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我的老家在民国癸丑年(公元1913年)编辑的《竺氏宗谱》,对照着读奉化其他竺氏的有关资料,发现有几处新发现。
一、发现了筠溪完整的行诗。
在卷五中,看到《竺氏行诗叙略》。
老排行,自第二世起分别为(其中第25世和26世有两字):
嚴膺允九
百千亞德
慶成全宗
得良原仁
堂府守邦
應三紹(光維)
(建朝)藩自商
清聖
修谱当年又记:宦江与筠溪新立合同,行诗十二韵三十二世起:
欽稽顯祖
克持綱常
延祚在仲
肇封殷湯
族尚親睦
治追盛唐
西漢再振
威武孔揚
恪循侯服
道泰時康
經世禮樂
報國文章
統垂精一
理學推詳
根木素植
典則永彰
甘棠遺澤
翰墨留香
詩書門第
陶淑序庠
太和翔洽
洪恩汪洋
積累悠久
聿啟嘉祥
根据现在我掌握的宦江(后竺)竺氏的排行,与我老家筠溪竺氏的排行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宦江竺氏没有遵守这个条约,待考。
二、查阅了朋友提供给我的江口竺家村的保艾堂竺氏家谱(修于民国辛未年,即1931年),谱中所说,他们的自出祖名叫“镛”。谱中介绍:镛,字宗器,官左拾遗兼知制诰,致仕系出,生卒无考,享寿六十八岁,配赵氏德一宜人系出柯山,生卒无考,葬武林,子三,潜、忠、逊。
又引用康熙谱说,镛,官宋钦宗进著作郎兼知制诰,高宗时扈跸南渡致仕武林。
宋钦宗赵桓在位的时间是公元1126~1127年,他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的北京城是河南开封,他是被金人废黜并俘掳北去,皇室男女老幼尽被虏走。宋高宗赵构的在位时间是1127年-1162年,他是宋钦宗的弟弟,开封被攻陷时因不在京城而未免,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他称帝后南逃扬州,金人于次年兵锋指向扬州。三年,自扬州至镇江,再至杭州,又北上建康府(今南京)致书金人,表示愿意削去宋朝国号称臣。金人拒绝高宗投降,再次南进,“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只得自建康而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海,直至乘船逃入大海。金人也入海追击,因遇大风雨且金军不擅长水战,只得作罢。从这段经历中可以看出,镛在宋高宗时任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本地也有不少地名、风俗的传说与这位皇帝有关。他在避难奉化的时候,有可能在奉化的南渡一带“驻跸”。
巧的是,筠溪竺氏家谱中,也记载有一个叫“镛”的人。他是我的第八世祖先,谱记载,他字成九,本名师容,避御改讳镛,生而颖异,辨慧绝人,广览群书,过目成诵。童年应试于乡中第二十八名,年甫十七登王佐榜进士第三十名,尚周王郡主,为枢密院使。生二子,端一、湘,卒葬无考。
王佐是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当年他如果是17岁的话,那么在时间上看,与竺家村的自出祖镛至少要小三十多岁。两个镛,一个是皇室的近官,一个是郡主的女婿,都可归入皇亲国戚的行列,在一个小小的奉化,同姓同名,生活的时代交叉重叠了一段时间,很能让人感到意外。老家的家谱,曾多次毁损于战乱,是屡次由后人重新续接的,其中同一件事件,在序中多有矛盾之处。而江口竺家村的竺氏来源,在家谱序言中就说了,由于始祖不可考,因此他们认定了镛为他们的自出祖,镛的第二个儿子忠为他们的始祖,另两个儿子分别迁至嵊县清化和绍兴盱江因此,我大胆猜测:他们俩是否是同一人?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