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寺观教堂
  3. 正文

西山护国禅寺

2012年10月20日 236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2012-10-20_003643-0.jpg
    
  数年前,我在前一个单位工作时,单位有数位同事被派往锦屏街道的西溪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因此,与村里的几位领导相熟,他们得知我喜欢拍照,曾数次邀请我去看一下村里的西山护国禅寺。有一次,还曾经带了一张充满诱惑的建设规模图。我看了心中颇不以为然,一个村子,何必要修一个如此奢华的寺院?再说,这么一个小地方,护的什么国?况且当年也没有经过政府登记,属于非法场所,因此一直没去。
  
  去年底,到现在这个新单位上班时,看到辖内宗教场所的名单中,西山护国禅寺豁然在列。问同事,知道刚批下不久。今年春天的一天,特意上西山看了看,发现这寺院与规划图中的差别太大了,真所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个接近山顶的所在处,要建一座规划图所描绘的寺庙,真是不可想象。因此,未及细看,在寺庙内转了一圈,随即下了山。
  
2012-10-20_003643-1.jpg
  ▲寺庙一角。
 
2012-10-20_003643-2.jpg
  ▲入口处的山路,寺庙没有大门没有围墙。
 
2012-10-20_003643-3.jpg
  ▲从寺前可以看到尚田镇。
 
  回来查资料,发现这寺庙倒很有来历。据奉化光绪县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初名护国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改为西山资国院。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西山禅寺。该寺乃天台第四尊者成道之地,被佛教界奉为重要圣地。据记载,寺上古有乐亭,内有洗钵池、罗汉迹、驻锡峰、应供泉等古迹。南宋鄞州名士楼钥曾写《游资国院》诗,云:“野溪清浅渡危桥,径策枯筇上紫霄。晓雾暗蒸山寺雨,松风深隐海门潮。浮杯水涨人何在,洗钵池清意已消。又上乐亭台上看,云山万叠更逍遥。”
  
  为了印证这寺庙的诸多古迹,前几天,又一次上了山。发现寺庙跟今年上半年去时没什么改观。整个院落布局杂乱,在建中的大雄宝殿,依旧没盖上屋顶。寺庙西北侧有一棵大树,应该是村民传说中的千年古枫。问及县志中记载的应供泉,寺庙住持说寺后确有一眼泉水,现在被加了盖子保护了起来,现在吃水全靠它。旁有一个小池子,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洗钵池,住持说现在用来洗菜淘米,但池水看上去不大干净。寺庙旁边,有一块裸露在地面的岩石,经住持指点,上面依稀有一个光脚板留下的脚印,跟常人一般大小,那应该就是县志中记载的罗汉迹了。而驻锡峰应该就是寺后的那座小山峰吧。县志记载的乐亭,自然无处寻觅了。
   
2012-10-20_003643-4.jpg
  ▲建了一半的大殿,搁置有年头了。
 
2012-10-20_003643-5.jpg
  ▲寺后一棵大树,千年古枫?
 
2012-10-20_003643-6.jpg
  ▲加了盖的一泓山泉——应供泉。
 
2012-10-20_003643-7.jpg
  ▲依稀可辩的脚印——罗汉迹。
 
2012-10-20_003643-8.jpg
  ▲乱石堆中几个石器是旧物——石碓,春运舂米的工具。
   
  护国禅寺中,现存最有价值的,大概是立在寺内的一块石碑。碑上题有《护国院记》一篇,文字细小,极难辩认。住持说有人曾经拓了去。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宁波晚报》曾经登过一篇文章,题为“《护国院记》碑”,专门介绍这碑记,作者朱永宁,估计是那个拓碑人。全文如下:
  
2012-10-20_003643-9.jpg
  ▲《护国院记》碑
  
  野溪清浅渡危桥,经策枯筇上紫霄;晓雾暗蒸山寺雨,松风深隐海门潮。浮杯水涨人何在,洗钵池清意已消;又上乐亭台上望,云山万叠更逍遥。这是南宋文学家、鄞人楼钥写的一首游西山寺的诗,诗中的“浮杯水涨、洗钵池清”,则是一个关于西山寺的神奇传说。
  
  西山寺在今奉化市锦屏街道西溪村的西山之巅,由西溪村沿古道南行一里许,见到道边有一座碉堡处右折,然后顺着曲折的车道,盘旋直上山顶,西山寺就到了。据旧志所载,西山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唐元和十三年(819年),初名西山护国院。北宋治平二年(1055年),改名西山资国院,明朝洪武初年(约1368年),又改名为西山禅寺。
  
  西山寺大殿之前,朝东立有一碑,是唐代左拾遗、弘文馆学士虞世美所撰的《护国院记》,是寺成后次年所立,它比宁波建城时间还早了两年。现碑为宋代重立,碑文详细叙述了西山寺建寺经过,它是奉化现存古碑中的珍品。
  
  西山这地方,虽然离县城只有五里之遥,但山势平地而起,又有大溪相隔,传说古时山上多猛兽,所以人迹罕至。后来来了一名渡溪的和尚,这个和尚在溪边从容洗钵,突然,身边的锡杖如电闪般飞落到了前面的山峰之上,形成一泉。这样,又过了几年,元和九年的一天,有一位叫宗印的和尚从天台山来到了这里。随后,宗印和尚就在西山上结茅建庵,修行弘法,到了元和十三年,有乡人陈元弼、邢处躬等,出资修建殿宇。同年,待寺院落成,宗印和尚旋即升座嘱众徒以后事,语毕圆寂而去。上面这个神奇的故事,就是碑记叙说的内容。所以,以前西山寺与其他寺院不同,寺内专门有一殿,供奉十八罗汉中的第四尊者。洗钵池、罗汉迹、驻锡峰,都成了山上的胜迹;而解人病痛的甘泉,则名为应供泉,至今尚在,泉水依然色白味甘,只不过泉后多了一株五百年树龄的枫香。
  
  立此碑者,共有四人,时任奉化知县的成公佐、主簿邵齐与县尉俞绛,还有官充左班殿直、监盐酒商税务的邢允中。邢允中,奉化人,《全唐诗续拾》录有他写的两首五律诗,一为《洗钵潭》,一为《驻锡峰》,两诗所写,正是西山寺的胜迹。
  
  到了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西山寺又增添了一处人造的胜景,即楼钥诗中的乐亭,县令郏修辅曾为此亭撰记。
  
  西山寺历经千余年,到了民国年间,终于衰落,正应了碑中宗印圆寂时说的“道有污隆,时有盛衰”之语,如今,它又在复建之中。
  
  现在的《护国院记》碑,原先只知是后人重立,碑中仅有“住持赐紫沙门安期重立石”的字样,故不能确切断代。新近实地考察此碑,此碑碑侧有寺产土地等记载的四行小字,虽然多字被损不能辨认,但发现最后几个字,尚能辨清,可以确知现碑立于南宋嘉定戊寅岁(1218年)。
  
  住持说,此寺经政府审批后登记,其中有此碑是个重要原因。

 

  【寺庵记之四十一】

标签: 寺庙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乡村教堂再4座 这个小孩超级可爱 精品 雨夜 乡村小庙7座(376—382) 一次拍成VS后期调整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