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新闻工作者的堕落

2007年1月21日 2269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媒体报道,2007年1月10日上午9时许,《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聘用人员兰成长、常汉文在浑源县大仁庄乡西王铺村北已被封填的一个非法“采煤点”被侯振润纠集人员打伤,兰成长经抢救无效于11日上午9时20分在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死亡。

  这一报道见诸媒体后,该报首先表态说,兰成长、常汉文确系该站聘用的工作人员,两人处于试用期,主要任务是收集新闻线索,但没有从事新闻采访资格。事发当天站里没有安排兰成长、常汉文二人到浑源县采访,他们也未向站里请示报告,他们去哪里去干什么,站里不知道,纯属个人行为。

  死者亲属则说,他们有证据证明兰成长当日去煤矿采访是职务行为。“当时他手里有中国贸易报社山西记者站出具的介绍信,我们现在手里都有材料。”介绍信上写明,“兹介绍我社记者兰成长等壹人前往你处采访,请予接洽希协助为荷”,介绍信末尾盖有“中国贸易报社山西记者站”的公章。而兰成长随身携带的“新闻工作证”上,盖有该记者站的钢印。

  说到这里,情况清楚了。这两个人不是正规的记者,但却是“新闻工作者”。

  新闻工作者,曾经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通常意义上,新闻工作者是指从事新闻事业的记者、编辑人员。如今,却在中国大地上活跃着一批非记者非编辑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像黄蜂一样,四处乱窜。氢我所知,许多中央级的报纸,在各地都设有记者站。听起来,记者站这名堂很唬人,其实就是他们派一二个人下来,租个办公室场所,然后就可以开张了。记者站的主要任务不是新闻采访,而是搞发行,拉广告。一个地区幅员辽阔,一二个人跑不过来,他们就再在各地设分支机构,或者再聘用一些人员,分头做这项工作。说实在的,现在报纸众多,有些报纸虽说是中央级的,但他们既无法借助强权可以向下摊派,从报纸的可读性上看,也无法吸收人们主动征订,所以,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非常手段来扩大征订,取得广告业务。这工作,谁做过了,就知道有多少难,所以一般有本事的人,不会去吃这碗饭,能够吃这碗饭的,不是在地方上有关系的,就是虽然一无所长,但只要死皮赖脸,心比炭黑,脸比墙厚就可以了。因此,如上面这个新闻中,有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也可以成为“英文采编部主任”。

  这么多的报纸,这么多的新闻工作人员,要能够扩大发行量,拉到广告业务,确实不容易。没有业绩,他们也就没有收入,因此,他们免不了做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如上面这两个“新闻工作者”,就说“今天我们去浑源只要找到矿主,亮出我们的证件,对方至少得给我们1000元钱。”他们是把“新闻”当作了敲诈别人的工具。现在地方上,与国家的政策法规对着干的不少,打擦边球的更多,如果媒体一曝光,地方上的日子就不好过,所以,地方上特别怕记者,有“防盗防水防记者”的说法。这些新闻工作者就是抓住地方这个心理,使些阴暗手段。地方上呢,如果化钱能够捂住漏子,那是上上大吉的事情,所以,双方就成了周瑜打黄盖的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皆大欢喜,太平无事。

  若干年前,本地有个公务人员犯案了,这边正查着呢。忽一日,说是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要来找分管领导。领导非常紧张,以为有什么事情。我听同事在说这事,不禁忍俊不禁,笑说,你让他来好了,不必理他。因为我知道此“记者”是谁。此人多年前与我相熟,在本地曾经办过广告公司,特别会粘人,与政界人士关系不错,一时也获得了不少业务。可惜,人品不行,别人为他做了事情,工钱却经常拖欠不给。久而久之,公司办不下去了,债主又太多,只得人间“蒸发”了几年。忽一年,此人风风光光地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手头亮出的是香港某报驻本地的记者站的名片,让人刮目相看。又过了些时日,再来,更不得了,成了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站的什么部主任,俨然是中央级大报的记者派头。可惜,此人的骨子已经让我摸透,任他走马灯似地换头衔,我始终不冷不热,最后我这里的门也渐渐不进了。因为他知道,就是他成了该报的总编,我也不会再理他。果然,他来此的目的,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替那个犯了案的公务人员说好话。原来那个公务人员是他的亲戚。不知道他的来访是否有效,因为后来那个犯案的没有坐牢是事实,也许是案情不是太重从轻发落了,也许是受了什么影响轻判了。

  前些日子,刚到新单位上班,就有一不知名的女士来电,说是有一个光盘,送给某领导了,要求他看一看。我问是什么光盘,她说,领导知道的,是1818黄金眼的。我说你是谁?是1818黄金眼的记者?她说我是谁不是紧,要紧的是领导有没有看。还一个劲地问我姓什么叫什么。我说你不告诉我你是谁,我有义务告诉你我叫什么吗?后来问领导,光盘是怎么回事?领导说是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办公室没有DVD,要看得回家看了。我问这光盘是什么内容?领导说是有关邻里纠纷的事情。我下我明白了,原来那女士也是“新闻工作者”,他们就是负责征集新闻线索,然后把这内容送到电视台,请电视台来播放。播放前先拿来给当地领导看,如果领导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要去送,他们就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这样的光盘,我看到过好几张,最后,在电视台上播出的不多,不知道是领导妥协了,还是他们的新闻线索没“新闻”。

  如今,好多地方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为新闻发言人设立了新闻办公室。按说,这是地方政府重视与老百姓沟通的好形式,可惜,不知道好多地方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搞好与新闻单位的关系,防止本地事情外传。这样一来,类似的“新闻工作者”们就更如鱼得水了,他们可以径直找新闻办公室,目标明确,不需要原先那样东拉西扯先找对象。新闻办公室不会胆子大到去查验他们是不是有全国统一发的“记者证”,而且也知道,有的持正规“记者证”的记者,神通还没这帮“新闻工作者”们广大,他们完全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如果万一说错了,一拍屁股,换家报纸,继续可以重操旧业,反正报纸这么多,地方这么大,漏洞四处有,发家致富的渠道多着呢。你地方的新闻办公室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地方领导怪罪下来,可是吃不了兜着走,领导给了你钱给了你权你还办不成事?所以,新闻办公室也乐得和这帮“新闻工作者”拉好关系。结果是,新闻工作者的信誉没了。连《中国贸易报》这样报纸的记者站的部主任,也会跑到地方上来行敲诈之事,你说我们还可以相信谁?要说这事的唯一好处是,增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内需,“新闻工作者”捧上了金饭碗,可以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了。“新闻工作者”们却变得斯文扫地了。

  《中国贸易报》捅了个大漏子,不知道,有关新闻主管部门,是不是醒了,会有会有什么动作?  

标签: 时政
最后更新:2007年1月2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道长

    我明白两位意思,作为个人或许没错,体制使然。好体制使好人更好,坏体制使坏人更坏。

    2007年1月23日
    回复
  • 菲菲

    新闻工作者也在适应大环境嘛!

    2007年1月22日
    回复
  • lvm

    新闻记者岗位的特殊性,在造就正直的同时,也会异化出"靠揭隐私敛财"群体.

    2007年1月2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道长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有关生命与法律的话题 今日本博流量过30万 儿子远行首日记实 艺术的堕落 秋在眼前——201632 2015微周20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