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提要】一天上了三堂课。傍晚在校园转了一大圈,继续寻找当年的记忆。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3月17日

  早上7点让闹钟叫醒,一晚上睡得挺沉。
 
  用过早餐,回房间拿资料,再去上课。上午的课程是柳宏志博士讲《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听课中,经过博士的自我介绍,知道他在省内经济界还是有点名气的,除了他的学问之外,还有可能跟他与企业界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关。他自己说成功预测了十一次利率和银行准备金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当然,这个我也准确猜测过一次,不过我只是猜测而已,他说是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的结果,包括这次温总理记者招待会后的股市下跌,与温总理的讲话并无直接关系,而是股市指数到了那个点,机构必定会抛售。柳博士讲课,语速极快,信息量极大,说话跟相声的贯口一样流利,不拖泥带水。但信息量太大,接受起来就困难了。再说他说的经济问题,有些还是蛮专业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伴议论,都觉得他的讲课,准备也是最难的,因为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许多数据是前一两天的。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需要无时不刻关注经济数据,吸收最新情况。不过,大家也感到,他的讲课中对股票的介绍有些多,另外,房地产市场那块,这两天听得多了,感觉也不大新鲜,可以调整成其他内容。
 
  柳博士很敬业,课讲到快12点才结束 。
 
  下午的讲课内容是李王鸣教授讲《城乡规划的认知与实践》。不见本人,想不到李教授是个女教师。李教授的教课明显是学院派风格,专业,有条理。她说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优化宜人的生存环境,这个观点给了我一点点小小的震动。我们以前的理念,似乎规划是为了让城市更加科学合理美观,最多是突出一点地方特色。虽然我们也讲以人为本,但这多是喊喊口号而已,真的碰到问题了,并没有多少人会真放在心上。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有些事情的思路会完全不一样。李教授的课过于专业,大家听得都感觉有些枯燥,如她讲的三个国外的案例,更适合给专业人员上课时用。不过,讲到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讲的那些案例,则比较吸引人。规划这东西,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的工作本与此无关,听过也就算了,也不知道从事这方面的同伴听进去了多少。
 
  晚饭后,借散步的机会,抓紧去校园里转了一圈。从宿舍往西走,去看了一下原来的第三食堂,现在大门紧闭,不知道改啥用了。食堂西边,原来我们打开水的地方,现在建了一所房子,这个很自然,现在开水不需要集中打了嘛。折回来,从现在的食堂东边向北,穿过当年医院院子,步入我们学生时代往图书馆的主路,看到我们那个时候的黑板报所在的位置,已经改成了一长溜宣传窗。当年的黑板报是各个班级轮着出的,我也负责出过几期。黑板报最热闹的当是1980年代中期那一段,按照当时的说法,资产阶级自由化正盛,黑板报上经常出现长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我在广播台的同事写的,忘了是啥内容,只记得挺长,占了好几个版面,其中的观点在学生中引起过一阵热议。这年学生运动的结果是,寒假的时候,导致了胡耀邦的下台。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开启民智的时代啊。可惜,自1980年代末以后,校园里再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论调了。
 
  从那条主路继续往北走,就是原来的平房教学区,这一片是华家池改造最多的地方,建了教育楼、图书馆,原来的痕迹已荡然无存。再往北,就是原来的图书馆了,因图书馆已经在平房教育区新建,这座老图书馆大楼已被改作他用。记得原来大楼的外墙颜色是淡蓝的,现在改成了浅黄。图书馆门前的菜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也是一幢大楼,只在东边还保留了一块菜地。图书馆前面那块菜地是我上学后第一次上劳动课的地方,记得那次是给甘蔗地拔草,有个比我们高两级的同学来指导我们,急吼吼地随便伸手就在地里拔出了几棵被虫咬了的甘蔗苗,把我佩服得不行。这位同学后来在本校上研究生,临毕业时,刚好暴发那场风波,听说他是组织绝食卧轨等活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清算的时候不知去向。后来系里编印的同学录,他的名字后面的信息是空白。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农大的农场,在我们那个时候的面积是比较大的,每星期六,我们都需要到农场劳动半天。干的活都没有啥技术含量,大家都很厌烦。现在再站在这地方看,感觉面积已经小了许多。农场的围墙外面就是大马路,而当年,围墙外面也是菜地。我感觉,城市的发现已经侵占了学校不少土地,记得我们上学时,学校的面积有1700多亩,现在资料上说是1400多亩。我们离校时,这一片已经在说要被征用,有没有被征用,什么时候征用的?均不得而知。
 
  从实验农场边折向西行,那一片当年来得少,没有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一路人人迹稀少,天也渐暗。穿过“新大楼”的大院,转到团结馆门口,再沿着桑树田折向南行,又到了华家池边。从湖边回到原来我们经常吃饭的第一食堂,那儿现在已经改成了绿地,然后就赶到教育楼上课去了。
 
  晚上是吴明教授讲“养生与健康”。吴明博士自我介绍说他从5岁开始,在父母的要求下学习中医,现在主要研究预防医学。他的讲话比较轻松,自然内容也比较松散,多数属于常识性的东西。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谁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在轻松气氛中,课上到晚上9点半结束,回房休息。
 
  这是我们培训班在杭州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本来应该明天下午返回,我因为下周二上午有个会议,决定在杭州等候。因此,我还得在杭州住上两个晚上。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上午听宏观经济课。下午上课时没用相机拍照片。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傍晚散步,首先来到食堂门口,这一排房子我们当年就有了,最左边那几间,当年是一家商店,卖点生活必需品。我记得高年级的时候,周末常来买包杂牌烟,寝室同学分而吸之。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买包瓜子或者饮料,星期天上午没赶上吃早饭,偶尔也来包快速面。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最右边那间,我们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家专门在晚上卖面条的店。夜自修结束,经常在那儿吃一碗油渣面,吃得人在毕业前胖了不少。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第三食堂。现在关着门,不知道派什么用场了。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当年是锅炉房,现在有个浴室。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当年的校医院。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宣传窗取代了黑板报。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在平房教学区上建设的教育大楼。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当年的图书馆,外墙改颜色了。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图书馆对面,当年是一块农场用地,我们第一次劳动就在这块地上。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经过图书馆门前的这一条路,通往校外。当年这里也是菜地。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在农场见到了久违的麦苗。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校园中也有收垃圾的。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北面的校园区,跟当年没啥变化。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这个土壤标本馆不知道还在用不?看上去有点凄凉。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校园里有许多脏兮兮的流浪猫。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这地方当年没注意过,估计那个时候没这牌子。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当年的新大楼,看上去有些旧了。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透过看上去有些破旧的大楼中央门厅,可以看到大楼正门前的奔马雕塑。当年这是浙江农大的标志性建筑。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我的母系办公楼。五年前牌子还在,现在都撤了。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团结馆旁边这个月洞门后面的那一排平房,是当年我们系的行政办公用房,这里除了显得破旧了一些外,无任何变化。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团结馆往西是蚕桑系的驻地。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蚕桑系前面的桑树依旧。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折回到华家池边,已是华灯初上,当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常在此散步。
 
《培训散记之六:课余校区寻故迹》
  晚上听健康养生课,听课的明显少了。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