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咸光饼与酱烤猪头

2008年2月20日 3325点热度 0人点赞 6条评论

  小时候,老家祠堂里的厢房里有间小屋子,是村里一位老伯专门做饼的场所。他做的这饼,比普通的烧饼薄而小,放在炉子里烘的时间也长点,成品出来后干而脆,可以数月不坏。那个时候我们都叫它为咸光饼。

  一般人家有两个季节会拿面粉去换点来,一个季节是每年的“双抢”(夏收夏种),当作干粮;另一个季节是过年的时候,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当“色花”(大人给小孩的礼品)的。

  做咸光饼的是村里的一对父子。一般是父亲做饼,儿子当下手。父亲做饼的时候,端坐在面案一端,左手抓把面粉往案板上洒了,随手将手边已经摘好的小面团一压一搓,右手拿一根形如手榴弹的短擀面杖滚将过来,边转边滚,没几下,一片薄饼就压成了,然后,用这短面杖尖尖的尾巴往这饼正中一点,中间就留下了一个小孔。接着他把这饼往案板的另一端上一扔,这半成品就算完成了。做儿子的,将这饼醮了水,一个一个贴在炉壁上,然后拿把破蒲扇扇炉火烘烤,饼熟了,一个一个铲下来,等着出售。

  那个时候,放了学,我们经常趴在小屋窗栏上看他们做饼。老师傅做咸光饼,最绝的是两个活儿。一个是擀面杖耍得好。只要他开始做饼,那擀面杖敲打案板的声音,就跟有节奏的鼓点似的不绝于耳。即使一个面饼完成之后,擀面杖下没有面团了,那擀面杖仍然在有节奏地敲打案板。点那中间小孔的声音,是每个乐段的休止符。所以,路过那祠堂的人们,只要听到轻快的有节奏的声音传出来,就知道,师傅又开始做饼了。他的第二手绝活是,一个面饼做好后,扔到案板另一端的位置,总是恰到好处,饼与饼不会重叠在一起,也不会离老远的浪费空间。我不知道他这些功夫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反正自打我记事起,就一直看他这样做,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回想一下,那功夫绝对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学会的。有时候,轮到那做儿子的也操作一下擀面杖,我们一帮小伙伴就要笑他了,因为他耍不出那有节奏的声音,做好一个饼,最后点那小孔时,总是咚的一下,还不一定能够点到正中,饼也没有了他父亲做出来那样厚薄均匀,扔到案板的另一端时,也排列不了那么整齐漂亮,有时候还会叠上粘起来。熟人来买饼,一看就知道这饼是谁做的。当年东西少,人们不得不买下,但背后偶尔会嘀咕,怪老师傅偷懒,不亲手做饼。

  长大之后,看地方文史资料,才知道这咸光饼颇有些来历。明代时,倭寇常来沿海作乱,抗倭名将戚继光带兵来到奉化裘村一带驻防。打起仗来,吃饭就没个准时,戚继光纪律严明,不许手下随便食用当地百姓的粮食,但连续追寇又不能空着肚子,他就想了个办法,用面粉做成干酥的饼当干粮,饼中间那个一小孔,是穿细绳用的,一串饼挂在脖子上,饿时可以充饥,行军、打仗也方便。为了纪念戚将军,当地人就把这种饼叫光饼。我理解了,为什么做这饼的时候,擀面杖要有节奏地敲打案板,那声音像极了战鼓的鼓点,跟那饼一样,也是纪念戚将军的一个有机整体啊。

  咸光饼不但用来做干粮,小时候还经常制作成各种菜肴。我经常吃的一种是,把饼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冲上一碗酱油汤,趁饼半干半湿还没全部瘫软的时候吃,口感面中带韧,味道还不错,现在想起来,跟那羊肉泡馍的做法有点类似。当然,咸光饼还有一个顶级做法是做酱烤猪头,这个做法还跟戚继光有关。传说当年他因抗倭杀敌,保了一方平安,奉化百姓非常感激,就抬了猪肉、老酒、光饼等去慰劳部队。戚继光认为倭冠流窜抢掠,百姓苦不堪言,酒肉决不能收,只准许收下光饼当干粮,其余原封不动退了回来。奉化百姓见戚将军不肯受礼,十分过意不去。有个老厨师出主意道:把猪肉切成光饼一样大小,用冰糖拉丝的办法,将这两个紧紧地贴在一起,就不会退回来了。这特别的点心送过去,戚将军还以为是光饼,收下了。待他们出发去追击倭寇时才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但已为时过晚。这酱烤猪头就这样传了下来。不过,我们现在在乡村酒宴及酒楼宾馆吃到的酱烤猪头,并无一丝肉味,全是用光饼和热化了冰糖做成,只是这光饼的颜色很像猪头肉而已。不知道是因为后来猪肉不好买了,还是单用咸光饼做出来的更好吃的缘故。

  酱烤猪头这菜肴的妙处在于,菜刚上盆时,那咸光饼是甜而软的,稍一冷却,就变得坚硬无比,咸光饼也变得硬而脆。这个时候,你想去拿一块尝尝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它们已经与盘子紧紧地粘在一起了。所以这菜一定得趁热吃。我在酒宴上看到大家吃这个的并不多,但是传统的乡村酒宴肯定少不了它,估计是名气而已――有了它,酒宴就上档次了。
 
2008-02-20_232919-0.jpg
 
  我离开老家上中学之后,做咸光饼的师傅一家也从我们老家迁出了,那祠堂厢房里就再也听不到那有节奏的鼓点声了。如今,听说他作古。生活条件好了之后,食品丰富多采,这饼已经不多见了,听说在奉化老城里还有人在做,不过我没亲见过。不知道他们做这饼时还能敲打出有节奏的鼓点不?
 
2008-02-20_232919-1.jpg

标签: 生活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3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himmel回家的时候多吃点,呵呵

    2008年4月19日
    回复
  • himmel

    比较想念葱油饼、大饼、油条、豆浆、牛肉面、生煎包子~~~虽然外面也可以买到,可是味道总觉得太精细了反而没有回味的感觉~

    2008年4月18日
    回复
  • 打虎英雄

    咸光饼也是儿时的最爱,有一天父亲送来一袋咸光饼,让我很久不能释口,直到感觉要吃不下饭了。也许不能释怀的是对已往的记忆吧。

    2008年3月16日
    回复
  • 帆帆

    当时觉得这个饼很脆,事实上是太硬了.没有零食吃的年代是好东西.

    2008年2月22日
    回复
  • 大道

    他在啥地方做啊?我想去看看他会不会敲擀面杖,嘿嘿

    2008年2月22日
    回复
  • 鱼

    我同事的父亲,就在做这个饼,感觉比小时候吃的要脆了很多,买过一袋当早饭吃,但也就那一次,后来即使放在面前也不想吃了。

    2008年2月2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调侃:再不出来我们就开炮啦 锦屏清福禅寺 那些年植过的树 盘点2010(博联版) 到处有戏 卖羊肉串的新疆小伙子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