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李的《往事回眸》写序

《为老李的《往事回眸》写序》
  星期一到办公室,必现桌上多了一本书,拿起来一看,《往事回眸》。哈,“公社老干部”老李的第二本书终于印出来了。
 
  大概去年过年前,他来找我,说从自己的博客发的文章中,选编了两本书,一本是游记,一本是记录往事的,让以前的老同事们分别写个序。他给我的任务是替记录往事的那本作序。我还从来没有替人家的书写序,顿觉任务 巨大,好在他写的东西太有嚼头了,还是能写一些感想的。过了一段时间,我交了稿,接着又过了一段时间,看到了印出来的由另一们朋友作序的游记。我一直等他的第二本书印行,去年碰到时问起过一次,他说不好意思,这事一拖就搁下了。我深为理解,我手头也有一些事,一拖几年完成不了,有的拖一拖,可能就把事给拖没了。幸好,他这书还是印出来了。可见老同志比我更有毅力。
 
  翻看书本,首先看到的是我写的序,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已经淡忘,这一看,觉得本来还可以写得更好些,但是,人家已经印出来了,也没了后悔药可吃,于是,决定把这段文字贴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个纪念:
 
  序言
 
  老李来找我,说他要为自己十年中写的文章结集出本书,邀我作个序。我说作序不敢,也不会,写个读后感吧。
 
  老李大名李根裕。无论从年龄还是职场排序,他都是我的前辈:他参加工作时,我还在地上“捡鸡屙”。后来,由于都在政府机关工作,从大范围讲,也可以说是同事。但他还没退休时,我们之间却并不太熟——因为没有直接的工作交集,最多算是点头之交。他的最后一个在职岗位是溪口镇人大主席,有段时间,市里开人代会,代表名录上他的名字经常排在头一个。所以,我对他的名字,比对他本人还要熟悉。
 
  对他真正熟悉并了解,却是在网络上。大概五六年前,搜索本地的资料,看到一个新开的叫“公社老干部”的新浪博客,再一看头像,嘿,这不是老李么?有些年头没见,竟然在网上碰到了。于是经常看他的博客,他发了新文,我拜读完在后面留言。所以,他说要我写序,我不用按照一般惯例,让他把文稿拿来给我看,他的文章,我绝大多数都已经读过。
 
  正如他的网名叫“公社老干部”一样,老李是那个年代,从乡村青年成长为基层领导干部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但是却经历了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我们都差不多从最原始的生活形态一脚跨进了现代化社会。同时代走过的人数以亿万计,除了少数专门用文字吃饭的人之外,普通人很少会去记载这个亲身经历。尤其是许多像老李这样,文化程度不高,后来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同志,退休之后就在家抱抱孙子、打打麻将,等着自己慢慢变老,将余生度过,亲历过的往事也烂在肚子里,最终成了灰。老李却并不一样,他说:“几十年来,经历多少沧桑与奋斗,沉淀了多少往事与回忆。这些事,有的平平凡凡,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复杂,有的简单;有的顺利,有的曲折;有的心甘情愿地做,也有的违背意愿地做。做过多少事,看过多少人,才在蓦然回首间醒悟。昨天干了些什么,过去的正确与否,这些都已不能修改,时光不能倒流,它只能靠回忆来链接。”他从退休那天起拿起笔,在博客中以《退休了》开篇,自觉地适应新生活,从容地周游世界,执着地学习新本领,认真地贡献余热做好事,慢慢地记录曾经往事……半生的厚积,到这十年的薄发,回头一看,满满的全是成果,让人好生羡慕!
 
  老李写的东西有品头。在这一篇篇短文中,他写当年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写小时候的努力;写刚参加工作的懵懂,写认真工作的成绩,也写偶尔会遇到的挫折;写曾经经历过的计划生育、大学大寨、农村改革、土地承包、山林定权、房屋拆迁、道路改造等一个又一个硬仗,也写荒唐岁月中的荒唐往事;写几十年来与同事、与老百姓的真情交往,也写当年碰到过的一些人间是非……也许是同在一个时代中走过,也许是饮着同一个流域的水,他描述的事物,我熟悉不过,他讲述的故事,我亲切不过,所以,他写的文字,我也很容易感同身受。老李的文字,朴素得像地里刚拔起来的一根大萝卜一捧鲜花生……这里,可能读不到文采,感受不到技巧,但却有着淳朴的泥土气息,浓浓的人间真情。
 
  讲起历史,人们总是依赖于官方正史的记载。但如果没有像老李们这样留下一些朴素的文字,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历史的血肉。从这个角度理解,老李的这些故事和文字,也就不再是私人记忆,它们的存在,为大时代留下了小细节。我也感慨,我们慢慢淡漠的许多记忆,却总会有人替我们收拾。
 
  感谢老李。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