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空村大岩下

2014年11月20日 2767点热度 3人点赞 0条评论

DSCF1678
  老家董村的居民,大多都住在山谷间,一条叫做筠溪的溪流两边的盆地上。村民大部姓竺,据家谱记载,最早来此定居的是一家人,经过千年化育,到现代,有了五六百户,数千人口的规模。从村头到村尾,有将近三里路。我小时候,董村分为五个大队,后来改成五个行政村。《奉化县地名志》记载董村行政村五个,但自然村就一个,统称董村。
  
  夹着董村这块谷地两侧均是连绵的高山,高山上分布着一些零星的人家,有的在山下可以看到,也有的隐在山间,不注意看不到。我家处于筠溪的最下游,村后高山上有一个村,叫“红岩马”,从山下看上去,就一排房子。有时候冬季下雨雪,早起,可见山上一条雪线,线以上白皑皑,线以下黑苍苍,红岩马这个村,经常就处在雪线以上。就是说,他们那儿下雪了,我们这里还没有。
  
  在筠溪上游,董村的另一头,山上也有一个村。这个村的后面是老家的标志性景物笔架岩。因为地处笔架岩下,村因此得名叫“大岩下”。村后有一片毛竹林,几排房子散落在山坡上,典型的小山村模样。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能开始种五谷杂粮的山地全被开垦了,一到冬天,村前村后山上山下全是枯黄一片。而这个村后的毛竹林一年四季都保持着绿色,显得很特别,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深刻。
  
_MG_3056  ▲大岩村就是这笔架岩下。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春季节,公社动员全体社员上山植树造林,我们小学生也没有拉下。植树造林的地点就在笔架下附近的荒山上。我们从这大岩下村经过,然后到村对面的山上种树。以前都是远观这村,那天到了村里之后,抬头看笔架岩,我老感觉这岩快要倾倒下来压着人了。这感觉和场景,多少年后还能偶尔梦到。
  
  有一年秋天,晚上,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自家村前的晒场上玩耍,突然看到远处的笔架岩间,有闪烁的灯火跳跃,这灯火跳跃的幅度极大,一会儿窜上岩顶,一会儿跌落岩底,一会儿又突然分开五六点,一会儿又合并成一二个。有大人说,呀,鬼火!我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了鬼火的道理,但听到这个解释,还是感觉头皮发紧,后背发凉,一声怪叫,大家飞也似地逃回家去了。那个时候还想,这住在大岩下的孩子们,晚上是不是会感觉很可怕啊?
  
  这处在老家山上的那些小山村,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都是属于山下的大村,像前面说的红岩马,是属于我们董一行政村的。那个大岩下,则属于董五行政村。据80年代的地名志记载,村里住着12户人家,有50口人。这个村的居民中,我只认识一个人,他是我们小学20来个老师中的一个。因为老家小学的好多老师都姓竺,除了校长之外,其他只能取其中一个名字代替姓。他因为名字中有一个良字,我们都叫他良老师。记忆中,他脸上长着很多青春疙瘩豆,经常穿一件黄军装。天一冷,他就戴上了白手套,不知道是因为怕冷,还是时尚。大概他是代课的,我毕业之后,就没有了他的音讯。
  
  近来十多年,我经常回老家转悠,大概从我开始注意老家的事事物物之后,就发现这大岩下村早就没有了踪影。随意问了几个村里人,他们也说早就拆了搬了,哪一年拆的也说不清楚,说至少得有一二十年了吧。每次经过这山下,我总会抬头往这村所在的方向看,渐渐发现,我已经难以确定这村存在过的具体位置了。因此,要去探究一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算起来,距我唯一一次经过这村,已经快有40年了呢,再不去,以后更找不着了。
  
  抱着这个想法,在深秋的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驱车到了老家,目标就是大岩下。
  
  径直将车停在我记忆中的大岩下村下面的公路上。我下了车,打开手机GPS地图,看到大岩下就在对面,看来我的记忆和直觉是对的。发现这地方有了一座小桥直达对岸,虽然这桥看上去不新了,但也应该是最近一二十年中新建的。因为过去连接我们老家两岸的只有两个桥,全在村的中游,其他地方要过河,只有原始的设施——钉步。
  
  过了桥,看到有一条石块铺成的古道通向山上。这路不算窄,路两侧有石块相夹,看情况,一方面供行人累时坐坐,一方面也是护着这路不被泥沙复盖。凭经验,有这样配置的路,不会是农作道路,应该是村间的连接大道。
  
  路循山势上去,有些坡度。弯弯曲曲的路两边有许多梯田,层层叠叠的田墈砌得整齐,黑黝黝的石块,顽强地透着几分沧桑。能想象咱老家的先人们,在这山水间曾经流过多少血汗。如今,这一带可以耕种的田地,全改作了花木地,许多花木是常绿的,在这深秋季节,还能看出生机,跟我小时候看到的这个季节的田野的景色完全不同。
  
  慢慢登高,回头看,山下的村落渐显全貌。这个时候是一年中的枯水期,流经村中筠溪的水流不大,河床露着白花花的石头,沿溪的水泥公路也是白花花的,这溪这路,在两山相夹的谷地中,显得有点比例过大,也有点突兀。将溪两边的居民都隐了下去。印象中,几十年前,我这老家的景色可真没这么难看。
  
  深秋的山间特别安静,除了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外,没有别的声音。走了一会儿,听到路边的花木地有人说话,循声望去,见几个男的在挖花木。我上前打招呼,发现他们都是外地人。问他们这花木能卖多少钱一棵?说是五六百。问他们干一天多少钱,说不知道。也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还是不肯说。
  
  正说话间,有一个女的走过来,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一听口音,本地人。我问她原来是不是住在大岩下?她说不是,住在山下的。我说是董五么?她说你怎么这么内行?我说我四十年前来过这里,现在是旧地重游。她说,这大岩下早拆了,人全搬到下面的村子里了,上面什么也没有了。她指着上面的一棵树,说,原来的村子在那儿,你沿着这路上去就是。
  
  继续往上,没多会儿,她说的村子就到了,很意外,在一块高台平地上,还有一间泥房立着。虽然房顶塌了,但是模样一点也没破坏。看来,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土法工艺造的房子,生命力要比一般的砖混建筑强。这房子所在处附近,估计过去就是村所在地,但现在也全种上了花木。村中间有一条窄窄的涧流,落差不小。在这个季节里,涧中没什么水,但是洗衣洗菜的埠头形状都很完好。涧流中间不时有石板桥横跨。有两个院落的门槛和围墙也略能分辨。两棵高大的柿树,挂满了鲜红的杮果,无人采摘。偶尔在空地上见到一两棵金桔树,长着的金桔已经成熟。要知道,过去老家的金桔以个大破薄而著称,俗称“金弹”,最好的产地就在是这个村的。但现在地里全是各色花木,金桔这个产品明显不成气候了。
  
  古道经过村后,进入竹林,林深处的道旁有几块硕大的石头,好像也是人工搬弄的。我想,炎热的夏日,在这地方乘凉应该很舒适吧。
  
  穿过竹林,再往上,路变得越来越窄,抬头看,那笔架岩已近在眼前,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见过的情景,只是没有了那似乎要倾倒下来的感觉。往旁边看当年我植过树的山坡,那里郁郁葱葱,完全看不到我小时候常见的裸露的土地。一切都变了。再过几十年,等花木这行业到达低谷,这地方也许就没有能穿行的路了。这样想想,我来的还是挺及时的。

DSCF1695  
DSCF1590  
DSCF1578
DSCF1693  ▲上山的路和桥。
 
DSCF1592  ▲挖花木的外地打工者。
 
DSCF1687  ▲看到这棵树,村子不远了。
 
DSCF1609  ▲村中剩下的唯一一间泥房。
 
DSCF1644  ▲围墙。
 
DSCF1679  ▲院门。
 
DSCF1682  ▲石板桥。
 
DSCF1641  ▲杮树。
 
DSCF1669  ▲金桔。
 
DSCF1649  ▲竹林中的巨石。
 
DSCF1653  ▲村后笔架岩。
 
DSCF1655  ▲我小时植过树的山。
 
DSCF1633  ▲回望山下村庄。
  
  
  

标签: 乡村 家乡
最后更新:2014年11月22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叽歪最后一周 令人压抑的一星期 两对动物 两探清凉寺 偶遇王次翁(一) 要生存还要快乐的秘诀是和谐 清明随感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