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听石匠师傅讲故事

2012年7月24日 3454点热度 2人点赞 4条评论

2012-07-24_010909-0.jpg
  
  通往老家的那条公路改建,开工两年多了,沿老路的那段做得差不多了。新开的通往四明山的那一段在老家的后山上,估计修得没那么快。一直想去看看,在原本人迹罕至的地方,修出来的路会是什么样子,上个周末,独自一人成行了。
  
  在修路工地,碰到一个砌挡墙的石匠。走近他的时候,他操着普通话问我是那里的,我说奉化人,反问他是哪里的,他用手指指山下,说本地人。
  
  我乐了,说我也住山下,也是本地人。
  
  再细说,原来是我邻村的本家。
  
  他说20多岁开始做石匠,今年58岁了,手艺不错,这段时间,外地好多人打电话请他去做,因为担心天气的缘故,还是在家门口做算了。他这工程是从人家那里拿的,旁边那边砌石的,按石方计算,一天可挣500元。他这按工期算,200元一天。
  
  我说不合算啊。他说做这个光手艺好没用,最好是自己包工程,但得有钱,还得有路子,他这两个方面都没有,所以只能跟着人家做,这还得跟着好工头。要是工头不好,连工钱都拿不到。
  
  我看着对面的青山和山顶上的一排悬崖,问他是不是知道哪一段属于桃花岩。他说董村没有桃花岩。我说有的,家谱中有记载,只是后来失传了,老家的人们都不大清楚了。
  
  没想到,我这一话头一提,引出他的一个故事。
  
  他说,以前董村有三个胜迹,分别是俞村附近的狮子对白象,水口堰的旗山对鼓山,以及前宅和后宅的龙虎相对。旗山就是文昌阁所在的那座山,鼓山则为修这路的那座桥,将鼓破了。村西的黄龙出洞,听说过去显现过,而东面的虎山,站在对面高山上看过去,活灵活现。
  
  我说,现在这旗鼓相对成了旗鼓相连了,黄龙出洞这边的龙脉,也让这条路给截了。
  
  他接着说,董村有两庙七祠堂,过去也很有名。我说这个我知道,七个祠堂,除了每村各有一个外,后宅还有个宋家祠堂,前宅还有个永德堂。五个村的祠堂加起来,各有七个。
  
  他说,对,说起后宅的永德堂,还有个来历。他干脆停下手工的活计,站起来跟我讲开了:从以,后宅有个人娶的妻子,属于再嫁。她带了一儿子来,几个月大,是陈姓后人。嫁前跟前夫家族有个约定,等儿子养到满16岁,归还前夫家。这带过来的陈家孩子自小非常听话,聪明能干,深得家人喜爱,自小家里人视作已出,就不打骂。满16岁那年,说好归还他母亲前夫家的前一天,他还在俞村畈的田中劳作——耘田。天黑前,只耘了半丘,没做完。第二天,他帮家人耘好了前一天没完成的那半丘,这才挟起包裹走人。当年出董村,需要从俞村步行到亭下村,在亭下下竹筏继续前行。亭下的小晦岭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看不到董村的山水了。走到小晦岭凉亭前,他跪下,朝着董村方向磕了几个响头,挥泪而去。这一幕,被路过凉亭的董村族人看到,族人到家后向告诉了他母亲。他母亲也正在家中垂泪,央村人急去亭下看看儿子有没有走,说如没有走,问他是不是可以回来。村人急奔至亭下泊筏处,看到他已经上了竹筏,正等着客满启程。村人跟他说,你母亲还有话要对你说,你回去一趟吧。那儿子一听,赶忙往家赶。见了母亲,母亲问他是不是愿意继续留下来伺奉娘亲?他说愿意。于是召集上下四堡的族中长老商议,说定了他从此改竺姓,与家中的另两个儿子同等对待。家中的房屋田亩,有三个儿子平分。于是他就在董村安顿了下来,娶妻生子过日子。
  
  当年董村人多田少,很多人到下三府(今杭州、湖州、嘉兴一带)干活挣钱,他也也去那一带干活,留下妻儿在家中。行前,他妻子已经怀上第四胎。有一日,碰到一族人从家乡来,就探问自己的妻子生了没有?族人开玩笑说生了,是个儿子。他一听,大喜过望,说我已经有了四个儿子,够了,不必再外求生计了,遂决定马上回家。当年从下三府到奉化全靠步行。他走了好多天,回到家中,见妻子虽然肚子很大,但并未生育,但木已成舟,只好安心在家了。
  
  当年在外挣钱也不容易。他回家路上,换来的钱刚好抵作盘缠,到家时手中只剩下7个铜板。妻子让他拿了这钱去亭下买些酱油米醋。他到了亭下,已时近黄昏,店铺已经关门。他敲开一家杂货店,看到掌柜的正在盘帐。穷人进店,手里没几个钱,不敢声张,就在柜台旁边不声不响的等候。店里灯光昏暗,站了一会儿,他见柜台旁边的角落里一大堆铜钱,掌柜的似乎没有发现,他盯着那堆铜钱,心想这钱要是是自己的,该多好?
  
  正想时,老板算好了账,将钱两拢了拢,回头放回里间,然后点了支蜡烛出来,发现店内还有一个客人。亭下与董村不远,人都相熟。老板说,哎呀,是你啊,多年没见,外出发财了?他不好意思说没挣到钱,只好含混说,小钱是挣了点。老板见柜台上那堆铜钱,说,还不少呢。你要买些啥?他心一动,看来掌柜的误认为这些钱是他的了,就大着胆子要了一大堆货。老板说这么多东西,我差人帮你挑回家吧。于是连货带那堆铜钱,差人一起帮他挑回董村。
  
  他妻子见他带回来一大挑东西,吓了一跳,待来人走后,悄悄问他哪来那么多钱?是不是半道劫了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过程讲了。他妻子说这不行,你该把东西还回去。他咬了咬牙说,这东西不是我偷来抢来的,是店家自己给他的,如果店家发现了,我再还给他,如果没发现,我正好以此做本钱,置点地产,做点生意,等咱家道兴起后再还给他。他妻子见孩子即将降生,家中没钱也真不是个办法,只好默认了。
  
  没几天,传来消息,说亭下那家店的帐房先生有贪污恶习,店中帐目短了许多,事发逃跑了。他的那笔帐也因帐房先生的失踪,而无从着落。他不禁暗暗庆幸,要是人家把这笔钱要回去的话,他又赤贫了。
  
  过了些时日,他妻子临盆,果然又产下一子。他呢,以上次那笔横财为本钱,置买田产耕牛,家中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几年过去。忽一日,邻乡有一著名的算命先生张铁口来董村云游算命。他正在村中与人闲聊,见了算命先生,就请先生给他小儿子算上一卦。报上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大惊失色,说你这儿子大富大贵,是个贵人啊!他生下来就给你带来过一笔大财!他一听,惊惶失措,连忙矢口否认,说决无此事。算命先生说我若是失算,今后再不从事此行。他说,这事真没有的,不如请先生到家中小坐片刻,看看有没有被其他异象破了?于是算命先生随他来到家中。
  
  关上门,他连忙给算命先生陪不是,说刚才在外面人多嘴杂,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说,小儿降生前,确实发过一笔横财。于是将几年前他发生的那件事和盘托出。算命先生说,这就对了,你不用去还那笔钱了,那钱已经成了死钱,没人知道。这个财运是你的小儿子带来的。今后,你要让你小儿子潜心读书,他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从那以后,他就让他的小儿子一心攻读诗书。终于,在一次殿试中,喜中解元。他们家也因小儿子中了功名,而富贵起来。小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后来也中了功名。
  
  说话当年他家中还没有中兴时,有一次前宅祠堂做戏文,他也去看戏。族中人欺他不是正宗竺家后人,说正厅位置是我们的,你要看戏,横边坐去!这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因此,家道中兴之后,由他的小儿子牵头,在村北另行择地,单独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后来的永德堂。因此,后宅村也就有了两个祠堂。
  
  这位石匠讲完了故事,又说,中了解元的这位先祖名叫竺稷。
  
  竺稷?我一听,顿觉耳熟。记得前些年探究竺氏起源时,看到这个人名,宋时奉化著名文人陈著陈本堂先生曾经为他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竺稷读书处的。
  
  回家后查阅以前写的博文,果然找到了这个资料。是我当年从《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十七古迹篇中一字一句抄录并句读的:
  
  自斋 董村竺稷读书处 《本堂集》陈著自斋说,自斋,竺氏子稷读书之小室也,吾为名之而告以其义,自之义大矣,曰自昭,曰自师,曰自成已,曰自得之。圣贤示训,惟此为至切,以名其斋,仰而观由目以入心,俯而思由心以复性,察之精沈潜之久,主于中而外物不能迁,澄其本而末流不能涸,则知万物之理,反身皆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皆由此始斋云乎哉。然自之为自,有所谓自暴自弃,自是自用者,则由?自之空老之虚。杨氏之为我,墨氏之兼爱,告子之仁内义外,荀子之道,性恶差毫厘而谬千里,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已百之八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吁。如此则可以得吾之所谓自。虽然今而后有以自斋称已者,固不得而辞道甚而吾徒所麾者,亦皆有之良可欢已。昔者诸贤或取诸乡里或取诸所居面势,或取诸所学所志,后进尊而师之,兴以代不能名之名,然岂贤意哉吁。知此则可以得吾之所谓自己。丑闰月。
  
  再从网上查竺稷的资料,竟然发现竺稷是陈著亲戚,有陈著的两诗为证:
  
  诗一:
  次韵内侄竺稷并示诸儿
  
  春首还相见,吾怀白与兄。
  江湖关老梦,山野避新行。
  危虑船迎浪,残生漏送更。
  东风溪上路,欲别若为情。
  
  诗二:
  次韵内侄竺稷留别
  
  外家忠厚世多才,挑辔相过一笑开。
  珍重年光记亲戚,绵延义脉到云来。
  后生要积为山篑,前事休论覆水杯。
  榾柮炉头好情话,莫冲风雪便轻回。
  
  竺稷是陈著的内侄,即,他是陈著夫人兄弟的孩子,看来,竺稷确实与陈家有缘。虽然中国人过去婚嫁讲究亲上加亲,但是,他们有没有更进一层的关系,会不会是陈家的子弟,不敢妄加猜测,
  
  陈著是奉化人文史上的名人,他是宋朝著名词人。史载:陈著,字子微,号本堂,鄞县人。仕宦世家。幼受家学,早有文名。嘉定七年(1214)生。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著《历代纪统》、《本堂先生文集》95卷。大德元年(1297)卒,年八十四。陈著的后人现在住在三石村一带,距董村并不太远。
  
  从陈著的生卒年代看,竺稷也是宋代人。我翻看了家谱,在同时代的记载中,似乎并未发现竺稷这个名字,在家谱必收录的功名榜中,也无记录,竺稷或许是竺家哪位先祖的小名?
  
  据石匠说,竺稷发迹之后,曾想把姓加在竺字前头,改称陈竺稷,但没获族人通过,纷争甚至惊动朝廷,后来是把陈字加在竺氏后头,改叫竺陈稷了事。我觉得这段甚不可信。
  
  石匠说他也是竺稷的后人,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姓陈。现在的后宅村,还有许多这支族人留下的故迹。
  
  究竟这位石匠师傅讲的故事是真是假?暂且存疑吧。
  
    

标签: 家乡 竺氏
最后更新:2012年7月2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孩虹

    怎么联系?

    2016年3月8日
    回复
  • 大道

    看来我把竺稷与竺简搞混了,竺稷是宋代人。竺简,或叫竺陈简是清代人。

    2012年10月12日
    回复
  • 大道

    在网上看到一个资料:竺陈简,清道光十九年解元,浙江奉化人。果然有此人!

    2012年10月12日
    回复
  • 沈红

    石匠给你讲故事,你给我们讲故事。
    你的记性真让人佩服,一五一十的都记得给我们讲下来啦!
    [reply=大道,2012-07-25 00:32 AM]记得快能记住大半,过两三天就全忘记了。[/reply]

    2012年7月2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大道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栖凤东谷古寺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二) 手机拍照(六) 山西博友抵达溪口 公园路 车前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