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关于政府信息化的思考

2004年4月3日 2505点热度 0人点赞 2条评论

  观点摘要:政府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领头羊”,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政府信息化应该与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必须由政府自身来做,并且做成“一把手”工程;政府信息化的重点是开展电子政务,要在增加政务公开透明度、提高为公众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始于20世纪后期的、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气势,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和生活习惯。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政府信息化,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世界各国取得了蓬勃发展。我市的政府信息化工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想就有关我市政府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些探讨。
  一、要提高对信息化及政府信息化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认识
  在对信息化及政府信息化的认识上,笔者认为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是我市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能再步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而要直接从信息化起步,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党中央以与时俱进的姿态,深刻认识和紧紧把握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脉搏,非常明确地揭示了信息化在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语),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信息化为我们打开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通道、拓展发展空间、全方位吸收人类文明和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手段,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任何要想在信息化这个时代大潮中置身度外、不理不睬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我市新一届政府根据奉化实际,提出要把奉化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新型工业化,除了要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外,还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这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各级各部门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如何开展信息化工作,如何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真正着手做工作的更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家对信息化本身内涵的认识不清,对信息化作用的理解不透,工作无从着手。所以说,深刻认识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推进信息化的关键之关键,是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应该把政府信息化作为区域信息化的领头羊来抓。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转型时期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转变的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因为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供给方,只有政府的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满足人们生活与企业经营的需要,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推行社会信息化必须由政府自身信息化开始。另一方面,建设一个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是信息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政府的职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变化。从国际上看,先进的行政理念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自身,使政府的形态由过去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转变,以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像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在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正在发生由过去以行政强制力管理为主的模式向管理服务型为主的方向转变。政府信息化正好迎合了这一发展方向,因此,早在 2001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含“金卡”)工程的推广和应用,对今天政府机构的运作、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成功的。从我市实际看,金融、税务等较早应用信息化手段的系统,在改变他们自身工作运行方式的同时,对我市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信息化建设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具有重大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在推进区域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必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三)政府信息化工作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是“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但不是现有政府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简单图解化和电子化,而是要运用信息化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造,这势必涉及政府内部某些部门职能、权力、利益的调整。没有主要领导和强力部门的参与和支持,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政府信息化工作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深刻的理解,只有领导重视、理解了,能够亲身参与了,政府信息化才有可能在机构、人员、制度、应用等方面得到真正落实,也才有可能通过信息化来促进政府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的改革。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认识到信息化过程中技术手段——管理改进——制度诱变的内在联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实现执政为民宗旨的价值层面上,认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真正重视并抓好信息化工作。
  二、谁来做政府信息化工作
  谁来做政府信息化工作?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由政府来做。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政府信息化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下属的作为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在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信息中心能否担当起政府信息化的重任?能否实现政府信息化的初衷和预期目标?前文所述,政府信息化的实质是对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信息化要触及到政府本身深层次的东西,作为一个纯技术的部门,由于工作内容和对象的关系,由他们来推进这项工作,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好多地方、单位实施政府信息化,都是技术部门如同瞎子摸象,做的东西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而政府部门却感到信息化不实用,工作只好按原有的程序办,信息化与日常工作成了两张皮,合不到一块。因此,政府信息化只能由政府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来做,而且做成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才能有出路、有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信息化又是一个特殊性非常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而且需要他们对政府工作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更需要他们对现实的政府工作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同时,还需要借助于政府行政强制力加以推广。鉴于这些方面考虑,建立由“政府主导、制度推进、技术支撑、全员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公共管理能力和管理知识的人加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主要由他们来负责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从当前实际看,可以考虑建立“市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化协调小组)——市信息化工作办事机构(政府信息化办公室)——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信息主管)——部门信息中心(信息技术员)”四级运行体制。这里,提出一个该体制的具体设想:
  (一)建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挂政府信息化协调小组牌子。这个领导小组的组长,应该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来担任。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区域信息化工作中的方向性的大政方针、总体目标、专业规划、扶持政策等,对全市的信息化工作实施领导和指导。同时,对市政府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在信息化四级运行体制中,这个机构属于最上层,主要是起决策的作用。
  (二)建立市信息化工作办事机构。此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受领导小组委托,具体研究起草信息化的政策、规划、实施领域和重点;对政府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的行业管理,统一有关技术规范,制订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对部门(地方)信息化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在信息化四级运行体制中,这个层面主要负责上层决策的落实,属于执行机构,同时,对下面两个层面承担指导、督查的职能。目前这个机构在市科技局挂牌,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单列,如不能单列的,也至少应该配备相当的编制,并赋予相应的责任和职能。
  (三)建立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信息主管制度。为改变目前部门和镇、街道机关内无人具体从事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建议各部门、各镇、街道机关要明确由一名分管领导担任信息主管(类似于有关业务部门的总工程师),有必要的可以建立信息化工作机构或确定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担任信息主管的分管领导必须对政府信息化有深刻的认识,对政府运行非常熟悉,对政府运作及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相当了解,对政府运行机制的改革有成熟的主见,可以结合信息化改造,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目标、实施重点等。同时,也要赋予其一定的权力,能够推动信息化和政府工作的紧密结合。信息主管、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或信息化工作人员是本地、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同时,在信息化四级运行体制中,又是上级决策的执行者,有着双重的职能。
  (四)建立各级信息中心或设立信息系统维护技术员。这一个层面主要是根据政府机关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政府信息化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作为县级市,除了设立市信息中心外,较大单位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中心,但一般单位只需要配备系统维护技术人员,从事日常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可以了。这一层面的一些工作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操作办法,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在信息化四级运行体制中,这个层面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政府信息化的需求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化既然需要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因此,提倡政府机关全员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环节。从现实情况看,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政府信息化推进的主要因素。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除了受资金、观念等影响外,国民的信息化技能缺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府信息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从外部大规模补充人才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政府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只能着眼于机关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从内部培养造就。因此,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提高现有机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在机关内部培养起一支既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熟识现有的工作流程,又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信息化回归其本来面目,实现其初衷。
  三、寻找我市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
  解决了信息化工作为什么要做、由谁来做的问题后,下一步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政府信息化应该从什么地方做起?这就需要我们对政府信息化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市政府信息化已经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经过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近十年的发展,我市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据统计,2002年末,全市数据光缆传输网已经形成;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16.0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0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55万户;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63.1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超过1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几乎达到100%;以市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政府专网建设骨架已经基本构筑完毕,中心机房的硬件已经配备到位,与各部门、镇、街道之间的数据传输光缆已经基本连通。二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始得到应用。税务、金融、公安等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起步较早,主要业务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已经开始从机关内部向服务对象拓展。2002年,市级四套班子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部完成,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已开始启用,其中市政府办公室成功实现了文件制发、轮阅的无纸化。其他如市计划生育局的人口与生育信息管理、劳动保障局的社会保险业务等专业自动化办公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水平。三是基于Internet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公众网站建设从1998年起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政府(含党群系统的广义的政府和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出面创办的专业网站有15家,部门网站有6家,镇、街道网站有5家(详见附件)。有的专业网站如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新浪奉化、奉化市人才网、奉化市劳动力市场等,在一定区域、一定的服务对象中影响不小。四是干部职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对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从上到下都形成了共识,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技能也基本能适应政府信息化的操作需要。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撇开前面所说的观念、机构、人才等因素,就具体工作而言,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制订过一个系统的信息化专业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对信息化的表述也非常笼统。缺乏专业规划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信息化硬件建设重复浪费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不联通,“信息孤岛”随处可见。可以说,我市政府信息化还处在自发阶段,内部缺少动力,外面缺少压力,未来怎么发展,大家都心中无数,无章可循。另外,政府信息化缺乏规范化操作办法,应用少。信息化在部门工作中可有可无,单位领导重视,工作开展得好一些,没有人说好;领导不重视的,工作无进展,也没有人说不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做得更少,绝大多数单位原本可以用来开发的信息,都被封闭起来,而且已经数字化了的信息随时被丢失。政府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大环境的影响,如目前国内政府信息化虽然炒得很热,可是从上到下都普通存在标准不一、网络割据、数据接口不通、重复建设的问题,基层也难免会无所适从。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地方信息化工作的进展,与政府的推动力度是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化本身更是如此。因此,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其次,要探讨一下政府信息化与政府工作的关系。
政府信息化,是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大。就政府信息化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而言,用电子政务来表述,也许更加容易找到工作的抓手(但是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并不是政府信息化的全部。政府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而电子政务只是政府信息化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个表现形态。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本文试图从电子政务这一概念来探讨一下电子与政务的关系问题,希冀借此找到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切入点。
  根据专家的理解,电子政务就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符合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包括两个主体,一是“电子”,即信息技术,二是“政务”。就电子政务的目标而言,“电子”是手段,实现“政务”是目的。政府信息化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重“电子”轻“政务”的倾向。这里有一个例子,我市某一专业网站原先挂靠于市信息中心,由于人员、力量、设备不足,发展受到制约,今年初,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了单独建设,投入了数十倍于原先投资的资金,而结果却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原有的服务功能反而被削弱。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光重视了技术,而忽视了应用,正所谓其建设的是“电子”而不是“政务”。因此,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必须把政务放在首位,这是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从政务角度看,前文已经说过,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信息时代形势的变化,国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强化,政府在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过程中,其目标是要实现政府行政的公开透明和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公开程度和提高为公众服务质量这两个方面展开,这是政府信息化在发展到电子政务阶段所必须把握的两个重点,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三,要明确政府信息化近期工作的重点。
  既然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政务而不在于技术,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技术只要适度超前、实用够用就可以了。从我市的实际看,以市信息中心牵头建设的党政信息网为例,从2002年上半年起,该系统已经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单位的应用没有跟上,我们也与几年前Internet发展一样,出现了“最后几十米”的问题。目前运行于此系统的只有市级四套班子机关中局部的办公自动化、财政局的会计核算中心、计生局的人口与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这三块,资源的利用率估计不到5%。因此政府信息化工作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注意避免“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系统轻整合”的倾向,下一步的重点是大力开发应用系统,努力减少浪费,增加效能。
  从我市运行的实际看,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政府信息化中必须尽快突破的难点:
  一是加快以市政府办公室为中心的公文传输网建设。开通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能够增强信息的互联互通,发挥政府专网的投资效益,提高办公效率。从市政府办公室的运行实际看,无纸化传输不仅仅是解决节约纸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息的快速传输、快速处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如办公室内部原先的公文轮阅,一般一个公文从市政府领导开始阅读,到市政府办公室各科室轮阅完毕后归档,最快的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但是实行网上轮阅后,从理论上讲,在公文发出后的第一时间,全体工作人员即可同时阅读,其时效性是以往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目前,作为市党政信息网的核心-市信息中心的硬件、软件均已经配备到位,只要各个终端的交换机和电脑设备等配备到位,全市政府系统的公文和信息即可实现无纸化传输。这将大大提高我市的公文和信息的传输速度,为政府信息化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是以抓好政府公众信息网为中心的“政府上网工程”。重点是规范和统一政府上网的内容及操作要求,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要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上下功夫。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未来应由市信息化办事机构牵头),制订一个政府上网的规范性要求,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及时、全面、权威。其中政府上网公开的信息内容,应该将政府文件、办事制度、办事结果等作为重点。其次是要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上下功夫。今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政府上网热潮,与1999年“政府上网年”不同的是,本轮的政府上网已经改变了过去名片型、简介型的形象,重点在为公众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使政府更加贴近公众,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外部动力。从我市实际看,为公众提供服务方面应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按照“小处着眼,各个击破”的原则,以增强互动性,提升政府亲民形象为目标,将在技术上可行、可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方便企业和个人的内容作为重点。如政府采购、建设项目招投标、市长信箱、部门审批的表格下载等项目,比较简单易行,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要下决心继续抓好,并争取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对现有的政府专业网站进行整合。除了必要的专业网,如人才网、劳动力市场、农业信息网等要继续办好外,一般部门的网站都要统一到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一个目录下进行统一的规范的发布,以增强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三是抓紧进行审批业务的信息化改造。我市的行政审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部门分散审批到“一站式”审批的改革,但是没有经过信息化改造的“一站式”审批,仅是形式上将分散的审批“归大堆”,而并没有真正实行行政审批内在机制的改革。随着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行,行政审批程序将更加简便,为行政审批的信息化改造、增强行政审批程序刚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新出台的、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 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这些规定标明了行政审批的提出、受理、办理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必须根据这一法规的要求,抓紧进行行政审批的信息化改造,内部抓好审批流程的改造,外部则通过信息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这是提升政府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情况下,政府信息化最有作为的领域之一。
  四、政府信息化必须走法制化、制度化道路
  在本文起草的前夕,从媒体传来一个消息,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草案)》的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已提交到国务院立法部门,并有望于近期通过。该条例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公众了解政务信息的权利以及违反该条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并确立了“首席信息官”等具体制度,为政府信息化定下了法制化、制度化的基调。学术界普遍认为,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即将出台的《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将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助推器,大大加速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进程。笔者认为,除了在法律上为政府信息化提供保障外,我们还应该在管理制度上为政府信息化增强动力,主要的做法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单位,从现在起,就要将政府信息化工作列入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在当前形势下,考核是政府工作的指挥棒,只要在目标考核中占到一定的比重,工作推动起来相对会容易得多。当然信息化考核不是独立的考核,它可以与部门的政务公开、服务质量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二是对机关干部个人,也要将信息化工作列入个人岗位考核内容。信息化技能的应知应会应该成为评价每个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而不是四十岁或四十五岁以下的人的“专利”。政府要树立人才评价的“标杆”,将信息化技能和工作业绩作为机关干部考核、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建立良性的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绩效的促进机制。
  政府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道路也是非常漫长的。要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实用为原则,逐个领域地取得突破。信息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信息化在树立政府公开、亲民、勤政、高效的形象,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
奉化已上网的部门和镇(街道)名单

一、专业网站:
奉化市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fh.gov.cn)
奉化信息网(http://www.fh.net.cn)
新浪奉化站(http://sina.fh.gov.cn)
奉化市农业信息网(农林局)(http://www.fhagri.com.cn)
奉化市党建网(市委组织部)(http://www.dfdj.gov.cn/fh)
奉化市政府采购网(采购中心)(http://fenghua.zj.chinaecai.com)
奉化招商投资信息网 (招商局)(http://www.fhfip.com)
奉化市溪口旅游网(市旅游局)(http://www.chinaxikou.com)
奉化科技网(市科技局)(http://www.fhkj.net)
奉化市教育信息网(市教育局)(http://www.fhedu.net.cn)
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奉化市分市场(市科技局)(http://www.51jishu.com/techmarket/homeHandler/fenghua)
奉化市人才网(市人事局人才市场)(http://www.fhhr.com.cn)
奉化市劳动力市场(市劳动保障局就业管理处)(http://www.fhclm.com)
奉化质量在线(市技术监督局)(http://www.cnqi.com)
奉化工商网(市工商联)(http://www.fhic168.com)
二、部门网站
市纪律监察局网站(http://96178.zj.com)
市发展计划局网站(http://fh.nbdpc.gov.cn)
奉化市海洋渔业局(http://www.fh.gov.cn/hy)
市计生局网站(http://202.101.188.201/jsj/index.asp)
奉化市气象局(http://www.fh121.com)
溪口旅游集团旅游资讯站(http://www.xikoutourism.com)
三、镇(街道)网站
奉化市岳林街道 (http://www.chinayuelin.com)
奉化市溪口镇 (http://www.xikou.com.cn)
奉化市江口镇 (http://www.fhjiangkou.com)
奉化市西坞镇 (http://www.fenghuaxiwu.com)
奉化市大堰镇 (http://www.fhdayan.com)

标签: 时政
最后更新:2004年4月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还有一个:
    http://www.tezrsrc.gov.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8

    2006年2月15日
    回复
  • 大道

    此文被许多网站收录,搜索了一下,还能链接上的有:

    [quote=大道]杭州信息网
    http://www.hznet.gov.cn/hzeic2003/2003szhz/szhz200410259.htm

    绵阳市人民政府 
    http://www.my.gov.cn/mygov/148070144285868032/20041025/14588.html

    大庆市人民政府
    http://202.97.194.157:8100/daqing/dtfl/jccknr.jsp?bt=竺丰:关于政府信息化的思考

    江苏交通网 
    http://www.jscd.gov.cn/art/2004/11/02/art_42111.html

    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
    http://www.echinagov.com/dzzw/readnews.asp?newsid=7968

    杭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网
    http://www.hzzj.cn/view.asp?id=437

    中国中小企业鞍山网
    http://www.smeas.gov.cn/xxh/shownews.asp?newsid=41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http://www.btxxb.gov.cn/readnews.asp?newsid=2762

    沧州信息化
    http://www.cangzhou.gov.cn/news1/xxxh/gwit/20041110170129.htm

    http://www.hznet.gov.cn/hzeic2003/2003szhz/szhz200410259.htm
    互联网实验室网站
    http://www.chinalabs.com/cache/doc/04/10/26/6753.shtml

    “数字安徽

    瑞安科技信息网
    http://www.rainfo.net.cn/web/showinfo.asp?id=3186&tableid=article

    内蒙古信息化
    http://www.nmxxb.gov.cn/nmxxb_list.asp?unid=1290

    湖北信息协会
    http://www.hbiia.org.cn/inside.asp?id=29077

    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政府 仅会员可[/quote]

    2006年2月1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19日晚自由座谈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黄埔教官徐德林辞世 办事记 微周1704——过春节 走一回神仙加过的岭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