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崇福院

《斑竹崇福院》
  
  崇福院之名,来自于现在城区的岳林禅寺。史载,南北朝时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崇福院于唐武宗的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法难”时被毁。唐宣宗即位后又倡佛教,大中二年(848年)得以重建,改称“岳林寺”。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年间,岳林寺出了个布袋和尚,被后人认为是弥勒佛化身,寺院也因此声名远扬,在佛教史上有了重要地位,“崇福院”这曾用名也一直被传了下来。
 
  现在的崇福院改建在距城区数十里之遥的斑竹境内葛竹村附近。葛竹村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老家。蒋母王采玉出生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初嫁跸驻曹家田的竺某,婚后产下一子,数月后因病夭折,接着丈夫竺某又因患时疾去世。王采玉连遭亡夫失子之痛,念自己身世悲苦,曾在娘家葛竹村附近一庵中带发修行,这个庵就是在猛虎岭下的金竹庵。
 
  据说蒋介石的母亲在此修行时,被一算命的看到,说她天庭饱满,慈眉善目,将来必生贵子,光宗耀祖。因此她决定重返俗世,这就有了后来再嫁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生下贵子蒋介石,且改写中国历史之事。
 
  1966年兴建的驻岭水库,将原先的金竹庵沉入水下。当年王彩玉出家时的金竹庵相当破旧,即使不沉入水库,也该早已圮毁。1994年,当时的斑竹乡政府设想开发旅游,遂重建寺院,大概是想把这两个优势整合在一起,因此有了现在这个模样。
 
  我自2005年起,经常路过此地,开始关注这座寺院,发现寺院的建设速度很慢。2001年撤销斑竹乡之后,居民多外迁至城镇,山区人口已非常稀少。加上交通不便,这寺院平日并无多少香火。现在崇福院由雪窦寺管理,雪窦寺曾有设想,要将崇福院作为雪窦寺的下院来建。可惜现在雪窦寺自己的建设任务很重,自顾不暇。对崇福院,他们只委派了一个僧人进行管理,至多做些修修补补的事。
 
  崇福院面南而建,从南到北,依山形渐次而高,乍一看,很有布达拉宫一般的气势。寺院的台阶、平台的用材很考究,看上去相当古朴。寺院的规划中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龙头水上观音、弥勒阁、方丈殿、东西厢房。现在仅有两个大殿和两边的厢房,看来,要实现规划,还任重道远。
 
  再说说寺院门前的驻岭水库,这水库1966年10月开工,1970年10月建成,库容量达560万立方米,是奉化境内第三大水库。水库得名于水库大坝的所在地驻岭村。驻岭村的名字来历也很不一般,传说当年黄巢引军过奉化,走着走着,天始小晦,然后大晦,接着天就黑了,不能再走了,因此住于岭上。这里一路有“小晦岭”、“大晦岭”和这里的“驻岭”等地名,可见,这附近的一石一木,均沾着历史的悠远之气呢。
  
《斑竹崇福院》
  2005年12月,我第一次拍的崇福院。
  
《斑竹崇福院》
  2008年拍摄的全景。
 
《斑竹崇福院》
  现在的模样。可以看出,右边新增了两排厢房。
 
《斑竹崇福院》
  寺院面前是一条公路。
 
《斑竹崇福院》
  上寺院需要登上三个平台。平台的台阶石材很古朴。
 
《斑竹崇福院》
  上了第一个平台。
 
《斑竹崇福院》
  第二个平台。规划中的“龙头水上观音”应该建在这里。
 
《斑竹崇福院》
  登上第三个平台后回望第二平台。
 
《斑竹崇福院》
  第三个平台上挂崇福院匾额。
 
《斑竹崇福院》
  后面第四个平台上还有一佛殿。
 
《斑竹崇福院》
  厢房门口堆满杂物,看得出正在整修。
 
《斑竹崇福院》
  不知道从哪拆下来的。
 
《斑竹崇福院》
  老佛像也换了。
 
《斑竹崇福院》
  厢房门口也放着一尊,不知道要新安装还是老的换下来的。
 
《斑竹崇福院》
  今年春天梅花开时,经过寺院门口拍的一张照片。

  【寺庵记之三十一】

点赞
  1. 云水心说道:

    感谢大道提供如此详尽资料,我印象中好像也是竺某,后因孤掌难鸣,只好作罢,现有你的佐证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纠正了。
    [reply=大道,2012-06-09 01:05 AM]客气了,毕竟年代久远,我也只能从别人的资料上获得些信息。[/reply]

  2. 云水心说道:

    “初嫁跸驻曹家田的竺某”还是俞某?景点里资料都是俞某,麻烦大道考证落实,否则都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reply=大道,2012-06-07 11:00 PM]我手头有一本浙江省政协1982编辑的《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里面有一篇《解开蒋母王采玉身世之谜》的文章,里面记述了她嫁的是竺某,作者何国涛,据网上查到的资料,“何国涛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解放前当过编辑、报社社长,著作甚多, 汪伪时期任上海《中华日报》的某版主编。解放后,因其历史问题,闲居在家,生活无着,常常为宁波市政协撰写文史资料,挣些稿费。”,他于1965年前和1979年先后两次调查,第一次考证工作是与武岭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张明镐(溪口东山人)一起进行的。考证的结果是“竺某”,并说“竺家是从葛竹搬到下跸驻曹家田的,迁居后已有五代”。这应该是现存最早的考证材料,当时,当时当事人好多都在,至于后来不知道怎么又有俞某一说了,我也无法考证其出处。
    [/reply]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