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也算怀旧

2006年10月14日 4171点热度 0人点赞 8条评论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0.jpg[/align]

  下午,本来一直外出一起拍片的几个同学摄友都有事,我决定独自一人外出。

  坐上车子,看看天气并不是太好,虽然有阳光,但是周围的山看上去都是雾气重重,在路上开了一段,还想不出上哪好。最后决定上尚田看看。

  尚田是我工作的第一站,1987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去尚田正式上班前,还不知道尚田是什么样子的。那天搭人家的车到了奉化新丰路上的液压件厂,取下自行车,在车后面放了一个自高中起时候一直在用的破人造革箱子就上路了。按照别人指引的路线,出了南门,一直往南,骑行20来分钟,就到了尚田。那时候的尚田,虽然说是区所在地,但还是一个宁静的小镇。一条公路穿镇而过,区里的重要单位就座落在公路的两边,说重要单位,其实也就是区公所、工商所、粮管所、供销社、林特站这么几家。我在路上问人家老区委怎么走,人家一指,我就找到了。那是个老院子,当时除了我的单位农技站,还有法庭、派出所、手工业社,总共四家单位。除了派出所有一个单独的房子外,其他单位共用一个房子,四个单位吃喝拉撒全在一个院子里。

  在这个单位,我们的任务并不重,由于办公场地单设了,因此,区里一般也不会向我们这些单位指派额外的任务。我们只要完成上面局里交办的任务,在几个关键的环节开几个会,到下辖的6个乡镇偶尔去转转就可以了。当时,我的任务是观测农作物的病情虫情,算是有硬任务的。因此,每隔几天,我都会在观测点里去转转,调查一下,然后把数据送到奉化的站里就可以了。

  区农技站不直接与农户接触,因此,我们认识的农民并不多。单位从过去一直延续下来有联系的农户,在镇周围也就是三五个。平时有什么任务下来,就上这几家去聊聊天。问几个数据,这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这些农民朋友对我们也很客气。所以有时候农忙季节,我们也会去帮他们割稻插秧,以示谢意。记得木周岭一户人家,我们每次去,他必要杀一只鸡招待我们。当时一只鸡的价格不菲,以致于后来我都不大好意思去了。

  1989年初到市区工作后,开头几年有几个朋友还有联系,后来,自己家事公家繁忙,渐渐的相互之间就没有音讯了。

  所以,下午我的车子一开上城南那条我当年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路,就打定主意,去我当年曾经多次去过的村子看看。

  车子过了龙潭,往南的一条路是公路改造后新开的,与那条老路分道扬镳了。我看到前面有一辆中巴,后窗玻璃上写着“奉化-松洋畈”字样,就决定跟着它走。过了尚田,它靠边下客了,我超过它。慢慢在前面走,它却走走停停,过了一会,竟然在我的后视镜中消失了,估计是往后潭方向转弯了。我再开上一段,看到前面有路标写着“汪家”,就越过马路,左拐,先上汪家。

  汪家就是当年我常去观测病虫害的地方。一年四季,基本上每隔五天,都要上这地方一次,这样有一年半。所以,我对这个村子应该说比较熟悉。进村的路当年是一条泥泞路,下雨天很不好骑的,现在已经改造成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不过。当年路两边笔直的两排水杉,如今因为道路拓宽,只剩下一排了。

  18年没来,这个地方已经认不出来了。原来我经常观测的两块田中间,因为有一条水泥马路穿过,分辨不出我当年是站在哪个位置上进行的工作。村口原来的房子都没有了踪影,全改造成了高大的楼房。小店里有几个人在高声说话,我打量了一下,也认不出一个。不禁感叹,一个再熟悉的地方,多年不去,也会完全陌生的。

  下图中这块田就是当年我经常观测病虫、统计数据的地方,那时候对面是没有房子的,据说,这是外地人在这里买田办的工厂。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1.jpg[/align]

  终于在村口过去一点的地方,找到一座老房子,里面有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房子的老主人说,这树是他亲手种的,有40年光景了。汪家并不大,我环视一下,发现这棵树是全村最高大的树了。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2.jpg[/align]

  有人看到我在拍照片,就上来问我在拍什么,我说随便走走。一位大妈指着村东边的一片竹林说,那边风景不错。我说这地方原来好象没竹林的,旁边有一老伯说,十多年前新种的。我说原来种的是黄桃吧?老伯说是的。看来我的记忆还有一点残存。

  进村四处走,发现有两个地方的房子,还很有点内容。一个地方只剩下一个门头了,不过门头上面的雕刻很有水准。我看了一下,好象是砖雕,但是认不出雕的是什么物件。

  村中央还有一个很大的场地。我已经没有记忆了。有一排平房,里面有一家小店,麻将开了好几桌。我走过那排房子,往村东走去,第二处有点意思的房子就座落在偏东的地方。那个房子结构还健全。门头上照例有几个砖雕,估计成房时间与前面那个是一致的。房子的主人过去应该比较有钱。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3.jpg[/align]

  据史料记载,汪家主要居民姓汪,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定居于此,如果这说两个房子是村里最古老的房子的话,那极有可能是明代建筑。这样说来就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奉化目前遗留下来的房子多是民清建筑,有砖雕作装饰的房子并不多见。当然,这方面我并不在行,留待向行家考证。

  临出村时,遇到两个骑着车子的兴高采烈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我常来此村时他们还没有出生。他们的爹妈,当年也许还在念中学呢。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4.jpg[/align]

  出了村子,绕着这块老大的田畈转了一圈,从后潭到上宅弄、下宅弄,再沿着东江边,到木周岭对面的下汪桥头。我下车遥望,看到田野上,晚稻正在成熟,1988年10月的一天,我曾经在这片田野上走过,那天冷空气突袭,在呼呼的西北风声音中,我们骑着自行车在这片田野中仓皇归去,感觉这片田野一片萧杀。今天,这里看上去仍然生机盎然。远处农家的炊烟升起来,提醒我时间已经不早,我也该回家了。
[align=center]2006-10-14_235800-5.jpg[/align]

  晚上,同学问我下午去哪了。我说去看了看我曾经工作过的旧地。他说怀旧了?老啦!我说是啊,早几年就开始感觉老了。就此记一下。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10月1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查到一个有关砖雕的说法:,可以看出砖雕的年代战国时就有了:

      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战国时已有花砖,汉代画像砖更是闻名遐迩。但多为模印砖雕。唐代花砖在经模印后还加雕刻。宋时墓室砖雕盛行。雕法从减地平(金及)法逐渐转为多层浮雕法。明清砖雕表现内容丰富,技法更精湛,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技法。民间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是修砖(以砖蘸水磨平)、上样(在砖面上贴上图样)、刻样(用小凿描刻出花纹轮廓)、打坯(先凿出四周线脚,再凿主纹、次凿底纹)、出细(进一步细雕)、磨光(用糙石细细磨光)。如砖质有砂眼,还用猪血调砖灰修补。最后完成。

    2006年10月17日
    回复
  • 夏夏

    砖雕,已经是清末的风格了吧.西坞满镇都是

    2006年10月17日
    回复
  • YOUYOU

    时不时在这逛一下 听音乐慢慢流畅 许多许多的事洗涤着

    2006年10月17日
    回复
  • 大道

    那就请果冰常来走走,呵呵

    2006年10月16日
    回复
  • 果冰

    来这里看看、听听也是享受,再加上一点怀旧的情愫,时光真会往回走一段的。[smile]

    2006年10月16日
    回复
  • 大道

    昨天的事情可能想不起来,但是过去的有些事情却总是不能忘记。
    谢谢张巧慧同学的表扬,呵~~

    2006年10月15日
    回复
  • 张巧慧

    音乐很柔,作品很美,文字很朴素。很怀旧的一种情愫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久的时光。

    2006年10月15日
    回复
  • 晚风

    您老记性真好,我有时连昨天做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2006年10月15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大道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数码摄影日志(23):2004年8月 2010陕豫行(11):万仙山 叽歪第7周 梅韵 失而复得的影像(12):2007年12月 雪窦寺印象:佛堂深深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