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番薯的故事

2016年11月24日 119125点热度 1人点赞 0条评论

00
秋深了,山区的老百姓这段时间就忙一件事,对付番薯。
 
先要去地里把番薯收回来。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暑天,曾经郁郁葱葱四处蔓延的番薯藤,渐渐呈现衰态,有的会开出一两朵紫色的小花——这个时候,就得把地里的番薯挖出来运回家。不然的话,秋霜一打,会在地中烂掉。挖掘番薯是一个重体力劳动,主要是搬运比较困难,这玩意儿大多种在山上,过去只能靠肩扛手提。幸好现在机耕路修多了,在地里装好袋,用辆电三辆就可以直接拉回家。
 
01
 
02
 
今年气候好,番薯长得特别好。前几天,有报纸说,大堰一农民一株番薯种出300多斤。有经验的农民知道,单株番薯重,番薯种得大,不一定合算。要想种出大番薯,必得有充足的肥料、相应的土地提供给它。我小时一同学,初中毕业学做农民,第一件事就摸索种大番薯,来串门时,报告说一株番薯结了几十斤,这在当年已经很罕见。他的经验就是,地要翻得深,保证将来番薯要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底肥要施足,一棵苗下面埋上几十斤烂熟了的农家肥;一畦只种一排,株间距要大……其实对一块地来说,单株重与不重,综合算起来,产量差不了太多。
  
番薯是一种不错的吃食。首先,它可以生吃。小时候看到过一种红皮番薯,皮红肉白,水分足,生吃着又脆又甜,味道特别好。可惜由于产量不高,生产队种得少,一户人家分不到几个。上大学时,教作物栽培的是一个年轻讲师,讲甘薯栽培一课,其中说到有一种番薯是可以当水果吃的,我疑心就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那种。现在水果店卖的水果琳琅满目,谁还稀罕吃生番薯?所以,我后来也一直没再见过那种红皮番薯。
  
番薯刚挖下山的时候,淀粉足,蒸、烤、煨着吃,口感“粉”(北方人叫“面”),味微甜,品质特别好的,味道跟糖炒粟子似的,一般人都爱吃。我小时候,老家番薯虽然种得多,但要吃到特别“粉”的却很难。后来知道,番薯的品质很容易退化,特别是同一块地,连续种上几年,番薯的品质就一年比一年差。另外,番薯适宜在沙质地里生长,粘性大的湿地,种出来的品质也差。去年跟父母去嵊州走一个几十年没见的老亲,临别时,他们送了一袋番薯,回来蒸着吃,哎呀,那个味道,又“粉”又甜,别提多好吃了。母亲说,嵊州新昌那边种出来的番薯,一向好吃。我估计土壤适宜是关键。
 
番薯采收后,淀粉立即开始转糖。一两个星期后,再烤着吃,甜是甜了,但不“粉”了,口感大不如前。这时候,可将烤熟的番薯用炭火长时间烘,将水份去掉,加工成“番薯瘪”,嚼起来非常筋道。但这种做法不太容易,一个是炭火难伺候,二是烘的时间可能一天一夜都不够,不可能大量生产,只有大户人家,做饭做菜后,灶膛里余下的炭火量大,可以勉强烘上几个。我们村里做这个条件最好的,是一家做咸光饼的,他们每天晚上在做完咸光饼后,都会随便将几个烤熟了的番薯扔到炉里烘……
 
09
 
采用蒸、烤、煨等工艺加工番薯,番薯的个儿都不能长得太大,太大了不容易熟,样子也不好看。所以说,聪明的农民知道这番薯形态大小、卖相好孬与不同加工目的之间的关系,会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这也是我上面说的,农民并不以单个番薯大小来衡量番薯种得好不好的原因。
 
番薯转糖变甜后,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去皮,切开,加水煮熟了,捣成糊状。水加得多,做得稀的叫番薯汤,直接当粥喝;水加得少,做得稠的,可以撒上芝麻,切成薄片,晾干后,即是“番薯糕干”,可炒可炸,是过去农村春节时的小零食和平时待客的小点心。
 
我小时候,稻米不够吃,每个季节都用时令瓜菜代粮。番薯是秋末冬初这个季节的应时主粮,每天必吃一顿。刚挖来时,都吃烤的,过段时间,做番薯汤,这两种做法,我做得最多,可说是行家里手。但这两种做法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番薯很容易烂。过去有挖地窖储存的方法,主要用来储藏种薯,但腐烂的比例依然很高。所以,鲜番薯多了一下子吃不完,得抓紧时间加工处理掉。
 
处理鲜番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做番薯丝,当年稻米撑不了一年吃的,用这个番薯丝补充粮食最好了,不仅成品数量大,而且加工简单。做番薯丝工艺是:将番薯洗净后,刨丝,摊开晒干,即可储藏。到了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将番薯丝掺在米里做饭吃,很解饥。但我觉得小时候最恶劣的食物,就是这个番薯丝,晒过的番薯丝怎么煮都不烂,似生非生,不面不甜。跟米饭混在一起,混浊的味道又毁了米饭宝贵的清香。啥叫味同嚼蜡?吃这番薯丝,就是味同嚼蜡。后来知道,这番薯丝经过刨丝曝晒后,整个成份已经变了性,淀粉不转糖了,也不粘了。
 
新鲜番薯的第二个处理方法是做“山粉”,也就是榨取番薯中含量极为丰富的淀粉。这个加工方法得在番薯采下来即进行,防止搁久了转化成糖,影响“山粉”产量。不知道这个古老的工艺中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村里差不多家家都会,而且手艺炉火纯青:将番薯洗干净,送到村里的辗米机房,用机器粉碎好,挑回来,用布袋装了,使劲挤压,将淀粉水挤压在木桶里,因为这道工序,村里人也把这事叫做榨“山粉”。从工艺上看,跟做豆腐类似,但比做豆腐费劲,主要是工作量实在大。番薯多的人家,要连着做上好几天,有些人家,每逢这个季节,亲朋好友也都来帮忙搾“山粉”。
 
03-1
  
03
 
04
 
淀粉水在木桶里经过一夜沉淀,淀粉沉积在底层。将上面的水倒了,用铲子小心将淀粉铲出,用竹编的“白篮”盛了,在烈日下曝晒几日,直至彻底干透成粉状,这就是成品“山粉”。晒“山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早上得小心翼翼地晒出去,晚上又得小心翼翼地收纳进来。干了的淀粉非常娇嫩,所以,这收晒的过程得很小心,如果一不小心洒地上,则前面的种、管、收、榨……所有的一切都会前功尽弃。这个季节,山民们就很盼望能连续晴上几天。我记忆中,做山粉的季节,早晚天气已经很冷,半干不干的淀粉握在手上,跟铁块一样冷,每天早晚两个收晒工序,经常被冻得手脚发麻。
 
05
 
06-1
 
“山粉”晒干后,就成了山民家中的珍品,用途可大了。很多人家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用“山粉”做粉丝,这个需要专业技师操作。会做粉丝的人,在乡间很吃香,挨个村庄四处游走,一户一家的做过去,吃香的喝辣的。粉丝做好后,储藏起来是长菜,客人来了,随时可以拿出来,可菜可饭。奉化有名吃“牛肉干面”,粉丝是主角,牛肉只能算是配角。
 
07
 
08
 
然而,“山粉”最常见的,是在做汤菜时用来做佐料。奉化人宴请宾客必有两道浆菜,一咸一甜,没有“山粉”做不出来。有些厨师,习惯在灶头放一碗用水兑开的“山粉”糊,平时烧点汤汤水水的,随手一勺,用“山粉”来勾芡。曾听有个北方来的抱怨,说厨师做菜老用“山粉”勾芡,导致自己淀粉摄入过量,把人都弄胖了。我听了一愣,这“山粉”有这么大功效?

鲜番薯榨了“山粉”之后,剩下的叫番薯渣。这番薯渣也有用处,山民们将它摊开晒干收藏好,来年天热的时候,请了师傅,用这番薯渣做烧酒,这就是有名的“番薯烧”,是一款度数挺高的白酒。过去“双夏”大忙季节,喜欢喝酒的,就靠这个消暑解乏了。做过烧酒后,最后的下脚料,还可以用来喂猪。猪吃了发过酵的酒糟,通体粉红毛色光亮,大人们见了都说,又大了一圈。现在农民自己一般不烧酒了,也不养猪了,这下脚料的处理可成了问题,我看到有的地方,直接就倒在溪沟里,说等明年发大水时冲掉……
 
06
 
日前,在斑竹山上,看到好多人挖番薯,溪里好多人在洗番薯,村里许多人在搾“山粉”。向他们打听今年的番薯收成,都说今年的番薯太大了,都裂了。这太大的,裂开的,烤着吃不仅品相不好,也不容易熟,做淀粉刚刚好。所以,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山粉”。乡民说,我们的“山粉”特别好,再过半月,你们来买粉丝吧。哈,看来现在整个工序都串起来,一气呵成了。
 

标签: 乡村 家乡
最后更新:2016年11月22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陪父母去旅游 微周记1942 2015微周45 莼湖楼隘村 入选了新浪锐博客好摄群英会 黄埔老兵徐大成辞世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