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自得其乐
  3. 正文

因陋就简制红茶

2020年4月23日 2576点热度 13人点赞 0条评论


  年轻时讲过的话,到一定年龄了肯定不作数。15年前,我觉得喝茶只是一件比解决生理问题稍高一个层次的事,却全然没想到,这之后两三年,从去云南旅行时偶尔接触到普洱之后,对喝茶觉得除了解渴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思。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咱这小城的品茶藏茶之风日盛,我也被慢慢熏成了“油腻”的“小资”一族——有事没事也弄几个杯啊壶啊倒腾倒腾,久而久之,喝茶虽然一直上不了什么档次,但茶好茶孬,还是能有所分辨,对某些个茶品,也渐渐有所偏好。
  
  一直以为喝茶就该拿人家制作的茶叶泡,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会自己动手制茶。小时候见过的制茶是炒的,这火候我肯定掌握不了,村里的茶厂还用上了机器,根本没条件自制。后来见过龙井茶的制作,难度更大,炒制时全靠手掌在锅中快速按压才能让茶叶成形,没有“铁砂掌”,是断断揽不了这活。几年前,在瀑布院喝茶,仁凯法师提起,利用本地的茶叶可以自制红茶,我说有空我来学学啊。说了几年,终于在去年初夏,按捺不住好奇心,无师自通地试做了一回,看着青青叶片在我手中发生的变化,感觉真是奇妙。这可一发而不可收,从去年至今,连续做了好几次,竟然有了些许感想。前两天有朋友说也想一试,让我写个攻略。我心想,我哪有什么攻略,这办法百度上一搜一大把。倒是有些心得,值得记录一下。
  
  先说说工艺。我这红茶的过程极简单,参照了百度上的这么一条:
  
  首先需要采摘新鲜的嫩枝桠的茶叶,最好在早晨采摘,这样的茶叶最好。
  第一步是萎调。就是摊开空气中萎调,让茶叶失去部分水分。
  第二步是揉捻。将茶叶反复揉捻,使其组织细胞破坏与空气反应。
  第三步是发酵。可以放在袋子中半捂着,别捂实,一般5—8小时,视情况而定,如黄红色比较明显就差不多了。
  第四步就是烘焙。我个人用取暖器,效果不好,不建议使用。实在没办法就晒干吧。
  最后就是成茶了。新茶别急着喝,放几天再喝,火气大,容易上火,可以试着泡一杯看看成果如何。从来佳茗似佳人,自己做的,不是好茶也胜好茶。
  
  这个方法,与瀑布院的仁凯法师口授的方法相同。前些年没去学的原因,一是确实忙,没时间,二是他说揉捻很辛苦,搞不好会闪了腰伤了手,听上去有点吓人。去年试做的时候,我怕把握不好他说过的细节,特意百度到了上面这个。做过之后,我认为,按照上面的方法,成功是没什么问题的,要说有问题,只是做得好与不好的差别了。
  
  我的心得主要有:
  
  一是原料。采茶最好是选择谷雨到立夏前后这段时间。现在,市面上的茶采得越来越早,连带着我的心也在早春蠢蠢欲动。今年清明没到,就出去采了一次,事实证明,采得太早,芽小叶嫩,出汁难,揉搓易碎,不合算。去年立夏过后采过三回,时间晚了,茶叶可能长得太老,而且夏茶有个特点,泡后茶渍容易粘在杯壁上。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叶子长得肥嫩多汁的时候最合适。还有,江湖上都说高山云雾茶品质最好好,我还没体会到这么精微的地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培育得好营养好的茶园,叶片长得自然比较肥厚,肯定有利于茶叶的出汁和发酵。我采的茶叶都是废弃多年的茶园,差不多是自然状态下长成的,长得肯定没有培育过的好,但可能会少点公害。有一点很重要,原料的老嫩程度不要差太多,否则后面几道工序会比较难掌握。
  
  二是萎凋。将采来的鲜茶薄摊到竹制器具上,放通风处自然萎凋。这个过程比较简单,现在一般人家竹制的晾晒工具可能不多,放到木桌上也可以。有资料说最好先水洗一下,我觉得在干净的山上采来的,不洗也没关系。也有资料说可以在太阳下晒干,这我没试。这一步的关键是萎凋的程度掌握得好不好。凋萎得好,揉的功夫可以省许多。我有一两次萎凋得不够到位,导致揉捻花费的时间和力气要增加许多。我觉得时间允许的话,让它尽量干些。等看上去萎靡不振了,试着用手使劲抓一把,茎不折,叶不自然伸展,应该是干度的最低要求。
  
  三是揉捻。这个比较费力气。如果原料量大的话,到揉捻的时候就痛苦了。我的经验是一次可以揉捻处理一至两斤鲜叶,不要太多。揉捻的时候,先下手不要太重,像太极推手一样,朝一个方向揉圈,这可能会有利于把茶叶揉捻成条索状。这个过程要有耐心,揉着揉着,等茶叶表皮细胞组织被破坏,叶色变深,枝叶完全失去弹性,而且逐渐开始蜷曲的时候,可以逐步加大力气,最后可以跟揉搓面团一样用掌根按压,一直压到茶叶出汁,手上沾满滑腻的汁液,茶叶可以像面团一样粘起来为止。初春的嫩茶可以达不到沾汁这个效果,但也要到“再也搾不出一点油”的感觉为止。
  
  四是发酵。这个比较纠结,因为有的资料说是发酵,有的说是氧化,不知道到底是益生菌的作用还是氧气的功效,茶叶到底起了什么反应。还有原料的堆放,有的说要紧实,有的说要松散,有的说不要动,有点说中途要翻动一下——反正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没有权威的说法。这一步的难度是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网上可以淘到专用设备,贵的几万几十万,便宜的几百。倒是可以买个简单的,但东西放家里太多了,都是累赘,所以暂时没买。既然没有办法做到精确控温控湿,量少时我用钵,量大了用了保鲜袋加不锈钢盆。有一次我把盆放到车里,想利用太阳下的车内温度来达到发酵的目的,没想到,茶叶一上车,天就阴了。所以最后都用蒸锅隔水加热的办法来提高和维持温度。当然没办法做到精确的恒温恒湿了。有资料上说发酵得好的,会出现什么什么花香,我没那么好运气。我闻到的就是茶香,而且还带着一股青煞气。发酵的程度,我是等茶叶颜色全部变黄褐色了,没有青叶了,就差不多完成了。所以茶叶嫩度相对比较一致的话,这发酵时,不会出现一部分转得过头了,一部分还没完成的情况。
  
  五是烘焙。对这一步的做法,各种资料上也是众说纷纭,标准不一,也不知道谁对谁错。网上也可以淘到专用设备,不过对我来说,这一步最简单:放到家里的取暖器上直接烘干。我有两个取景器,一个是电热油汀,预热时间比较长,但发热比较温和;还有一个形状跟电热油汀差不多,是用新型发热元件制热的,售价便宜,发热更快更猛烈。两种试了,都可以,一般两三个小时就烘得比较干了。电热油汀性格过于温和,一次似乎不过瘾,我又不敢在没人盯着的时候让电暖器一直开着,所以用了两个晚上才烘好。
  
  这一套整个过程做下来,差不多是两天时间。头一天采原料,回家开始凋萎,到第二天中午时凋萎完成,揉捻,然后发酵,到八九个小时后发酵完成,总是到晚上了,开始烘干,每次总要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所以,如果第二天茶叶采得早,又碰到温度高的天,凋萎得比较快,那么就不用赶夜了。
  
  刚刚做好的茶叶不能马上喝。我试过,青煞气过重,味道不好。有资料说放十多天可以喝了,我觉得,最好是三个月半年以后再拿出来泡。我第一次试做时,季节有点晚,采时没经验,原料有老有嫩,发酵后发现嫩叶芽全部转成茶褐色,还有部分叶色青青的没转化好。当时喝了觉得茶味过涩,心想这部分茶叶肯定废了。没想到,过年前腾容器,打算扔前,拿了试泡一下,哎呀,竟然口感醇厚,太让人惊喜了。结局的不可预料,大概是让许多手艺爱好者倾心的一个原因吧。
  
  所以,我的总结是,不用为此去添置啥专用工具,因陋就简就行,过程最重要,动手是关键。一切都只有试过,方知有没有可能。
  

标签: 茶事
最后更新:2020年4月2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要慢就得停 梦境 儿子今天满16周岁了 五一七天录 乡村角落 平遥一行 忽然转秋(新浪微博38、39)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