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乡村漆匠竺文康――寿星谱(九)

2009年10月3日 3014点热度 2人点赞 1条评论

2009-10-03_014345-0.jpg
  往老家的一条公路即将改建,前不久,我抽空一路拍进去,想为自己留下点纪念。

  拍到老家,再往里面就是在山中新辟的路了,看时间不够,想有好久没看到竺文康老先生了,于是前去造访。
 
  竺文康住在我的邻村,是我们老家上下四堡妇孺皆知的人物。我10来岁的时候就认识他了。当年认识他,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大本事,只是因为他是家乡的一个油漆匠,谁家新做了家俱,没有不找他做油漆的。我小时候,母亲曾请他来给我家新做的写字台、大橱做油漆,顺便请他把我们家一张小凉床也给油漆翻新一下。那宁式小凉床是祖上留下来的,床有顶,前有挂面,上有横楣,他把床架子油漆后,在床的前挂面两边新漆了两块木板,上面题写了一对对联,前面上方的一块板上画了山水竹子钓翁,也写了几句题跋,那个时候我不大懂他写的啥意思,不过他画竹叶山水的笔法,让我在小学阶段模仿了好久。
 
  我求学离开家乡之后,就一直没有再见到他,也没有刻意打听过他的消息。4年前,有一次与几个摄友在老家拍照片,看到邻村一个小时候破败不堪的祠堂修缮过了,上面挂着许多木匾,其中那个祠堂的堂号落款处写着“裔孙文康书”,却没有写年号日期。我好奇地问村里人这是谁题写的,村里人告诉我,这是本村的文康漆匠写的。我脑子里恍然跳出这么一个男人的样子:四五十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穿件中山装,因为做油漆,两个衣袖永远套着两只袖套。
 
  过不久,在这个祠堂隔壁村的一所老房子拍照片的时候,在那老房子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落:一张桌子上面摆了一些黑漆漆的小石块,上面放着一些笔墨纸砚,几枝塑料花,挺像是一个乡村老学究自得其乐的地方。问院子里的人这是谁的家?他们告诉我,这是文康漆匠的。嘿,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住这儿呢。正说着,一位老人从院外进来了。院子里的人说,喏,说他他就来了。
 
  时隔三十多年,我见到的文康漆匠,分明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人胖了不少,也矮了不少――大概我记忆中觉得他高,是因为小时我自己矮。坐下来一谈,老先生立即知道了我。我的父母亲他都熟悉,我在外面工作的情况他也知道。那次,主要是听他说了我们竺氏的一些典故。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我们这个姓氏及家乡的许多事情。而且从他那里知道了我们的家谱在谁的手里。以后,我从他提供的线索中,查到了不少有关竺氏的史料。
 
  临别时,老先生送我两本小册子,是他整理并让女儿帮助打印的的竺氏祖先的生平、家乡的名胜十景以及一些故迹资料,阅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以后不久,我又一次回老家在大路上碰到他,他主动跟我打招呼,问我父母的身体好不好,问我是不是进去坐坐,喝一口水。
 
  4年过去了,我再次踏进这个院落的时候,看到那个角落依然,老先生安详地坐在那儿抄写什么,见我进来,热情地起来让座,却问道:客人从何处来?我说您不认识我了?我说了自己的名字,他就说,啊,一下子没认出来,你好象年轻了。我知道这是老先生眼拙的托辞。哪有人越来越年轻的道理?
 
  这回坐着聊天,我有意问了老先生的身世。不问则已,一问才知道老先生一生也颇有传奇色彩。
 
  他说,他1922年11月生,按虚岁数计,今年也是88岁高龄了。1936年,他毕业于蒋介石创办的溪口武岭学校,随后到省立宁波中学读高中。1940年,因日军进犯宁波,学校无法开课了,同学们一起考黄埔学校准备上前线抗日,他被黄埔西安7分校录取了。当时宁波的报纸登了被录取新生的名单,集中送学生去学校的汽车已经等在溪口了,可家里不同意他去,终究未能去成。为了拴住他的心,这一年,他在家娶妻成家。
 
  成家后,他成了一名乡村老师,在乡间暑期农民文化补习班、农民夜校等教书。1945年任董村栖霞坑小学校长。日本投降后,1946年,到邻县鄞南的桃江小学教书。解放后,调入鄞县姜山区校教书。在鄞县教书的时候,他专门带六年级毕业班,主要特长是教语文,别人都说他带的小学毕业生作文水平比初中生还好。
 
  1950年3-5月,老先生被抽调参加了宁波专区小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宁波专区分配他到奉化筹建供销社。1954年,他被精简回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他一直读书教书,身体自然没有一般的农民强壮,在生产队劳动时,最高只能评为9级劳力,劳动一天记9分工,一年下来,要比人家少许多。文革开始那年,当地一个油漆匠见他能写会画,叫他去做助手。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油漆技术,由于悟性好,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他与生产队说好,每月按25天计,每天上交生产队1.5元,生产队给他记十分工(当时好的生产队十分工能抵上七八毛钱,差的只有三四毛)。他给人家做油漆匠,一天有2元钱工钱,交了队里的,自己还能有0.5元的结余,一个月再多做几天,落到手里的现钱有一二十元,靠生产队的分红和这些现金收入,那个时候他家里的生活要比普通农民的好过一些。这样一直干到1980年农村实行承包经营为止。承包经营后,他干活的收入就全部归自己了。
 
  1987年,他在邻村买了一间房子,搬到那儿住,这就是我现在看到他的地方。这年,他也被落实政策,每月可以领到35元的生活补助,这才不做油漆匠了。这时,他已经65岁,早过了法定退休年龄。
 
  歇业休息后,少时所学的文化底子,使他不安于乡村普通老人的那种平淡的生活,老先生开始研究当地的文史资料。他查家谱、询故人,把我们竺氏的来龙去脉、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弄得一清二楚。这几年,城里出现了一批跟我一样对地方文史资料有兴趣的人,他们来这个地方访古寻旧,都少不了要听一听老人的介绍,老人俨然成了我们老家的义务导游和宣传员。村里的宗祠有些破旧了,在他的鼓动下,几个热心人筹集资金,经过几次修缮,这个宗祠如今整修得焕然一新,老先生书写了祠堂的堂名、大门外和戏台的两副对联。对自己能做这些事,老先生感到非常高兴。
 
  竺文康老先生一生育有四男三女,都已经长大成人。现在他每月的生活补助金已经加到672元,这点钱,对生活在乡间的一对老人日常生活的贴补,应该差不多了。老先生又说起我们竺氏的事情,说你跟我排行是同辈的,叫我阿哥就够了。他又跟我说,他的一个孙女在奉化的中国银行上班,已经成家了,让我有机会照顾一下。我听了笑了,现在的年轻人独立得很,哪轮得上我去照顾啊。不过,我还是笑呵呵地答应了。
 
2009-10-03_014345-1.jpg
  老先生1987年后在这个墙弄内买了一间房子。
 
2009-10-03_014345-2.jpg
  我找到他家的时候,老先生热情地起来跟我打招呼,烧开水的是他的老伴。
 
2009-10-03_014345-3.jpg
  老人家门口充满书香的桌子。
 
2009-10-03_014345-4.jpg
  他每天在这里写写画画,其乐无穷。
 
2009-10-03_014345-5.jpg
  老人为老家的宗祠题写的堂名。
 
2009-10-03_014345-6.jpg
  为祠堂大门的立柱书写的对联。
 
2009-10-03_014345-7.jpg
  为祠堂的戏台书写的对联。
 
2009-10-03_014345-8.jpg
  想为老先生拍张照片,可是相机一对准他他就紧张,最后还是这张偷拍的比较自然,印了一张,准备下次去的时候送给他。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09年10月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宁静

    曾听到过他大名,今天详细了解。
    [reply=大道,2009-10-04 00:58 AM]看来是名人啊。[/reply]

    2009年10月3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叽叽歪歪一周 华家池的洪水 旗鼓相连 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处理应急机制的思考 微周1709——客多会多 进入冬季(微日记201148)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