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麻绍勤•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麻绍勤•中国旅游日》
 
  今年的5月19日,是首个“中国旅游日”,首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设在《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浙江省宁海县,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我这个在宁海隔壁的邻居,不能不生出一些想法来。
 
  《徐霞客游记》开篇第一句:“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短短20多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引人注目。我猜,数百年来,读书人翻开此页,一般都草草瞄过,即使是宁海人,大多估计也就是暗暗叹一句:原来鼎鼎大名的徐霞客,是从宁海开始出发写游记的啊!
  
  令人感叹的是:宁海人抓住这个句子,重笔描绘其历史意义,终于在今年修成正果。
 
  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说,1999年9月27日,时任宁海县旅游局副局长的麻绍勤在宁波参加“世界旅游日”分会场活动时,产生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旅游日的想法。2000年11月6日,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发表《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宣言》,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提出将“5•19”设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2002年5月19日,首届中国徐霞客旅游节(现称为开游节)在宁海县举办。从此之后,宁海每年都在5月19日举办开游节庆活动。2008年6月16日,麻绍勤参加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专题召开的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初审会,他提出的设立中国旅游日应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号召性和纪念性的观点,得到国家旅游局到会领导的肯定。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客观地说,在浙东一带,宁海县的旅游资源是较为匮乏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个浙东大峡谷和前童古镇外,没有可以摆得上台面的旅游景点乏善可陈。而浙江类似这样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无须枚举。
 
  再从《徐霞客游记》本身来说,这固然是一本古代游记的巨著。中国古代游记,尽管没《徐霞客游记》那么系统浩繁,但《徐霞客游记》绝不是第一部。因此,如果要说是划旅游时代之作,多少也显得有点勉强。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游记肇始于先秦,形成于汉魏,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历两千年长盛不衰。如山水诗鼻祖、东晋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见诸史册的一位大旅行家,他曾任永嘉太守,并在浙东剡水一带隐居,留下过大量咏浙东南山水的诗作。比徐霞客(1587年—1641年)早了1200多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773年—819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有《永州八记》更为我们所熟悉,也比徐霞客早了800来年。
 
  游历之事,比徐霞客做得更早的,就更多了。孔子同游列国,秦始皇巡视天下,也算是游。唐玄奘(602年-644年/664年)西天取经,也是出游。唐宋时期,有许多隐士,多向往名山川,多走着走着就在一个地方住下来了,不说远的,1000年前,我家族的族谱记载,我的祖先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今年首届“中国旅游日”的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的作者刘彝〔公元1017年—1086年〕,比徐霞客早了500多年,说明早就有人把游历这事提到人们活动相当高的位置上了。内地著名80后作家张一一有《中国旅游赋》,中有句“过函谷,老子姓李;出西域,至波斯,张生名骞。唐玄奘,历百难,取经三藏;明郑和,经九死,七下西洋。”说的都是旅游先驱者的事迹。所以宁海人说徐霞客是中国旅游界当之无愧的先驱,拔得有点过高。说他是第一人文品牌,倒还有点道理。
 
  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宁海在这事的上的举动,相反,我对宁海人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区区20多个字,做成了今天这么一个大文章,感到佩服至极。可以设想,自此之后,不管以后这个活动的主场放在哪里,只要一提起“中国旅游日”,就不能不令人联想起宁海的“开游节”,就不能不令人联想起宁海人的大手笔。宁海人10年磨一剑,高明!
 
  窍以为,从这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人要有奇思妙想。人最怕的就是以为自己身居僻壤,难撼社稷。偶尔有个想法,也仅是想法而已,最多与三五好友私下说说。当初宁海麻绍勤先生要是没有那么个蚍蜉撼树的气概,以民间俱乐部的名义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第一声,今天会不会有“中国旅游日”姑且不说,即使有,十有八九也不会是宁海人提出的“5•19”。
 
  二是地方官要有魄力。当初提出这一想法的麻绍勤先生,只是个旅游局的副局长,在官场,这样级别的官员不能算是个大人物。如果宁海的最高长官认为此议纯属无稽之谈,从一开始就不重视不支持,那这事有可能至今仍是麻先生的纸上谈兵。要知道10年前宁海人首次办“开游节”的时候,有多少人是看笑话的旁观客啊。前路漫漫真如铁,做这事前景如何谁也不知道。但是宁海人不仅做了,而且一直坚持着做下来了。十年苦修,今天终成正果。
 
  三是凡事要师有出名,更要顺应潮流。徐霞客第一篇是《游天台山日记》,天台人没抓住,出游第二天就到了奉化,奉化人也没抓住。徐霞客旅行34年,全国名山大川莫不重笔彩绘,对宁海的描述也就那么几句,煌煌巨著,倒让游记中没提到几句,本身没有又没啥旅游资源的宁海抓住了。宁海人选《徐霞客游记》做旅游,一个是抓住了开游这个关键,第二个是顺应了今人饱暖之后所思所欲,以及国家GDP结构急需调整的好时机。这个结合点选得太好了。
 
  四是做旅游一定要有点文化。天下景物,或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或有古迹风情,发人幽思。如果能做到山水与风情兼俱,那就精彩了。如果没有奇山异水,那就把文化这事做足。宁海做的这事就是一个明证,拿《徐霞客游记》说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面子挣足,谁也难说一个不字。
 
  诚然,宁海的旅游也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相对来说,在产业的支撑上,他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既然一个麻绍勤先生能够从区区28字上闹腾出这么大的声响,我觉得他们以后也会继续有更令人惊喜的响动的。倒是好多穿着旧衣钵捧着金饭碗的,有许多值得面壁思过的地方。

点赞
  1. 无语说道:

    转载zsj3357的博文----马龙坑之殇
      连续几年,在交通管制、人员监视的强力政策下,马龙坑菩萨生日的聚会已渐行渐远,假以时日,随着一帮信徒的老去,这个聚会终将没落,美丽的马龙坑也徒具躯壳而已,呜呼哀哉。
      马龙坑聚会被禁,原因有三:封建迷信之疑、人员密集之危、非法敛财之嫌。
      我的脑海里浮现几个画面:其一,普陀山上,一群虔诚的信徒对着佛像顶礼膜拜。其二,通往泰山的路上,朝拜者艰难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攀登着。其三,千年古刹少林寺走市场化开发道路,钱途无量。
      对于神灵之类的事物,你可以说是封建迷信糟粕,也可以说是宗教信仰文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掌握在谁的手里,法力无边的布袋弥勒难道是真的吗?弥勒塑像的隆重开光,弥勒文化节的包装宣传,弥勒道场、佛教五大名山的概念呼之欲出,由此带来的人气、美誉度、经济指标等良好效应不言而喻。
      鼎盛时期,马龙坑聚会有几万人之众,上山的道路窄、陡、曲,的确存在安全隐患,组织者也存在牟利的嫌疑,甚至可能出现反党、反革命的言论,这是马龙坑的不幸。
      所幸的是,马龙坑美景依旧,置身其中,竹海蔽日,翠色逼人,放佛能够染绿了你的衣衫,仔细聆听,夏蝉高唱,小虫低鸣,松涛山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此,可满足你感官的需求,荡涤你久居城市的浮躁之气。
      一个地方能有马龙坑之类的纯自然美景已属不易,更何况有吸引众多信徒的美丽的传说,把这样宝贵的绝妙之地绝杀,是不是有点残忍?是不是可叫“因噎废食”?或者是“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奉化诸如马龙坑之类的聚会还有不少,端午聚会方门梅山,万人共祈生活平安,爱情甜美。曹村的曹王庙每年也有几个聚会,信徒遍及宁波、杭州和上海,并流传着“到过曹王,不用见阎王”的美丽故事。
      马龙坑、方门梅山、曹村曹王庙之类的聚会,从信徒来看,都有万人之众,从影响力来看,出奉化到宁波通杭州达上海,也不算小,难道都要把它给禁了?
      从旅游角度来看,信徒是游客当中最为稳定的客源,去普陀山的游客中老年人居多,为何?每年的众多菩萨生日让他们不得不去,登泰山应该要比去马龙坑危险的多,管理好了,好像没听说过出过什么事情。
      堵不如疏,这些民间信仰可引导之、规范之,纳入奉化人文旅游的整体范畴,延伸旅游的内涵,增强游客的消费力,不置可否?
    [reply=大道,2011-05-21 01:10 AM]写这博的是钟水军吧。呵呵[/reply]

  2. 无语说道:

    宁海将“无”折腾成“有”(中国旅游日)。
    奉化将“有”折腾成“无”(马龙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