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寺观教堂
  3. 正文

锦屏白云禅寺

2012年2月17日 3043点热度 1人点赞 2条评论

2012-02-17_012637-0.jpg
  
  白云禅寺在城西南的王夹岙。我与出家人最早有联系的,与这寺院有关。1997年秋的一天下午,我在父母家新买的房子里午休。当时我们住在三楼,睡得正酣,被楼下一阵中气十足的说话声惊醒。下楼一看,一着僧衣的老者正与父母说话。母亲见我下楼,跟我介绍说,你还认得这位伯伯吗?我一看,当然认识啊,他不是我们隔壁村的赤脚医生兼理发师吗?我们乡里人都叫他二囝,他会针灸,又会理发,所以在老家一带,当年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他怎么成了和尚了?
  
  那天他离开之后,母亲告诉我,在我离家上大学之后,他就出家当了和尚。母亲说,他年轻里曾经结过婚,但从小就有佛缘,一直吃素,对世俗生活不感兴趣,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来出家的和尚都被逼还俗了,他自然更没地方去修佛养性了。改革开放后,政策逐渐放松,他借机皈依佛门,出家当了和尚。听说他在天台国清寺剃度,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到城西南的王夹岙村住了下来。他此行的目的是向我打听一下,能不能给他审批一个寺院。
  
  当时我对这些事情自然不内行,也不关心,只是知道审批寺院很难,因此以后对他的事情也没多去过问。只是从此之后后,每隔几年,我都会在春节的时候,陪父母去他那儿拜个年,聊一会儿天。他也不时骑着自行车,带了一些自己种下的蔬果来我家走动。有时也给住父母隔壁的邻居顺便做个针灸。
  
  有关他的消息,我也多是从父母口中得知:他除了念经做功课,每天上午必给乡里人针灸治病。有许多人得了重病行走不便,干脆住在他那儿做上几个月的针灸住疗,他也不主动开口向人家要钱,任凭人家看着给。还听说他很勤劳,每天不停种菜、造房子。王夹岙是一个坐落在山窝里的小村子,近些年许多村民搬到山外面住了,那儿的老房子渐渐破落,他向村民一间间买来,一有条件连片了,就亲自肩挑手提的劳作,将这些房子改造成佛堂,又置上佛像。几年前,母亲说,他的寺院批下来了,成了合法的场所,但他还是坚持不做佛事,说乡里许多做佛事的,请来的和尚都是职业假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骗人钱财,他不屑做。渐渐的,又听母亲说,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了,自行车早不能骑了,有时候一起聊天,也打不起精神来,看着老得非常快。父母一致认为,他是被长期的劳作累垮的。常年在寺院照顾他起居的弟媳,以及经常来看他的侄子侄女劝他不要过于劳心劳累了,他都不听,我行我素,照干不误。
  
  终于,数年多前,他大病一场,从此就干不了事了。前年冬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穿着一套崭新的僧衣坐在屋里,他热情地请我坐下,可一交谈,我发现已经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了。这与十五年前他坐在我家嗓音洪亮中气十足说话的样子,反差显明。今年春节过后,我陪父母再去看望他时,看到一年多不见,他的脸上没有了多少肉,眼窝深陷,跟以前的他判若两人。我跟他打招呼,他满脸漠然,一言不发。他的弟媳问他认识我不?他倒是一口说出了我的名字,看来他的脑子尚清楚,只是没有气力说话了。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跟他聊天时,我曾听他说过,他的内功修炼得挺不错,30多岁时就打通了任督两脉。我以为他至少会活到90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情况并不乐观。他的寺院已经另请了新的年轻的住持,他退休了。我这次去的时候,他的弟弟弟媳侄子侄女都在,行李已经打包,正打算带他回溪口住。看来他与这座花费了半辈子心血的寺院彻底告别了。
  
  以前来时,我从没仔细打量过这寺院,这次来了,我到四处转了转。发现与我十多年前第一次来时,寺院有了很大的改观。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仅是他的一个住所,而现在,寺院的三个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都有了,尽管布局不很规整,大殿简陋得与近些年其他新建的佛殿有天壤之别。更意外的是,每座大殿里面的佛像都庄严肃穆,金光闪闪,看上去簇新的。新来的住持说,这寺院香火很少,信众的布施基本没有,这些房子和佛像,除了极少的几尊外,绝大多数都是老和尚自己通过针灸、卖经挣来的钱建起来的。我除了肃然起敬外,也真是想不通——这些辛苦钱,如果用来在城区买套房子,现在资产也不是个小数目,如今建了寺院,自己老了病了,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何苦呢?要不是他的弟弟、弟媳和侄子、侄女对他好,他的余生怎么度过?
  
  倒是他的弟弟很豁达:嗐,那都是命!
  
  命这个词,我也听老和尚说过。早几年他在王夹岙初落脚时,村里有不务正业的,经常要来敲诈钱财,给他出难题。我问他这么难的事,为什么坚持要做?他说对生死早已看透,这些困难也是命中注定必须经历的,就是要杀要打,也不用抱怨。看来对这些担忧,我们纯属是庸人自扰。
  
  问了现在的同事,我才知道,这位我们乡里人都叫他二囝的老者,有他的法号,叫释智德。他今年虚岁83。
  
2012-02-17_012637-1.jpg
  2010年11月6日拍摄的老住持。
 
2012-02-17_012637-2.jpg
  天王殿。
 
2012-02-17_012637-3.jpg
  大雄宝殿。
 
2012-02-17_012637-4.jpg
  三圣殿。
 
2012-02-17_012637-5.jpg
  大雄宝殿内的佛像。
 
2012-02-17_012637-6.jpg
  三圣殿内的佛像。
 
2012-02-17_012637-7.jpg
  这是寺院前面的一块空地,现在改建了一个健身操场。寺院藏在村里新建的活动室后面,不仔细看,看不出来。
  
2012-02-17_012637-8.jpg
  2004年春节的时候,第一座佛殿。看上去应该是现在的三圣殿。
  
2012-02-17_012637-9.jpg
  2004年时寺院旁边的一条弄堂。
  
2012-02-17_012637-10.jpg
  2010年11月的弄堂。
 
2012-02-17_012637-11.jpg
  2007年春节的时候,我曾带儿子来过这里。
  
2012-02-17_012637-12.jpg
  今年去的时候,我离开前,意外发现,寺院里的一棵红梅花苞已经开始绽放,春天快来了!

  【寺庵记之九】

标签: 寺庙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云水心

    吃素、皈依、建寺、念佛、修行,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是了生死,脱离六道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他虽可能与此寺院告别,但并没与佛告别。
    [reply=大道,2012-02-18 00:27 AM]那是肯定的。[/reply]

    2012年2月17日
    回复
  • 沈红

    一件事情被你娓娓道来,还真有点让人着迷。
    还真纳闷了:人要是走进了想做啥事情的路,别人是拦不住的,感慨于这位释智德的命运!

    [reply=大道,2012-02-18 00:27 AM]呵呵,人跟人是不一样的。[/reply]

    2012年2月17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沈红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微周记1914 2015微周45 每个人都有声音(新浪微博2) 机器采茶——《旧影新照》(六) 微周记1945 儿子办公司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