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边摄边写
  3. 正文

古道在何方

2012年2月23日 2375点热度 0人点赞 1条评论

2012-02-23_235440-0.jpg
  
  1970年代中期,一个早春的傍晚,我站在一个叫小麦地头的小山村前面的晒场上,朝对面山谷间一个隆隆作响的瀑布发呆。我所在这个村,虽然离我老家仅数里之遥,但因为进村要经过一座水库,然后爬一段山路,没事不会去。对面那个瀑布叫徐凫岩,在乡间名气很大,但当年没有观光旅游一说,我也第一回见。估计是因为前几天下过雨,这天的瀑布相当壮观,连我这个长在乡间,从没受过啥美学教育的小孩子,都看呆了。
  
  那天,我是陪着一个亲戚去这山村借番薯干的。当年这亲戚家的人多,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粮食不够吃,到这山村来借粮。番薯干就是番薯刨丝晒干后的成品,加水煮了当饭吃,味道很差,是我小时候最讨厌的食物之一。山里人番薯种得多,鲜的吃不了,加工成番薯丝有利储藏,有多的可以出售或出借。当时的行情是借一斤番薯干,夏收后还一斤米。这生意明显不对等,但是没饭吃的日子谁也捱不过去,这中间的价值差,大概相当于现在恶狠狠的高利贷了。我有个同学在这村,我当时只是牵个线,所以,他们在忙,我在村头看风景。
  
  小时候的情景,大了一直记挂着。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有一年趁春节放假,我骑自行车重游此地。在山下水库边停好车,上了那条山路,没行多久,就累得气喘吁吁,也不知道小时候是怎么爬上这山路来的。这次远远也看到了徐凫岩瀑布,但因为是枯水季节,瀑布成了若有若无的丝帘,全然没有了小时候见到的那个气势。同去的表弟说,从这山脚下有条路可以通往徐凫岩,但是不大好走,也比较远。所以,那天我们也只是远远地看了看,怅然而归。2000年以后,那条山路改建成了一条简易路,三四年前,简易路上又铺上了水泥,这以后,我数次驱车,路过我当年的那个小村,小村已经差不多快搬得没有人了。当年我站着发呆的晒场也不见踪影,而对面的徐凫岩,则被重重森林包围,环境看上去比当年好多了。
  
     
2012-02-23_235440-1.jpg
  2005年6月,我开车沿着简易公路到了当年走过的山路。
 
2012-02-23_235440-2.jpg
  这个时候看对面的徐凫岩瀑布,周边的山体已经郁郁葱葱了。
 
  徐凫岩开发成风景区之后,去的机会也多了。不过我多是从瀑布顶上往下瞧瞧,下到谷底的次数屈指可数。再以后,看了些地方文史资料,发现许多旧文提及此瀑布,我老家的的家谱中,就有大量描写此瀑布的诗词。当地一些近代名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许多轶闻。但是,当年他们都不是像我那样,或在对面遥遥看上一眼瀑布的壮观,或在顶上稍稍那么领略一下悬崖的险峻。他们都是与瀑布亲密接触的。如1949年3月2日,蒋经国日记中提及:
  
  天晴,上午十时半,携儿辈随父重游徐凫岩。先到三十六弯,视察苗圃,再经南坑横田塍,直下瀑布岩脚,止于董村农场,并在瀑布下侧桥上野餐。瀑布如银河泻地,飞雪织丝,其雄伟奇丽,盖千丈岩瀑布所不及,惟远逊于千丈岩之高度耳(此岩之高度约在六十余公尺,仅千丈岩三分之一)。宋王时会诗云:“绝险搀空云与平,横飞寒瀑万年声。杖藜平过人间险,独向千山顶上行。”此诗可为父亲此时此地游观之写照。
  
  仅仅5天后,3月7日,他们又一次到了这徐凫岩:
  
  上午,父亲与礼卿先生往游徐凫岩。此间山水美丽清奇,世罕其匹。闻康有为在其七十国游记中,认世界上山川之美,黄山第一,美国黄石公园第二,可惜康未游雪窦与徐凫也。父亲曾说:“凡事不可臆断,世界事物之繁盛,实不能以一得而自足。”信哉此言!
  父亲由徐凫岩南下,经姚家董村时,村民皆鸣爆欢迎,比真民意也。
  
  蒋经国日记中提及的3月7日这一天的经过,我父母亲都有印象,母亲说,当天正值董村宋家修家谱,她正在看戏,有人说总统来了,于是跑出去看热闹。父亲说,那天蒋介石经过我们村,与村里的长老握手,还用手摸了摸我父亲一个女同学的头。有一个解放后担任过村支书的伙伴,比我父亲年长几岁,当时爬到村口的一棵树上放爆竹。这大概就是经国先生所说的“鸣爆欢迎”一节吧。
  
  经国先生提及的“董村农场”,则与我们老家一位乡坤有关,他叫竺通甫,本地的地方志上有他的传:
  
  竺通甫(1883一1951),乳名汝霖,字圣任,董村乡上堡(今董村四村)人。出身贫寒,年轻时以肩挑小贩度日。1911年(清宣统三年)去上海谋生。20年代初,开店经营冷饮西餐,后开设协进煤石驳运社和竺通记煤号。1932年捐资创办董村联芳完全小学(今董村乡中心小学前身),自任校董。免费入学儿童13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学生因生活困难停学,遂增设夜间补习班,开设成人识字班,又开办四明初中于上堡词堂。办学17年,承担了大部分经费,资助数名高材生深造。1933年拓建姚家村到徐凫岩脚6里山径为卵石路,在瀑布下筑石拱桥,同时创办徐凫农场。1935年出资兴建筑溪上堡段防洪石堤,越年竣工,全长1000米,宽3米,高2.5米。数十年来确保村民安全。
  
  这位乡人的许多遗迹现在尚在,他的故居,70年代前是当地公社的办公用房,现在几近坍废。他创办的联芳小学,是我从小学读到初中的母校。他修筑的防洪石堤,虽因历经太多的洪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但终究还有遗迹。没有见过的只有他创办的农场了。他在办农场时,曾在徐凫岩近旁筑有一座别墅。传说别墅用山谷里的大块石堆砌,上覆茅草,而室内的陈设却是齐全而考究。当地人叫他的名字,习惯用乳名“汝霖”,那别墅因此叫“汝霖屋下”。我母亲在1950年代的时候曾经到见过此农场,可惜当时已经倒了,仅剩地基,还有游泳池、花坛等遗迹。
  
  自徐凫岩到我老家这一段路,有那么多传说,不能不引起我的深厚兴趣。我曾多次计划,想亲自踏着当年蒋介石行过的足迹去走一走。但惧于体力、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未能成行。上个星期六,几个朋友终于发兴,决定趁冬日山中柴草干枯,山路比较好走时,去走一趟。
  
  临出发了,想加入我们的队伍的朋友又增加了几位,把我决定出发的时间推迟了大半钟头。到溪口后,我们把车停放在雪窦山脚下旅游集团集散中心停车场内,坐他们的旅游巴士上山。由于到徐凫岩景区的游客不多,在雪窦寺中转时,又等了一会儿,旅游班车才发车。等我们到徐凫岩景区,已经快下午3点了。
  
  事先我在谷歌地图上测了一下距离,从徐凫岩顶到对面山谷那座小水库的公路,直线距离大概1公里,落差大概300米。旅游集团前老总吕名警告我们说,那条路已经风化了,下去基本上得在溪谷中爬行,很不好走。我不相信当兵蒋介石能走的路,我们不能走,何况当年还有我老乡在这一段筑别墅开农场呢。
  
  到了徐凫岩脚,观赏好瀑布,下到我的老乡修筑的那座石拱桥,见山道前有牌,上写着:游客止步。越过那块木牌,接下去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再是景区那种光滑整齐的石级路了——差点就差点吧,能走就行。没想到,才行了十几米,那路就被瀑布冲下来的那溪沟隔断了。看着谷中流水哗哗,虽然对面有一条山路痕迹在等着我们,可我们无论如何过不去了。
  
  回头再到瀑布脚下的石拱桥上。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去我老乡那个农场的路,不应该在溪谷的西面,而应该在我们过石拱桥后的东面。我横着爬到上坡上寻找,只见山坡上柴草繁茂、枯枝倒木横阵,脚下却是那条奔涌而去的溪水,跌宕在谷间的声音,令人忍不住脚底生寒。莫非,“自古华山一条道”,除了那道被流水截了的路,没有第二条了?
  
  折腾了一会儿,日头已经偏西。我们不敢冒险再寻找其他的路,只有原路返回。气喘吁吁地登上徐凫岩顶,刚好景区的最后一辆班子将要开出。本次探险宣告失败。
  
  第二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说起这事,父母亲都不相信:徐凫岩脚下怎么会没有路通往我们老家了呢?东边过了石拱桥横行,那是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大路啊。西边那条倒确实是小路,不好走。母亲说,年轻时,她为了砍柴,曾经到过这里。我说西边的路好象在的,但过不了溪,也不知道再往下走还是不是完整,但东边的那条“大路”,却确实是痕迹全无!
  
  在网上看了好多驴友的穿越记录,发现他们都是趁徐凫岩瀑布水比较小时,循溪冒险行走。难道那两条山道,真没了?尤其是那个农场和别墅的遗迹,无法找到了?
  
  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从下而上,再去探索一回?
 
  
2012-02-23_235440-3.jpg
  探险先得到瀑布底,天气不错,看到了彩虹。
 
2012-02-23_235440-4.jpg
  瀑布下面的这座拱桥最早是我的老乡修建的,当然现在已经整修过了。
 
2012-02-23_235440-5.jpg
  路阻了。
 
2012-02-23_235440-6.jpg
  有一根绳索连接着对面,但估计只能在水小时使用。像今天这样的大水,一滑倒就起不来了,冲到下面就是一个深潭,接着又是一个落差不小的小瀑。
  
2012-02-23_235440-7.jpg
  拱桥东侧的厕所后面,我推测应该有条路。父母的叙述,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可路却不见踪影。
 
2012-02-23_235440-8.jpg
  过去一看,这里哪有路的痕迹?
 
2012-02-23_235440-9.jpg
  这是2008年夏天,我在老家背面的高山上拍摄的徐凫岩,徐凫岩瀑布的右边,肯定有一条道路隐在山林里。

标签: 家乡 登山
最后更新:2012年2月2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沈红

    哈哈,都是徐霞客的后代,佩服!

    2012年2月2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沈红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一张老照片 再访三十六湾村 为博联社相约溪口笔友会制作的两件设计 三角 要生存还要快乐的秘诀是和谐 入选了新浪锐博客好摄群英会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