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永德祠堂旧事

2015年11月3日 4189点热度 4人点赞 0条评论

DSCF6723
祠堂在中国乡村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中国乡村林总总的传统文化都承载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对于乡民们说,祠堂是个神圣的所在。然而,在三四十年前,乡村的祠堂,差不多全被它的子民们改变得五花八门,学校、仓库、粮站、供销社……跟它原来的模样比,面目全非。要是有人叫这某某祠堂,也不过是个地名的称谓而已。

我说的永德祠堂,便是我老家董村竺氏中,众多祠堂中的一座。30多年前,有人说去永德祠堂,那肯定不是去祭祀祖先,也不是去商议家族大事——最大的可能是,他或她,带上节攒了很久的几张毛票或钢鏰,还有购货证或是啥票证,去采购犹豫了很久终于下决心买的那个东西——那个时候,永德祠堂已经被改成了公社的供销社。而当年的供销社,无一例外是当的经济中心和物资交流中心。我觉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关于供销社的故事。我就清晰地记得,大概十来岁的时候,一个大雪粉飞、满世界皆白的日子,我终于凑够了7分钱,能够买下那只盼了几个月的玉兔牌乒乓球。我不顾大人们的劝告,以朝圣般的心情,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奔向供销社。一路上没啥行人,快到商店的时候,看到对面来了一个大娘,我快要接近她的时候,她突然扑通一声滑倒在地,挣扎着想爬又爬不起来,我赶紧快跑几步,扶她起来。这接下来的一路,心里为即将到手的乒乓球和刚学雷锋又做了一件好事而兴奋,狂风夹着漫天飞舞的雪打在头上脸上,丝毫也不觉得寒冷。

多年之后的现在,永德祠堂已经回复了它的本来面目。现在的永德祠堂是这样的:祠堂四合院式,宽五开间,前面有山门,后面有大殿,左右有厢房,中间有戏台,整个布局方方正正,是江南最常见的祠堂规制。虽然乡民们用崭新的朱漆乌漆,竭力想掩盖祠堂的苍老,但祠堂的角角落落显示的斑驳伤痕,还是显示出它饱经风霜的沧桑。据当地史料记载,永德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

我在努力回想它30多年前的样子。当年,祠堂前面还有一个院子,围成一个看上去让乡人们感觉有点威严的单位,即董村供销社。供销社的商店设在现在的山门中,祠堂大门就是商店的大门,进入大门,面对着的就是长长一排柜台,柜台与后面的墙壁有一米左右的距离,那个空间是营业员的天地,后面的墙壁也是货架。柜台延伸到山门两端,顺势拐个弯,还是一样的格局。记得西端的那个柜台是卖食品的,油盐酱醋烟酒糕点饼干酱菜,都在那一块。转过来是卖文具杂货的,那一块有个玻璃书柜,陈列着连环画、毛选等寥寥的几本书。中间偏东那块有个卖布的柜台,后面墙上有个布架,布匹竖排在一起,花花绿绿,非常吸引女人们的眼光。女人上商店买布不叫买布,叫扯布,听上去似乎不要钱一样,事实上,扯布不仅要钱,还要布票,上面每年发给每个人的布票不够做一件衣服。这布并不是想扯就能随便扯的。当年,供销社陈列着的东西,差不多都得要票或证才能买到。所以,一个五开间门面的供销社商店,几乎见不到有顾客满堂的时候。

尽管记忆中的供销社柜台永远是琳琅满目的样子。但细细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供销社,货品实在单调得可怜。比方说,我们常买的学习用品,铅笔只有两种,一种是笔杆六边棱角,一头带橡皮的,比较贵,一种是圆形笔杆不带橡皮的,相对便宜。橡皮呢,也只有两种,2分钱一块的最常用,一块橡皮可以用上一学期,还有一种是1角多的香橡皮,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才有,还不舍得用,经常从书包里拿出来偷偷闻一下。三年级以后,可以用钢笔写字了,记得钢笔也只有三种,五角五一支的是热水瓶钢笔,六角六的是玉米穗形状的,包了笔尖的金笔要一两元多,笔帽煯煯生辉,那得是老师或公社干部才买得起。反正这么说吧,供销社柜台中的货品,几乎是几年十几年如一日,基本面貌不变,偶尔有了新品,差不多全公社社员都知道。男人们知道进了什么新香烟,女人们知道进了什么新花式的花布,孩子们知道中间一个柜台下面几层的连环画又多了一本,然后我们趴下身子去看封底后面标着的定价,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攒够钱能去买回来,那连环画可是那个精神生活异常贫瘠的时代里,营养十分丰富的精神食粮,再说连环画还很有用的巴结小伙伴的工具……

有一些物品,永远不会上供销社的台面,比方说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五牌台钟等高档奢侈品,供销社一年可能也分不到几件,买得起的人也不多,就让吃公家饭的享用算了,普通社员也不会有太多想法。

供销社商店前面的院子,靠大路那边有间小屋,设了个点心店,靠着路开了个窗口,离我们上下学必经的桥头也就没几步路。点心店早上只做大饼油条,下午偶尔做一两笼包子馒头,估计都有定量,不会做太多,因此,虽然乡人吃这些奢侈食品的不多,但也从没有见过有卖不完的时候,特别是下午的包子馒头,还没出笼,就有几个闲人们围着,一阵白气散过,蒸笼就空了。我们小孩子,一般情况下不会去买这些高档的,但这点心店偶尔卖的茴香豆,却是货真价贱的好东西,一分钱起售,三分钱可以吃上小半天,五分钱就是满满一口袋了,还可以慷慨请好朋友品尝。我们从大人们那儿偶尔得来的零用钱,很多时候就化在这最便宜的茴香豆上了。

祠堂山门后面的厢房与大殿,在那个时候是仓库征地,一般人进不去。在我们孩子们的眼中,对供销社山门后面的一切存在,都是无视的。不过有一年,后面“轰”的一声爆炸,不仅轰掉了厢房的一角屋顶,还几乎震动了整个公社。后来从传说中拼接的经过是,隔壁公社有个社员来买东西,货需要到后面的仓库去取。那个社员跟着营业员到了厢房二楼,向营业员敬了一根烟,营业员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随后把火柴扔向一边,悲惨的是,火柴落处,是盛放着的黑火药的竹编箩筐……

乡里人都为那个受了重伤的营业员痛惜。据说当时他裹挟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从楼梯上冲下来,奔出商店大门,穿过院门,跳下外面大路下的石磡,最后趴在溪水中,接着被人送往城里的大医院救治……那个营业员有着被乡民人人称颂的好态度,甚至于对我们这些都没比柜台高多少的小屁孩,也是乐呵呵的,简直是 “童叟无欺”的典范。他的命后来被幸运保住,但他乐呵呵的笑脸,人们却只能在他的声音中回味了。

80年代,供销社搬出祠堂,择地另建。再后来,供销社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黯淡,直至彻底消失。期间,我也外出求学、求业,对这个地方不再挂念。再遇永德祠堂,已经是近十年前,彼时的永德祠堂破旧不堪,戏台顶即将倒倾,台上堆满杂物,厢房的楼板踩上去颤颤巍巍……只有门楣和戏台上留着的“勤俭办企业”、“紧缩开支”等字样,告诉人家这里曾经也辉煌过。老家董村的另外几个祠堂都被乡民们修得挺不错,就这个看上去似乎没人管。莫非是产权不属于村民的原因?

近十年中,有意无意经常往老家跑,偶然发现这永德祠堂后面还藏着许多故事。最早知道的故事是,抗战时期,宁波的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中,因日军进犯,曾经在校长沈贻香的带领下,在此短暂办学。这是个充满了无限想象的情景。接下来,在乡人们中又听说了一个励志的故事:说这祠堂是祠堂周边所住的一房家族所建。虽然老家董村的居民都姓竺,但这个家族,其实姓陈,因某种原因改姓竺。他在某次看戏的时候,被乡人排挤,不让坐中间好位置。若干年后,这个家族有人出人头地,其中一位叫竺陈简的,中了解元,外放任官,单独出钱为家族建了一个祠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奉化最后一位进士竺麟祥,也是这个家族的,他是蒋介石在县城求学时的的老师。这些故事是我听了乡人们的口述,然后在台湾一个同宗人士那儿得到证实。他传给我一个影印件,有关解元竺陈简的传记,他说写这传记的名叫竺陈理,是竺麟祥的侄子,曾在黄埔军校就职。听他一说,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先生,小时候我们经常见到,都叫他阿文老头,也都知道他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跟周恩来同坐一个办公室。文革时他受人欺负,给周恩来写了一封求救信,听说真回信了,内容是:好好改造……

星转斗移,岁月荏苒,老先生多年前已经去世,永德祠堂如今重新变得亮丽。上个月去,看到祠堂墙壁上写着“文化礼堂”,“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字样,看上去跟咱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相当吻合。我想,祠堂如果能在继续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继而与这个时代的一切无缝结合,那,肯定会更好。希望永德祠堂安好。

DSCF9632

标签: 家乡
最后更新:2015年11月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竞聘面试——小镇日子(24) 草根大战 数码摄影日志(8):2003年2-6月 微博周记2012—48 叽歪第8周 微周记1918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