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探视董村古建祠堂——解疑家乡之三

2006年1月9日 9680点热度 3人点赞 21条评论

  这个祠堂位于溪口镇董村上堡,前临筠溪,面对棋盘山,后为调羹山。听说宁波晚报曾经登过,说这里有浙东第一戏台,非常有名,所以很想进去看看,可惜数次经过,都是大门紧闭,不得而入。今天到了门口一看,还是如此。
  从门口看,上面高悬竺氏宗祠四字。风格与我老家村里的没什么两样。
2006-01-09_233409-0.jpg

  从年久失修的大门上找到一条缝,往里一看,一道太阳落下的强光正洒在庭园和一根贴着白纸的柱上,那戏台的柱子和台边的围栏清晰可辨。
2006-01-09_233409-1.jpg

  往右一看,右边厢房门口一行粉笔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有事可以找谁谁谁拿钥匙。这时门口经过一大嫂,问她能不能进去看看,她说她去找门上写的这名字的人,请他来开门。
2006-01-09_233409-2.jpg

  趁等钥匙的时间,再打量一下这个祠堂的山门。
  祠堂坐东北朝西南,山门宽五间,硬山顶,前有石质石阶。
2006-01-09_233409-3.jpg

  名字写在门上的人找来了,很年轻,叫得出我的名字。钥匙也拿来了,却打不开,又去找了一个老者,老者一看,说这锁不是原来那个锁,让人换了。我打趣说,是不是又文化大革命了,村里的权让人夺了,改换门庭了。那个年轻的找来一把钳子,一把把锁拧断了,门终于打开了。

  进得门来,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浙东第一戏台。
  戏台面积12.6平方米,为四柱歇山顶,四方形。
2006-01-09_233409-4.jpg

  戏台正面。
2006-01-09_233409-5.jpg

  据本地老人介绍,这个祠堂最为精华的是这个戏台的藻井。藻井为左右手,变螺距、螺旋叠拱、球面薄壳(俗称鸡笼顶),结构巧妙,工艺非常精湛。这也许是被称为浙东第一戏台的主要原因吧。
  藻井顶端有一铜镜,是为了让唱戏的声音更为宏亮而设,古戏台都这个物件,可惜近来看过的许多戏台,这个物件大多已经遗失了。这个藻井的中央虽然看上去黑乎乎的,但村里人讲,那铜镜还在的,不过是因为生了铜锈,看不出来了。我在下面吼了一声,听上去好象有点煞有其事的感觉。
2006-01-09_233409-6.jpg

  今天见了文保所的几位专家,谈及此祠堂,他们也说,经过宁波专家考证,这个祠堂的精华就在于这个戏台的藻井,工艺之精美,的确在宁波地区不多见。
  看一张这个戏台的半近景。其实戏台也是年久失修,破损还是比较严重的,台边的围栏只剩下一边了,台上的地板踩上去也是吱吱作响。
2006-01-09_233409-7.jpg

  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一下大殿。古建祠堂的大殿也是硬山顶,通面宽5间,进深也是五开间,梁架桁条雕刻较为简朴,仅见卷草纹浅刻。与戏台相比,这个大殿可以说是比较简陋了。
  但是与其他好多乡间祠堂明显不同的是,这个祠堂里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匾。
2006-01-09_233409-8.jpg

  “听彝堂”这三个挂在正中的大字,标明了这个祠堂的堂号,什么意思我也讲不出,乡人一般管这个祠堂叫上堡祠堂,稍通些文化的叫古建祠堂,看到了这三个字,我才明白,原来奉化市里二十三个文物保护点中,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听彝堂”。
  看到这个落款,我们之中有一个开玩笑说,去了下面一个康字,那这块匾不得了啦。其实上面那个“孙”字,是题匾人对自己的谦称,文康两字应该连在一起,便是题匾人的名字。看来原来的这块匾已经找不到了,只好由现代的文人来题写。这个文人在村里也算是个大名人,他30年代毕业于武岭学校,解放后在供销社工作过,后来在乡间做过漆匠。我在另外一个关于董村美利闾门的贴子里有过介绍。
2006-01-09_233409-9.jpg

  村里的名人不少,大大小小的匾中肯定包藏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可惜村里人无从谈起,从仅存的匾文中也无从考证。唯一个“理学名宗”匾,都说是皇帝为了为了表彰竺氏的祖先竺大年,赐给竺姓人家的。
  竺大年,北宋学者,是沈焕的入室弟子。他专心研究《礼记》,著有《礼记订议》。曾经为太子太傅,也就是皇太子的老师。据说他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竺氏宗谱记载,自古以来竺姓弟子精于读书。竺大年为七世祖,为太子太傅,理学代表人物。九世祖竺津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中进士;二十七世祖竺增奇、竺陈简中举人、解元。奉化市志记载,奉化最后一位中进士者,也是董村人,名叫竺麟祥,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的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

  难得有人开门并陪着看,心想还是角角落落看个痛快。踏着吱吱作响的楼梯,小心翼翼来到后台上,环顾四周,竟然看到许多墙上的题字。
  看这块破泥墙上写着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看那字竟然也有三分笔力。更逗的是旁边横梁上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字,上云“三门县某某越剧二团某某某到此演出”。
2006-01-09_233409-10.jpg

  转到旁边厢房楼上,赫然看到几个棺材横陈,令人头皮有点麻酥酥的。奉化实行殉葬改革已经有十年了,看来这些棺材已经年头不少。看着红漆锃亮的棺材,心想今天运气不错啊。
2006-01-09_233409-11.jpg

  听到又有人来拍祠堂,住在旁边的好多村人也来看热闹,听他们说,宁波晚报来采访过,后来在报纸上登过,浙东第一戏台的名字就是晚报讲出来的。他们说,祠堂老了,上面能不能拨点钱来帮助修修?我们说,这样的祠堂现在还有不少,主要应该由村里自己凑钱维修保护。建议他们把村老年协会搬过来,由老年人来管理维修,让这宝贵的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下去。
2006-01-09_233409-12.jpg

  冬日午后,太阳很吝啬地一点点地收起它投射在大殿里的温暖,我们也该告别了。愿这正渐渐没落的乡村文化能够找到它生存的空间,让我们在过去祖先的遗训中找到一点人类繁衍发展的经验。
2006-01-09_233409-13.jpg

标签: 家乡 竺氏
最后更新:2006年1月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要保留我们董村的古代旧房

    我是董村人

    2017年2月17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要保留我们董村的古代旧房

      2017年2月20日
      回复
  • 孩虹

    其中的竺陈简是我的五世祖,竺麟祥是我的四世祖,都是我们家族的。

    2016年3月8日
    回复
  • 苦丁茶

    查了一村二村的家谱没查到。村委几个本家说能确定我们是董村人,就是不知是哪个村。家谱有七大本,没能仔细看。

    2015年5月16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苦丁茶 家谱不是按村分的,是按房号分的,一下子确实难弄清楚。

      2015年5月16日
      回复
  • 苦丁茶

    星期天去了一趟董村

    2015年5月14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苦丁茶 真的?有什么发现么?

      2015年5月14日
      回复
  • zhy0813

    我是董一的.[smile]
    [reply=大道,2009-08-20 10:01 PM]我也是的,你是哪家的?[/reply]

    2009年8月20日
    回复
  • 大道

    宁波旅游网上的一篇文章
      奉化董村,属溪口镇,依山傍水,看似很普通的一个村落。可就在这一个村落里,居然保存了四座古戏台,那就是它的不同寻常之处了。

      我们在村落中的小巷里穿梭,走几步一拐,似乎就可以发现一座“竺氏祠堂”,若不是它们的新旧程度不同,门面装帧不同,真要怀疑自己走错了方向,总绕回原地了。

      不能不羡慕曾经以及依然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文化演艺之兴盛,可想而知。或许在特殊时节,很可能你方唱罢我登场,村子里没有一刻的冷落。

      名词解释

      卵石地坪:用溪滩卵石墁铺于地面,会长出小草。奉化西乡的许多戏台地坪多用卵石。

      山墙:汉式古建筑,人字庇屋顶的侧面墙壁形成三角形的墙,称山墙或山尖墙。

      昔日神仙宅

      悲欢离合演情缘

      忠奸善恶结因果

      这一首刻在奉化市溪口镇董村四村戏台上的对联,发人深省。在旧时代,做戏不仅是娱神乐人、祭祖的民俗,更是教化道德的场所,多少目不识丁的乡人们,从戏场之中获得了处世行事的道理。

      董村3000余村民,700多户,聚居在奉化剡溪之源,九成姓竺,故流经村中的清流名曰“筠溪”。筠乃竹的别称。据《筠溪竺氏宗谱》记载,竺氏先祖本姓姜,初为3000年之前殷商时代孤竹国之君,以国为姓,始姓“竹”,后写作“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祖籍嵊县的竺表恩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中一支从嵊县迁奉化泉口,即今萧王庙镇大埠村。至第六代,竺汝泉一脉迁入笔架峰下古称桃花坑溪畔隐居,称为筠溪竺氏。

      自南宋至明清,竺氏遵四明杖锡僧修已赠诗:

      昔日神仙宅,

      今为长者居。

      定须攀月桂,

      宜教子孙书。

      于是在此深山溪谷亦农亦读,渔樵悠然。数百年中有竺大年、竺天龙、竺祥麟等高中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翰林检讨等大小官职数十名。大村由此又分为四小村,各村都建有祠堂,祠内都有戏台。而地处中部的董二村,有两个祠堂,两个戏台。每到佳节,请来戏班做自己喜欢看的戏文,附近村庄也来共享做戏的热闹,百米长的董村老街形成闹市,溪头街尾散发着热烈的年节气氛。

      据成书于1828年(道光八年)的《四明谈助》记载,“奉化桃花坑山筠溪,夹溪百姓多姓竺,凡宁郡诸竺之先皆出此。”

      如今因筠溪下游的剡溪建了亭下水库,1986年的盘山公路通入村中,村民多以经营花木为主,五个祠堂毁去一个,还剩四处,即四村的“听彝堂”、二村上街的“永德堂”,二村中街的“明德堂”和一村的“传德堂”。四座戏台地理环境朝向不同,戏台内外构造装饰不同,平时不做戏,都由老年协会进行管理,四座戏台依然默默显示不同凡响的独特风采。

      北靠笔架峰

      筠溪发源于奉化与余姚接界撞天岗山,自西向东流入亭下湖。董四村居于筠溪的上游,北靠笔架峰,南临筠溪水,祠堂五开间,建在村中最高的平岗上。登上祠堂门口可见脚下筠溪东流,山村居舍鳞次栉比,浓春时节桃李盛开,可望隔溪的二村、一村都掩映在浓丽的花丛中。

      董四村祠堂对联写道:

      剡源筠溪水源长流清

      峪岫桃岩山色永灵钟

      祠堂始建于明,历代重修,去年又作了一次修饰,贴金漆彩绚丽。整体由前后二进、左右厢楼、祖堂及天井和戏台组成,占地600余平方米。戏台顶部的S形螺旋娥罗顶藻井,在浙东仅此一处。戏台筑在高出地面10厘米的石板地坪上,由卵石墁铺空余的地面,细草嫩叶,别有一番景致。

      戏台宽深各5.5米,高1.7米。据竺文康老人说,戏台是他11岁那年,由当地岩坑村王文伟主手制作,本村竺圣兴漆匠彩画,重修之后原有彩画都重画了,厢楼的彩漆也重刷。在戏台的后场,留有2004年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演《白蛇传》、《五女拜寿》、《红楼梦》的粉笔字。

      正对戏台的祖堂五开间,挂了十几块古今匾额。正中挂堂名“听彝堂”。“彝”,是训诲人伦道德的意思。其他如“松筠节操”、“节励冰霜”、“护室颐年”、“理学名宗”等都是清代和民国的旧匾,其中挂着北宋至清代竺氏出过七名进士的名单,可知这座祠堂重建于道光年代,在光绪和民国都曾重修。

      躲在深巷里

      与“听彝堂”隔溪相望的是近几年重修的“永德堂”,位于董二村上街的溪边。

      祠堂五开间,三道门朝东,门廊卷棚顶,雕刻月梁,保持古朴的风貌。进门之后依然是四合院式厢房、祖堂和戏亭。戏台屋顶歇山平角,然而三角形的山墙面西,戏台顶藻井已毁,露出檐椽。今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刚做过戏,数百村民在这里热闹了三天三夜。

      由于董二村地处筠溪中段,有300余户,成千人口,故在董二村中街的深巷中,还有一座称为“明德堂”的祠堂和戏台。因祠堂是在清代晚期光绪二年(1876年)建,北墙靠街、南西东三面都是民居,只能在西北角开一道供出入的八字式的墙门,进门之后才知是一座祠堂。

      戏台顶圆藻井,同心圆逐层收缩结顶,多年未修缮,也没有演戏,烟熏灰积。戏台檐廊与祖堂相连,更显得光线不足,靠电灯照明。庆祝老年节的标语还在戏台上。戏台下,老人围在一起看报、弈棋、品茶、看电视,悠然自在。

      开阔清净处

      到达董一村的祠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村民们开始做饭,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不时飘出菜香味勾引我们的食欲。

      祠堂称“传德堂”,在筠溪出口处,靠近亭下湖。由于离居住中心区较远,背山面水,故前后都有空间,占地600平方米。

      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大门五开间朝北,檐廊卷棚顶,进门后正对戏台的祖堂陈列着百余块历祖历宗牌位,大厅左右板壁书有“忠孝友信”四字,每字高达2.5米,梁上悬“理学名宗”、“佑啓后人”、“望重乡评”等匾。堂内还刻有10余条对联,其中有“万年支派水流东,百代孝慈山仰泰”、“尊祖敬宗孝孙有庆,教诗说理明德维馨”等。

      祖堂面对的又是一座精巧的古戏台,台前卵石地坪。戏台宽深各5米,台口高1.7米,台顶歇山翘角、檐下小斗拱承托,天花藻井八角攒尖,又是一番原汁原味模样,现在也作为老年协会所在。据说数年之前也曾做过戏,现在纵然不做戏了,仍然人气很旺,电视机前总是围着老人和孩子,老祠堂依然散放着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交织的芳香。

    2009年6月1日
    回复
  • 竺竺竺

    这个祠堂现在已经重新装修过了.
    [reply=大道,2009-05-26 09:22 PM]是的,我怩已经去看过了。[/reply]

    2009年5月26日
    回复
  • hao

    挺!!!!!

    2008年6月21日
    回复
  • 大道

    过客这个没办法啦,辈份小说明你家人丁旺,呵呵

    2008年2月20日
    回复
  • 过客

    我又来了~我郁闷 我爸爸说我的排行也挺高的啊 比我小的都还有很多呢.钦字辈的很多人都已经是老头了.我也只有20岁啊.是吧~~过年你有没有回董村啊 我是董5村的 你呢?

    2008年2月20日
    回复
  • 道长

    看来过客的排行是有些低,比我也小了一辈呢。竺氏的排行,各地排法不同,董村的我也没知道几个。呵呵,有时间查查。

    2008年1月29日
    回复
  • 过客

    谢谢你啊.你的博客做的不错哦.有空我会过来看看的!希望你的博客也越做越好哦...

    2008年1月28日
    回复
  • 过客

    他和我一样才20岁我派辈分算起来的话 还得喊他一声"太公"? 郁闷啊.所以我上来查查那个你有没有辈分排行表的?

    2008年1月28日
    回复
  • 过客

    我爷可能是"圣"字辈的。爷爷的爸是"清"字辈.在上去好象是"商"字辈.在上去好象是"慈"字辈.总共有12个字辈吧..其他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朋友是他说他是"清"字辈的算起来比我的爷爷还大一辈??他的爷爷在董村的那边是最大的老祖宗了,比他大的没了!

    2008年1月28日
    回复
  • 过客

    今天跟我一个同姓的朋友谈起来辈分来了.他说他最起码可以做我爷爷?我不相信回家就查了查自己的姓才发现了你的竺氏探源.你也是董村啊?我也是哦 不过.我很不确定自己的的辈分.好象听我爸说,我是"建"字辈的 我爸是"钦"字辈的。

    2008年1月28日
    回复
  • 过客

    怎么不把竺氏字辈 辈分表弄上去啊?

    2008年1月28日
    回复
  • 大道

    抱歉,等我看到已经快中午了,离老家还有太远的路,碰不到了,祝返乡游快乐!

    2007年5月4日
    回复
  • 山海之间

    我祖上是董村上东岩,但父亲30年代就离开家乡去上海。今天陪父亲第一次回故乡,在网上看到你的“竺氏探源”,图文都很美。使我对故乡有了全新的感受,非常感谢。
    今天上午我去董村,希望能在古祠堂见到你。

    2007年5月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hao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竞聘笔试——小镇日子(23) 忘我境界 以前玩过的水影 我的2014 2015微周02 2014微44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