己写个文史资料,修正家谱的不足,但由于手头事太多,尚未正式动手。
  
  这一年,儿子公司的生意似有转机,业务比较稳定,活干得很忙很累,但钱不多。他的合作领域仍然不少,但见效的不多。
 
  家中事不少。年中父亲发现家中不知道何时被盗,丢了部分现金和存折,补办手续耗费了不少力气。老妈夏天感冒咳嗽两月有余,亚青游泳时摔伤手臂,养伤近百天。最为严重的危机发生在年末。新冠影响了一家人。此事得有专文记述。

  时间过得真是快,感觉自己真的开始往老年队伍归类。人生走入下半程,生离死别的情景也多了起来。元旦那天送别了退休不久的林同事。3月得知大学时的老师程家安教授去世了。过了几月,大学时负责学生工作的吴光荣老师也去世了。到了年底,新冠一来,好多熟悉的人阴阳两隔。
 
  跳出我家看天下,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故。中美摩擦不断,台海局势因为一政客执意访台骤然紧张。俄乌战争2月24日爆发后,至今仍无和平曙光。日本前首相安倍在众目睽睽下被枪击身亡。世界局势似乎正在滑向无序。20大召开,高层领导又换了部分新面孔。自然灾害防不胜防,翡翠湾惨剧让人记忆深刻。今夏持续高温,一场梅花台风,终结了我家院里的木棚,种了几年的猕猴桃被移走,院子一下子感觉空旷不少。
 
  城区好多地方感觉越来越陌生,特别是县江东岸的岳林街道,呈现一派繁华景象。乡村破的更破,甚至于消失了,个别却突然变得光鲜。葛岙水库建成蓄水,成了新的网红地。柏坑水库已经拆掉,打算重建。一直称“民国风情街”的街区改名为“应梦里”,年底开了业,我还未去看过。参与全过程建设的雪窦山新标志“弥勒圣坛”交工,首场活动我也没在场。居住的小区换了业委会,大门内新做了喷泉和彩灯,天然气7月通到家。城里小区路口的红绿灯已经启用。数字人民币开通,抢到了100元红包,成功花了出去。
 

  ▲葛岙水库蓄水了。
 
  2022好与不好,日后自会有定论。我在此时只作个小记,此文本应按惯例在元旦前发出,由于冠病,到春节期间才草草完成。

标签: 节日 随感
最后更新:2023年1月2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手机故事 夜行人 山村小女孩 大堰善庆禅寺 涠洲岛火山岩地质公园――09广西行(7) 相量岗雪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