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边摄边写
  3. 正文

萧王庙街道棠岙村

2011年7月16日 6428点热度 8人点赞 13条评论

2011-07-16_133959-0.jpg
 
  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在微博上给我私信,问我什么时候也来一篇奉化乡村棠岙篇?他老家就在棠岙,对故乡一往情深,这我是知道的。他说,不说历史,起码有些老房子,老祠堂还是值得一拍的。其实,棠岙我去得并不算少,因为我妻子老家就在棠岙,这七八年中,去这村不下十次,也拍了不少照片。问题是,我对如何描述、反映这个村,一直感觉不好把握,原因是,这个村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实在过于深厚。曾经看过棠岙籍的一位同学写的有关棠岙的风俗典故的大量文章,觉得我对这个村的了解,连一鳞半爪也算不上,因此一直不敢动手整理。现在即使动手写了,也只能算是对这个村的管窥之见。
  
  棠岙村地处奉化中心部最高峰大雷山的北麓,据奉化地名字载,唐代时此处已经有村居,名叫唐岙,疑是唐姓聚居的村落,后因从大雷上发源的流经这个村的溪叫棠溪,村名改叫棠岙。到底是先有棠溪还是先有棠岙,本地的方志中没有记载,我也不敢随意杜撰。反正,到明嘉靖年间,此处地名已经叫棠岙了。
  
  棠岙有三个自然村,分别叫东江、西江、溪下,分别依溪形呈Y状分布,中间隔着一座山的上面两个分叉是棠溪的两条支流,分别叫东江和西江。两条支流汇合后方称棠溪,因此下游的那个村叫溪下。棠岙村从村头到村尾,绵延数公里。目前的棠岙行政村还并进了一个叫许家山的自然村,许家山自然村到棠岙还需要经过另外一个行政村,差不多是一块“飞地”,如果把它也算进去,那村的范围就更大了。
  
  村依溪而在狭长的山谷中展开,因此,村中多桥、多钉步。棠溪是过去奉化境内廊桥最多的溪流之一,目前在棠岙村现存的尚有两座,分明叫溪下的文明桥和东江的联胜桥,这两桥上覆有木屋,尤其是文明桥,造型古朴典雅,基本保留了江南的廊桥固有的风格。其他的或改成石拱桥,或改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风格的平桥。
  
  棠岙村目前居住的村民以江姓为主,据县志记载,唐光启二年,江姓先民自诸暨(据我同学考证,也有可能是杭州)叫漾沙坑的地方迁入奉化连山苕霅,大概在五代时又转至棠岙,“民以垦辟为事,凡山巅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堑土,不以为劳”,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今天棠岙的江姓居民有1500多户,江姓也成了奉化的望族。棠岙村在20年前是乡政府驻地,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发达,在周边也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山区乡。1992年乡建制撤销后,企业纷纷外迁,山村比往日冷落了许多。不过,在奉化诸多乡村中,棠岙的原住民人数还算比较多,这主要得益于它与城区的交通比较便捷,从城区驱车到棠岙,不到一刻钟就到了。加之村四周山上多竹木,溪水清澈,空气清新,生态优越,村民在家里从事笋竹加工,也能有一定的收入,因此,棠岙并没有像其他的乡村那样,过多的显出颓败的气象。
  
  江姓人口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因此,村中多祠堂、堂前等公共建筑。许多堂前我叫不出名字,本地人却差不多都能讲出典故来。我的妻子也是棠岙东江人,她家原来住在一个叫大道地的地方,院子广可容纳数百人,以前是村里放电影、开社员大会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一些老人屯守。这样的院落,在棠岙还有许多。
  
  棠岙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出过许多人才。1988年版的《奉化市志》记载的江姓名人有:南宋时的进士四位,分别是江渊(正统七年,1442年),任刑部主事;江勋(景泰五年,1454年),任广西按察使;江纯(天顺八年,1464年),任监察御使;江镳(正德九年,1514年),任云南按察使副使。清代曾有被称为奉化书法五法家之一的江涛,为1833年恩贡,传说其大草雄健苍劲,后双目失明,有求书者将纸、笔、墨安排桌上,他濡墨挥写,笔力不减当年。近代名人有:国军少将江雄风,曾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西北区区长;江圣壤,曾任国民政府稽勋委员会秘书;解放军空军中将江震,曾参加抗美援朝,击落敌机4架,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在我寻访过的仍健在的黄埔老兵中,有2位正是棠岙村人。
  
  上面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棠岙的江姓,也是人才辈出。我少年时,在溪口上中学,对棠岙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村里的聪明人特别多。恢复高考不久的1979年,西江村一同学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轰动全县;建议我介绍棠岙的这位同学,1982年以遥遥领先于全班其他同学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那位同学的弟弟,也与我同班,高中两年至少有半个多学期请病假,仍然能应届考上全国重点南开大学,老师同学均啧啧称奇。可以说,从棠岙村走出去的江姓后人,活跃在各个领域并取得佳绩的不胜枚举。
   
   
2011-07-16_133959-1.jpg
  东江自然村。
  
2011-07-16_133959-2.jpg
  西江自然村。
 
2011-07-16_133959-3.jpg
  溪下自然村。
 
2011-07-16_133959-4.jpg
  这段桥下是东江与西江汇合成棠溪的地方。
 
2011-07-16_133959-5.jpg
  汇合处棠溪的钉步。
 
2011-07-16_133959-6.jpg
  东江上游的石拱桥。
 
2011-07-16_133959-7.jpg
  东江村中的石拱桥。
 
2011-07-16_133959-8.jpg
  西江上游的石拱桥。
 
2011-07-16_133959-9.jpg
  西江村的平桥。
 
2011-07-16_133959-10.jpg
  棠岙保存最为完好的溪下村的文明桥。
 
2011-07-16_133959-11.jpg
  清清棠溪水。
 
2011-07-16_133959-12.jpg
  东江上游的古道。
 
2011-07-16_133959-13.jpg
  东江上游入村古道。
 
2011-07-16_133959-14.jpg
  东江民居。
 
2011-07-16_133959-15.jpg
  东江民居,因村在狭长山谷中,民居也依山势而建。
 
2011-07-16_133959-16.jpg
  东江大道地,我妻子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2011-07-16_133959-17.jpg
  西江民居。
 
2011-07-16_133959-18.jpg
  西江民居。
 
2011-07-16_133959-19.jpg
  溪下民居。
 
2011-07-16_133959-20.jpg
  东江村一不知名的祠堂。
  
2011-07-16_133959-21.jpg
  东江世宪堂。
 
2011-07-16_133959-22.jpg
  东江南屏堂。
 
2011-07-16_133959-23.jpg
  东江一小堂前。这样的堂前在村中随处可见。
 
2011-07-16_133959-24.jpg
  西江燕翼堂。
 
2011-07-16_133959-25.jpg
  山中多竹,许多房子的构件把竹材用到了极致。
 
2011-07-16_133959-26.jpg
  春天的竹笋加工,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
  
2011-07-16_133959-27.jpg
  如今干这个的,也多是年纪大的老人了。
 
2011-07-16_133959-28.jpg
  竹加工最复杂工艺——做纸。棠岙纸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如今这个工艺在棠岙只剩下溪下村一家,加工的竹纸被天一阁等古籍收藏部门订购,用来修补古籍。
 
2011-07-16_133959-29.jpg
  棠岙的茶亭,这个茶亭开办已有37年。来茶亭义务轮值烧茶的有棠岙、云溪两村的村民中老年妇女,在盛夏季节向过往行人提供免费茶水。这个茶亭是棠岙村民最著名的善举,每年初夏,本地媒体都要报道茶亭开张的消息。
 
 
  有关棠岙的事情,我知道的只有这么多了,挂一漏万,欢迎看到这篇文章的棠岙朋友指正。

标签: 乡村
最后更新:2011年7月16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生姜

    小学在溪下街上庙桥棚的一所学校读书的,生活读书了整整一年,那时还没电,晚上出门都是摸黑的 待续

    2015年9月30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生姜 待续?

      2015年10月3日
      回复
  • 生姜

    小学在溪下街上庙桥棚的一所学校读书的,生活读书了整整一年,那时还没电,晚上出门都是摸黑的 待续

    2015年9月30日
    回复
  • 生姜

    小学在溪下街上庙桥棚的一所学校读书的,生活读书了整整一年,那时还没电,晚上出门都是摸黑的 待续

    2015年9月30日
    回复
  • 生姜

    小学在溪下街上庙桥棚的一所学校读书的,生活读书了整整一年,那时还没电,晚上出门都是摸黑的 待续

    2015年9月30日
    回复
  • 未来

    这才叫做文章

    2015年9月30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未来

      2015年10月3日
      回复
  • 撕碎了的风

    我老婆都在微信里转

    2015年9月29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撕碎了的风

      2015年10月3日
      回复
  • 姗姗

    我们的故乡原来那么的美,我们的童年就在这美丽的小山村说起,这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在这古老的房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15年9月29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姗姗

      2015年10月3日
      回复
  • 哈哈

    需要更正一下:
      一、1982年考上清华大学的,高考成绩是班里的第二名;高考成绩班里第一名是考上浙江大学的周恒杰。
      二、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是1978年的宁波地区高考理科状元。关于这个武岭中学80周年校史中有介绍。当时他的高考成绩确实遥遥领先于全校的第二名。
    [reply=大道,2012-10-31 10:34 PM]哈哈,当年还有这么一节啊,真不知道呢。[/reply]

    2012年10月31日
    回复
  • 沙儿

    古老又美丽的东江,我美好的童年都留在了那
    [reply=大道,2011-07-20 01:27 AM]欢迎回家![/reply]

    2011年7月19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大道如水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现学 路上的风景 谁在看我的博客?--代为这个博客的序 微周记1934 秋味浓了 春天在不经意间来到身边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