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奉化中正图书馆与朱守梅

2010年12月23日 4399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align=center]2010-12-23_235901-0.jpg[/align]
  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我,尽管看了不少有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但仍然无法将脚下这块土地与那个年代建立起有机生动的联系。时常,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穿行,想象着那个年代的人们,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前不久,在文保所工作的同学邀我去参观中正图书馆旧址。中正图书馆旧址位于市区锦屏山中山公园内,南坡山腰上耸立着的一座三开间三层仿西洋式建筑即是。因前立面罗马式穹顶上嵌有一大钟,平日奉化人都称它为钟楼。以前我虽常从这里经过,却总见大门紧闭,从没进去过。新近文保所筹集了一些资金,充实一些文史资料,打算对外开放,这让我有了一个先睹为快的机会,也让我从里面阵列的一些史料中,对那个年代有了一些深切的认识。
  
2010-12-23_235901-1.jpg
  ▲现在的中正图书馆旧址外景。
 
2010-12-23_235901-2.jpg
  ▲新近开设成陈列馆,还原本来面目。
  
2010-12-23_235901-3.jpg
  ▲门口的大露台相当气派。
 
2010-12-23_235901-4.jpg
  ▲二楼阳台。
  
  中正图书馆筹建时名为县立图书馆,于1925年,1928年初竣工。1933年更名为中正图书馆,1941年馆舍被日寇损坏,1948年修复。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人民图书馆。1958年人民图书馆迁出。此馆舍以后一直为文化部门管理,是文物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和藏品库房。2007年4月经过修缮后,被公布为奉化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12-23_235901-5.jpg
  ▲1933年开馆时的情景。
 
2010-12-23_235901-6.jpg
  ▲陈列馆内情景还原:当年图书馆馆长在办公。
 
2010-12-23_235901-7.jpg
  ▲情景还原:一楼借书大厅看书的青年。
 
  中正图书馆是奉化历史上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从这座图书馆的变迁,我不仅管窥了奉化这座小城在现代文明的中嬗变,而且也看到一些历史人物鲜活地在我眼前晃动。其中有个叫朱守梅的人,始终与中正图书馆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初,以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标志,封建王朝在中国和统治宣告终结。中正图书馆筹建的1920年代,各路豪杰均以“国民革命”为标榜,在中原大地上捉对混战,地处浙江沿海一隅的奉化,那时候还是一个不通电的乡村,虽城内也是县治机构密集,不时有乍起的风波,但总的来说还算平静。受西风日渐的影响,计划以教育和道德的改良来促进社会进步的开明人士,在奉化这个穷乡僻壤举办实业、慈善,欲救民于水火。斯时,政府财政孱弱,自顾不遐,县内的小学校、平民夜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事业,差不多都是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牵头筹办。
 
  1924年,奉化庙后周村人董叔平在《新奉化》杂志上撰文发表《奉化创设乡村图书馆的必要与计划》。1925年,朱守梅发起筹建县立图书馆,1928年初竣工。初落成时面积466平方米,藏书2535册。1931年,朱守梅、俞啸霞、汪蟾香等乡绅再筹银元3万余元,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罗马式三层馆舍。新馆舍于1933年5月1日开馆,并经蒋介石首肯,更名为中正图书馆。当时正是蒋介石实力攀升,统治最为风光的时候,图书馆更名顺理成章。有了领袖的号召,这次改名的收获甚大。除了蒋介石亲自捐书百余种外,筹建图书馆的朱守梅捐了《万有文库》一、二集,时任军政部军需署长的俞飞鹏捐了百衲本《二十四史》,时任四明银行总经理的慈溪人孙衡甫捐一部《四部备要》。其他奉化名流乡绅也纷纷解囊相助,有的甚至把私人书楼的藏书均捐给了中正图书馆。因此藏书达到万余册,凡经、史、子、集四部要籍悉备于此。到1937年,藏书高达17080册。
  
2010-12-23_235901-8.jpg
  ▲情景还原:当年的藏书箱。箱子是真的,书当然保存在现代化的库房里了。
 
  中正图书馆在抗战时期遭受重创,1941年馆舍被毁。期间,又幸得图书馆创始人朱守梅亲自过问,数次遣人将藏书运往乡下辗转保管,大部分藏书始得保全。
 
  这个朱守梅何许人也?查了奉化地方志中关于他的传记,得知他姓朱名孔阳,又名鹤年,守梅是他的字。他1885年生,师范出身。毕业后先在城里任教。他在城里的凤麓学堂念中学时,是蒋介石的十个结拜兄弟之一。1921年,他去上海经商,后赴广东,1925年任黄埔军校军需处副处长、处长,经理部主任。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副处长,1929年任军政部军需署副署长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经理处长。1931年任军需署署长。1934年被免本兼各职。同年12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浙江省地方银行董事。一度兼任省粮食委员会主任。1941年去世。
 
2010-12-23_235901-9.jpg
 
  传说他1934年被免职是因为,在国民政府中任要职时,他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花园住宅“梅园”、“也是园”,侈造父母墓域,引起蒋介石的震怒,因此被怪罪。此可谓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然而,在他一生中,也确实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除了上面所说的中正图书馆外,早在1906年,在奉化任教时,他就主持创办平民习艺所,免费招收贫家子弟入所习竹、木、漆、石等手艺。中正图书馆所在的锦屏山中山公园也是在他的发起下修建的。此外他还多次筹资,修建县立奉化实级中学、赞助培本幼稚园、县立公立医院;受蒋介石之命,建造辛亥革命志士周淡游坟墓、纪念塔和山庄,在奉化颇得美誉。
 
  斯人已逝,唯独他们留下的遗迹还在。如今,朱守梅在家乡牵头修建的中山公园和在公园内的中正图书馆、总理纪念堂、周淡游墓均完好无损。他建造的住宅“梅园”,就在市政府南面,现周边被一片楼房包围。10多年前,我就住“梅园”的北面楼上,站在阳台上放眼俯视,就可以看到这座现在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房子。从中正图书馆阵列馆展出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山公园所在的锦屏山当时是一座荒山,树木稀疏。东面山坡上有座规模宏大的封山三塔寺,是布袋和尚的安葬地。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锦屏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在,是朱守梅等一群有识之士的开创,才有了今天的钟灵毓秀。看着这些遗迹,有时候想,80多年前的那些奉化志士们,远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有远大的志向、抱负和担当。
  
2010-12-23_235901-10.jpg
  ▲陈列在图书馆的馆藏《淞沪血战御侮录》一书影印件,经国家级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存世很少。
   
2010-12-23_235901-11.jpg
  ▲蒋介石60岁生日时的纪念册,也相当珍贵。
 
2010-12-23_235901-12.jpg
  ▲我提议替陪着我转了一个多小时的文保所的工作人员们拍一张合影。右二的女士是所长,都说是一个见到文物工作起来不要命、看到文物被毁损会心疼得掉泪的奇女子。唯一的男士是我的同学,文保所副所长,做了二十多年的文保工作。其他几位我叫不出名字,不过,该向这些默默地在保护奉化历史的第一线奋战的他们致敬!
  
2010-12-23_235901-13.jpg
  ▲这位女孩是他们中最年轻的,那天拿着相机专拍我参观的镜头,好像我是一个大领导似的,弄得我不时得装模作样摆出很在行的样子。问题是,我要真是一个TMD的大领导,我会有兴趣来这里参观吗?真难为她了!
 
2010-12-23_235901-14.jpg
  ▲馆藏照片影印件,1934年时的锦屏山。那些建筑是封山三塔寺,现在当然没有了。屡次遭到火灾,烧没了,现在正在计划恢复中间那部分中塔寺。
 
2010-12-23_235901-15.jpg
  ▲2007年春天拍摄的锦屏山。山腰那座有罗马式圆顶的房子就是中正图书馆旧址。

标签: 文物
最后更新:2010年12月2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道长

    2012年7月3日奉化日报雪窦山副刊。

    2012年8月21日
    回复
  • 未寒

    很不错,下次去看看
    [reply=大道,2010-12-25 02:06 AM]值得一看![/reply]

    2010年12月24日
    回复
  • 沈红

    看见了平时无法见到的宝贵资料。谢谢
    你一句“TMD的大领导”真够痛快的!
    [reply=大道,2010-12-25 02:06 AM]嘿嘿![/reply]

    2010年12月2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未寒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博联社奉化博友联谊会成立 2010陕豫行(18):黄河花园口 儿子的最后一个寒假 关于政府信息化的思考 这个时代 两年前的雪压梅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