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街道王叶村

《岳林街道王叶村》
  
  上次与朋友探访梁家墩村的同时,也探访了王叶村,因为这两个村的整村拆迁改造,被列入了同一个项目,所以,觉得也有必要为这个村留下一些影像,——留存史料的工作想必会有有关部门去做,我说的留下影像,仅是指为自己的记忆留下注脚而已。
  
  正如我在前几天《再访梁家墩》中说的,“蜻蜓点水般的采风,只能对一个地方作些浮光掠影般的了解,根本不可能领略到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对于一个地方,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刻骨铭心的恩爱情仇的经历的本地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般的局外人来说,只能对这个村作些挂一漏万的描述。”我查遍了手头所有的当地文史资料,对于这个村的介绍,都仅限于地貌和村规模的描述。从资料上得到,此村在梁家墩村西0.5公里处,村北同样也有亭下渠道经过。这个村与梁家墩是紧挨着 “排排坐”的一对亲密伙伴,将这两个村合并考虑改造是非常符合逻辑的。这个村的村民是不是对自己故土的彻底改变有什么依恋之情,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梁家墩人如此,王叶村人也该如此。
  
  实地看到王叶村的观感是,村规模很小,仅七八十户人家。我和朋友在里面转了一圈,到亭下渠道河埠头看了,都没发现一字半痕的历史遗迹。梁栋说他对周边几个村的史料有些研究,他告诉我,这王叶村形成时间也在明代,比梁家墩还要早几十年。最早聚居的是姓王的和姓叶的,村因此得名。从村里遗留下来的一套王氏家谱得知,王叶村的王姓居民是从奉化的箭岭下迁居过来的,始迁祖名叫王十万,现在村里的王姓居民还有二十多户。叶姓居民则在清中期就没有了。现在王叶村村民的姓氏比较杂,除了王姓,还有梁家墩村搬迁过去的梁姓,也有陈、舒、顾等从邻近村迁居的村民。
  
  王叶村八九十年代建的房子跟周边的农村没什么区别。若干年后,如果我不注明这些照片的拍摄地,我可能会不知道照片拍摄于哪个村,——周边村的民居及村巷的形态没有任何区别。所不同的是,王叶村的村口与城市的高层建筑仅咫只之遥了。
  
  在村口的小店,与店主攀谈,他们也同样说到了旧村改造的事情,他说村民大多喜欢传统的村居生活,店主指着对面的一座两层小楼说,象那户人家,以后可能也就分配一套120平方米的套房,活动的自由度比现在小多了。旧村改造真正合算的是旧的破房子的户,因为新分配房子是按现有住房的面积为基础的,现有房子新旧程度的区别并不大。
  
  不管村民愿意不愿意,离王叶村消失的时间越来越近。过不了多久,这里也会是幢幢高楼林立,村民的生活形态也将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或许过了若干年之后,如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民,就跟我们一样了,——住在同一个小区,一年半载碰不上几次。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边就是蔬菜大棚,说明一些村民是以种菜为生的。
 
《岳林街道王叶村》
  进村的主道。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巷。
 
《岳林街道王叶村》
  这里应该是村民活动中心了。
 
《岳林街道王叶村》
  前段时间的创卫生城市工作,真的深入人心了。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中的小店。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民家养的小狗,对我的相机很好奇。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中的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坐坐。
  
《岳林街道王叶村》
  这是亭下渠道上的王叶桥。
 
《岳林街道王叶村》
  朋友对河中红色的物体产生了兴趣。
  
《岳林街道王叶村》
  凑近了看,原来是一丛丛红色的软体小动物。朋友说这东西是做鱼食的,家养的金鱼热带鱼吃了它很会长个儿。后来又有朋友说这是村民专门放养的。这东西以前在家乡的阴沟里常见,水越脏它长得越好。可见这河水已经完全富营养化了。
   
《岳林街道王叶村》
  桥头连接着两岸的居民。
  
《岳林街道王叶村》
  在桥头一侧聊天的,全是安徽阜阳来此打工的老乡。
  
《岳林街道王叶村》
  我们转一圈回来,他们已经在桥边摆开了战场。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的东侧是一条土路,通往田野。
 
《岳林街道王叶村》
  村的西侧,咫尺之遥,高楼压过来了。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