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捉刀于八年前的论文

[color=LimeGreen]  这篇文章写于1998年下半年,经过不断充实补充推敲,历时几个月方完成。作者署名为宋越舜、竺丰、李雷杰,首发于一个叫《宏观经济研究》的杂志上,后来被人民大学的资料《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9.2)刊载。当时有人对我说,凭这个已经可以评副高职称了。

  记得在初写此文时,初稿给第一署名人看时,他对我划分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大为赞赏。我挺觉得纳闷的,这是事实啊,没什么稀奇的。他说,别人没有写过的,你就是首创,一篇文章中,只要有一两点首创就是成功的。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他还说,如果你每天就一二点新想到的东西作点笔记,过若干年,你会发现自己的学识会大有长进的。积累是学习的必要手段。否则许多忽然想到的东西,过几天就会忘记的。听了他的话后,我觉得启发挺大,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付之以行动,直到今年开了博客,可以强迫自己每天想点什么,写点什么了。

  因成文时间久远,原文已经找不到了。今日在网上偶尔搜到,摘录如下: 

[align=center][font=黑体]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思[/font]考[/align]
  (http://www.ckzl.net/obicn/paper/show.asp?id=84698)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是我国历史上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但在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本文试图从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近20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简要历程及面临的新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的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各地资源有所不同,但都坚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重点,经济特色难以体现,“全面发展”更不可能得以落实,因此,全国绝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连续丰收,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在70年代开始萌芽的乡镇企业,借着体制优势和短缺经济的契机,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浙江为例,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就已经达到80%以上。而且在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走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有的还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出现了诸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

  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短缺经济时代的基本结束,县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使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已经基本代替了计划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但由于我国宏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县域经济的市场体系的建立还处于不断探索的初级阶段,如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很难在县域经济中形成。此外,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依然受计划经济框架的束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源配置依赖于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发展滞后的矛盾。

  二是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县域经济的发展经受着新的考验。在80年代初中期短缺经济和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低层次过度竞争带来的小而散、小而低和产业产品结构趋同现象。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球企业纷纷实行强强联合、优势重组的今天,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难以再有当年万马奔腾的局面;而许多县属国有和集体企业则因为包袱沉重、历史积累的矛盾众多,更显得难以为继。尽管支撑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有不少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发展前途,但由于县级政府缺乏较强的实力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难以培育有实力并对县域经济具有辐射作用的大企业和“小巨人”。因此,除了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顺应形势,走在体制前列的少部分企业外,大多数的县域企业都面临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的局面。可以肯定,如果对这一转换反应迟钝、无所作为的话,对企业来说,唯一的结果是被市场彻底淘汰;对一个县域来说,则意味着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宏观经济政策阶段性制约。县域经济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它们与政府之间缺乏直接有效、快捷通畅的联系。中小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很少,也难以享受到管理技术和经营技术的援助,在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意味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处于弱势。而且从经济运行规律看,县域经济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如大中城市敏感,往往慢半拍。

  四是县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管理能力进一步弱化。在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市场经济中重要的调控杠杆和工具均实行垂直管理和领导,而县级政府行政运行机制改革滞后,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尚未成熟,因此,现阶段的许多县级政府,对经济管理工作感到无所适从。

  二、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当今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充分认识资源比较优势,走资源资本化开发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首先,抓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我们奉化来说,粮食生产、农业开发、海产品捕捞和养殖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这是奉化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保证奉化经济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一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其次,要对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再认识。虽然从传统的意义上看,自然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大多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我们从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考察,就会发现,传统的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个地域的优势进行不断的认识,努力使优势得到创新、提高,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合理配置,得以优化。第三,要善于创造优势、改造优势。一个地域,或许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资源,但通过人为的诱导和开发,优势是可以创造的。如浙江的桐乡,本身没有皮革资源的优势,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销售集散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四,要走资源资本化之路。发展经济学认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源的资本化过程。而资源资本化,就是让资源以资本的价值形态通过市场来实现配置和优化组合。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别,表面上是收入高低的差距,实质上是资源资本化程度的差别。一个县,无论形成的资本总量多大,如果不能把实物形态的资本转化为价值形态,就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易,难以实现优化配置,最后还会在“拼规模、拼质量”的现代竞争中落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资本化。第五,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义乌从挑货郎开始,发展到目前全国第一的小商品城,如果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想象的。电子工业不是奉化发展的强项,但通过引进几个专业人才,再经过这些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摔打,到现在创办出全国唯一可与洋货抗衡的无线寻呼机专业生产基地。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

  (二)努力优化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现阶段,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成份较为复杂的经济,应该从各地现状和实际出发,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努力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的组织机构,这就需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步伐。激活老企业,盘活原有资产存量,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必须对在市场中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重点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因为从现阶段看,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关系明晰、发展动力强劲的特征。当然,非公有制经济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急功近利、短期利益关注多一些、无序竞争多一些等,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予以纠正甚至避免的。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重点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培育加以扶持,特别是要加快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三是加大经济外向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县域经济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一个县域内,除了县城这个中心城镇外,还可能有若干个具有不同经济特点、突破行政界限、在附近乡镇甚至跨县的邻近地域中起中心作用的小城镇。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小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小城镇的产生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和乡镇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出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了奔小康步伐。几乎所有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这类小城镇,有的城镇甚至发展成了一座小城市。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集约度,而这类小城镇的出现,刚好顺应了这一经济潮流。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县域经济的连片开发,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有利于块状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而且从县级财力不宜也无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现状看,小城镇的开发还可以吸收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在当今形势下,抓好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抓好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其城镇功能和发展方向。一般来说,这类小城镇的功能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个合理引导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重新审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抓住机遇进行引导显得十分迫切而又可行。如奉化市的溪口镇,从其现有的资源和发展现状看,应定位于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在今后的产业布局及建设导向、城镇规划等方面就都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首要考虑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长盛不衰。一般来说,一个中等大小的县市,这样的小城镇有3—5个就可以了。二是要集中财力物力对小城镇建设重点倾斜。除了县级政府要加强投入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制订政策、鼓励周边乡镇及居民、农民个人加大投入力度。90年代初,奉化市一些边远贫困乡镇在大桥、溪口、江口、尚田等经济发展相对集中的集镇兴办了一些扶贫工业小区,在处理好与所在地乡镇关系的基础上,这些扶贫小区利用其扶贫优惠政策,吸纳了一些原来办在偏远山区的企业,使这些企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所在地的城镇建设。三是要重点发展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努力培育块状经济发展。小城镇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一般都有主导产业对周边地区起着辐射和纽带作用。现在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这些产业的层次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无序竞争、低价竞争的情况,长此以往,有可能会给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带来损害。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对小城镇的块状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引导、指导力度,重点是要提升产业层次,规范竞争行为,延伸产业外延,增强块状经济的竞争力。四是要改进对小城镇建设的考核评价方式。现行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对中心城镇发展的考核和评价,一定要把城镇的功能定位、建设管理水平、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等作为重点。如果把起到中心作用的城镇的考核评价等同于其他一般乡镇,就有可能使当地政府工作重心发生偏移,以致于抹杀个性。归根结底,小城镇的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发现,小城镇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政府的观念。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要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其次,要确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的健全,关键在政府。不仅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政府本身更要学法懂法,模范守法,同时还要健全规章制度,言而有信,减少随意性。再次,要确立全局观念。当前,发展地方经济是压倒一切的全局工作、中心工作。一个县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这个中心上。要用铁的手段,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良风气,打破几千年来封建影响带来的官本位意识,把全体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全局上来。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政府在管理经济工作方面,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县域经济的调控和指导。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抓好“三定”,即定目标、定规划、定政策。这是发展县域经济中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能。二是加强协调和指导。这一点在体制转型时期显得尤其重要。如企业改革、扶强扶优、抓大放小等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问题,都要坚持“因地制宜、一事一策”的原则,予以必要的协调和指导。三是要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发展,对招商引资工作、企业技术改造、生产经营、产品营销等,要加强研究,努力提供各种有效的信息服务。四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机构,把过去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也不宜管的一些社会职能下放给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如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各类事务所等,并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

  第二,致力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近年来,各地把改善投资环境当作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环境改善的成绩及环境改善后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对改善投资硬环境所花的精力比较多,而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比较滞后。如我们奉化,前些年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设施建设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全宁波市各县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但相对来说,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却仍有大量文章可做。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活动,着重对软环境开展重点整治。

  第三,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当前关键是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基本国策的落实。要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一如既往地抓好计划生育。二是坚持科教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要把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摆上县级政府的工作议程,实实在在地抓出成效来。三是坚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县级政府要对全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要坚决打击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一些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制假售劣、走私贩私、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净化风气,不断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