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林木茂秀——《旧影新照》(九 )

2008年10月29日 145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2008-10-29_210256-0.jpg
  这张拍摄于1978年的照片,是在这一组曾经展出的28张照片中,最缺乏技术含量的一张。一是这张照片没拍实,虚得厉害。二是就这么几棵松树,根本无法体现出照片标注中所谓的山区“以林为主”的“境界”。
 
  事实上,30年前的奉化,给我的感觉确实是到处光秃秃的。祖辈父辈们跟我说起家乡的山山岙岙,都说解放前那里全是参天林木,村边好多地方的树木都长得遮天蔽日,他们爱用“阴森森”这个字眼来形容以前村前村后的许多道路。但是,我打小就没有看到过所谓的森林。村子周围的山都裸露着岩石,稍微平坦一点的山地,全种着庄稼。小时候,为了砍柴,经常要爬一两个小时的山,到很高很远的地方才能够砍到所谓的“硬柴”。在村子附近只能割些茅草之类的东西,一大捆柴草,没几把就烧完了。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大批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有:1956年的“八一”台风,摧毁了成批的高大古木;大跃进时期,村村建“小高炉”大炼钢铁,把山上最高大的树木成批砍下来作燃料,钢铁没炼出来,倒把大部分的山林毁了;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大爆炸,农民为了吃饭,又四处垦荒种庄稼,这又是一劫;当年造房子全用木料,可作栋梁、椽子的树木,难逃被砍伐取材的命运;人口一下子多了数倍,做饭做菜养猪,都需要薪草,这山林就基本上跟刺儿头似的,春夏天长了,秋冬季马上被割掉。因此,尽管当年管理山林的措施很严格,破坏山林往往会被视作阶级敌人。但是,造林管林的进度总是赶不上毁林的速度。1978年前后,除了在高山上还会有一些歪歪扭扭的松林外,其他地方大多是高不过半身的灌木丛了。也许,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又要表现“以林为主”的方针,又找不到合适的场景,只好对着那一丛松林,极不情愿地仰天按了一下快门,这照片,不虚也难。
 
  1980年以后,林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个政策并未给山林带来任何益处。因为政策规定,林地的经营权归了农民,但是树木的砍伐仍然由国家指标控制,农民无法从山林中获得什么经济利益,许多人家对山林的经营根本没有兴趣。我没上大学的时候,也分到了承包山,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家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家承包山的界址在什么地方,我也从没到过我自己的承包山。农民承包的山林基本处于失管状态,偷伐滥伐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继续加剧了森林的毁坏进度。到1990年前后的时候,奉化的山林破坏到达了极点。1988年的“七三○”洪水,除了确实遇到了百年未遇的暴雨的因素外,植被被严重破坏之后,森林天然的蓄水功能丧失殆尽,雨一大,洪水就挟带着泥沙,直接冲下了河谷,造成了极度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以后的几年中,几乎年年碰到差不多的情形。
 
  我1987年参加工作后的头几年中,我们每年春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植树造林。当时,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消灭荒山、绿化达标等等,一直是各种会议上讲得最多的话题。然而,说了那么多,做了也不少,却总是扭转不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

 

  1990年代中期开始,乡村人口开始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同时,罐装液化气在城镇逐步普及,并且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普及到了乡村。目前除了非常偏僻的山村还在用柴草作燃料外,已经很少有人上山砍柴了。加上现在的建筑材料也不再用本地的那些木头,高山上的那些树木仿佛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失去了使用价值的树木,在江南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下,自个儿在默默疯长。2000春节前两天,我们这有一处山林失火,我上山参加扑火,竟然发现,在山下看着并不起眼的山上,树木长得根本人无法下脚了。仅仅数年时间,好多地方就自然退耕还林了。
 
  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一代,在目睹山林变迁的这个过程时,经常说起,液化气的使用,是森林植被恢复的第一大功臣;人们不去理山林,是植被恢复的第二大功臣。这个结论,当前拥有主流话语权的人们是不同意的,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
 
  然而,即使在当下,森林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目前山上基本上没有了原始森林,人工繁育的次生林,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森林火灾的威胁时刻存在;松、杉等针叶林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威胁,有可能在数十年后完全消失;液化气不可能是解决燃料问题的永久措施,今后还有没有其他替代的能源?城市绿化移植了乡间大量的大树古树,城市所谓的生态永远是以牺牲山区乡村的生态为代价“人造”的;山区农民发展经济作物的空间需要扩展……森林劫难的威胁远未消失……
 
 
  以下这组照片拍摄于2005-2008年:

2008-10-29_210256-1.jpg
  这是东岙林区,有可能老照片取景于这其中的某一处。

2008-10-29_210256-2.jpg
  大堰天湖风景区满目葱翠。
 
2008-10-29_210256-3.jpg
  溪口风景区徐凫岩景区周围植被茂密。
 
2008-10-29_210256-4.jpg
  相量岗林区大树林立。
  
2008-10-29_210256-5.jpg
  林区金秋。
 
2008-10-29_210256-6.jpg
  林区雪景。

 

标签: 奉化30年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3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微周记1906 2015微周38 2014微10 城管:一个尴尬的行业 湿热入夏——201622 大年初二宅家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