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看庙老人马忠福――寿星谱(20)

2010年8月23日 2506点热度 2人点赞 3条评论

2010-08-23_231856-0.jpg
 
  象山港沿海有条沿海中线在建,工程开工一年多了,沿线的地形地貌变化很大。星期六,我又一次开车沿着这条线,从莼湖,经桐照往裘村方向走。
 
  经过河泊沙村,翻过几座小山,再一次经过路边的一座小庙,看到两年前庙门口的稻田不见了,砂石路基铺到了门口。前几年来时,这座落在田园中间的小庙,看了很是让人舒心,如今成了这个样子,感觉怪怪的。
 
2010-08-23_231856-1.jpg
  ▲2010年8月21日拍的小庙。
 
2010-08-23_231856-2.jpg
  ▲两年前的2008年10月18日拍的小庙,坐落在田园中间,很有诗情画意。
 
  每次经过这座小庙,大门都是紧闭着。今天我停下车拍照,注意到庙旁边的那排小房子,有个门开着,门口有位老者在向外张望。我杯子里的水喝光了,想着这庙旁边住着的八成是好人,于是拎了杯子去续水。
 
  走到小房子门口,听到房子里面传出戏曲的声音。进去一瞧。刚才那位老者在看电视呢。
 
2010-08-23_231856-3.jpg
  ▲老人往影碟机里放片。
  
2010-08-23_231856-4.jpg
  ▲老人说刚才放的是越剧《陆文秀》,一场戏总共三张碟片,15元钱买的,没事常拿出来看看,这些老戏百看不厌。
 
  屋子里非常闷热。老人见有人进来,感到有点意外,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没事瞎转转,想来讨杯水喝。
 
  老人说有水,让我等等。他转身去了隔壁的厨房拎了热水瓶进来。
 
2010-08-23_231856-5.jpg
  ▲老人做饭的厨房,拾缀得很是干净。
 
  给我加了水,他又搬了凳子让我坐。说外面热,歇会儿再走吧。
 
  我坐下,递上烟。他摆摆手,说不抽。我说您不抽烟吗?老人说,我这每个月只有200 元收入,买不起烟,干脆就不抽了。
 
  我问:您一人住这?
 
  老人说是的。替人看庙呢。我问他是那个村人,他说是马夹岙的。我惊讶:马夹岙离这有几十里地呢?您怎么到这里来看庙了?
 
  老人说,唉,我苦命人啊,9岁给人放牛放羊,吃人家的饭,如今老了,还是吃人家的饭。
 
  我不解,问:吃人家的饭?
 
  老人解释说,他9岁开始给人放牛放羊,人家包饭。现在在这里看庙,这庙由4位老太太负责筹建,每个老太太每个月给他50元钱,让他住在这里,这不是吃人家的饭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又问:您没结婚过吗?
 
  他说,那倒不是。他36岁那年结过婚。妻子小他8岁,结婚时28岁,36岁时生病去世。老人掰着指头说,结婚是年底,去世是年初,中间妻子生病整整三年,因此实际只做了三年夫妻。妻子死后他就是光棍一人了。
 
  我问,也没有留下孩子吗?
 
  老人说,他有一个女儿,今年48岁了,现在住在莼湖镇上,在人家厂里打工。女儿生了一双儿女,大的是外孙女,今年28岁,又生了一个女儿。外孙今年25岁,年初也生了一个儿子。他女婿是入赘的,也是本村人,前些年女儿女婿到莼湖镇转包水田种水稻,种了五年,起初政府有补贴,收入还可以。但后来政府补贴没有了,不少包田给他们的农民也要求收回土地,所以,现在已经不种田了,都改在镇上打工。女儿女婿前几年花4万元钱在镇上买了两间楼房,现在值20多万元了。
 
  我说您福气不错啊,都四世同堂了!老人说是啊,从这个方面看确实福气不错,但这么大年纪了还住在庙里,还是命苦哇。
 
  我说您可以住女儿家啊,他们还能赶你出来?老人说,那当然不会,不过我现在身体还可以,自己挣钱可以养活自己,女儿家都是农民,靠打工过日子,家境也不富裕。两间房子已经三世同堂了,如果我再去住,也不方便,不如在外面住着自由。
 
  我问他在老家可有房子?他说没有了,前些年高速公路经过他们村,把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给拆了,他们也没有再盖。如果现在在老家村里租房住,1000元钱一年的租金,也只能租个破房子,还可能终年不见阳光,还不如住在这里舒服。
  
2010-08-23_231856-6.jpg
  ▲老人看管的这庙叫下岙庙,庙虽不大,但里外收拾得很整洁。
  
2010-08-23_231856-7.jpg
  ▲老人说,洗衣做饭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
  
2010-08-23_231856-8.jpg
  ▲这庙四周的野地,都让老人开垦了,种点蔬菜、杂粮,吃菜就不用去买了,吃不完,还可以送人,谁路过这里,摘点新鲜蔬菜,他从不去说人家。 
 
  老人说,他虽然是一个乡下人,没有什么本领,干不了什么大事,但经历的事情可多了。出生的时候,正是北伐战争,从小过的就是兵荒马乱的日子。十二三岁的时候,日本鬼子打进来,他也见过。日本兵的势力范围刚好到他们老家这里,宁海崔家那边就没过去。所以他们用的是日本人的钱,宁海那边用的是原来国民政府发的钱,兑换的比例是一元兑二元。
 
  老人说,23岁那年,我还见过蒋介石。他说那时他正在葛岙沙栋头村给人放牛。那天中午他赶着牛正要出门,听到村里人说蒋介石来了,他就赶了牛去看。蒋介石在青莲寺吃了中饭正出来,他看到三顶轿子,蒋介石一顶,蒋经国一顶,蒋介石的孙子孙女合用一顶,孩子的轿子走在最前面。他说,蒋介石剃得锃亮的光头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一算,那正好是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的时候。具体的时间是那一年的3月13日,当时,解放军正在发动攻势强大的渡江战役,蒋介石一边在家乡游山玩水,一边忧心忡忡。
 
  老人说,那一年的上半年见到的是反共救国军。说是救国军,其实是强盗兵,当官的一张纸派给村里,要多少钱多少米多少布,什么时候送到什么地方,不得有误,各村不敢不办。到了年底,就见到了解放军。
 
  老人说,后来就解放了,接着就土改了。
 
  我估计,解放后,老人境况仍然不是太好,以他那年代,到了36岁才结婚,在一般人家那里是非常罕见的。当然,那个年代因为家里太穷,一辈子讨不到老婆的也很多。
 
  我说您自己有没有兄弟姐妹?他说有个哥哥,也是36岁那年生病死了。跟家里人比起来,我今年85了,73岁那年死了也不算短寿,我又多活了12年,够长命了。
 
  我说您这么好身体,再活12年没问题。他呵呵大笑,说那不行,要吃老苦的。不像你这样,生活无忧啊。
 
  我说我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也不好,我家在山区,比您老家的条件还差。后来是读了书才出来的。老人说,读书好啊,不过读书也是要讲坟场的。我的女儿和孙辈们都不会读书,家里没有这个坟场。
 
  我知道这是我们乡里的一种说法,所谓的坟场好,就是祖宗的墓地风水好,可以福荫子孙。我呵呵笑着不置可否。老人见我不信,兴致勃勃讲了一个故事,说他老家附近一个村,过去一户人家有个女儿嫁到奉化城里。她的公公有一次随儿媳到亲家作客,在山上转悠,看到一块风水极好的山,回头问儿媳这山是谁家的。儿媳说是我娘家的。公公叹息说,你要能设法让你父亲把这山写下你的名下,作我们的坟场,将来你的后代吃喝不愁不说,还会出贵人。儿媳听了,回家向父亲哭说自己在城里的夫家,柴薪难筹。他父亲说,傻孩子,你回家到山上来砍就是。女儿说,现在来砍当然没问题,父母百年之后,兄弟要是不肯怎么办呢?父亲说这有何难,我写下字据,送你一块山就是。于是女儿要求把父亲把她自己公公看上的那块山写给她。父亲签字画押后,女儿把字据藏在裹脚布里就出了门赶往夫家。她的兄弟感到奇怪,过去这妹妹每次回娘家都要住上几天,怎么今天来了就走呢?问他父亲,父亲如此一说,儿子说,哎呀,您上当啦,这几天村里人都在传说这块山风水极好,你怎么送给妹妹了呢?父亲一听,大惊失色,马上要儿子去追要字据。儿子出门,紧赶慢赶,在半道上追着了妹妹,向她要字据。妹妹说,我原来是想把字据带来,但临出门前忘记在房间的小抽屉里了。她兄弟不信,她就让他搜身,果然没有搜到。她兄弟将信将疑回家查看,她则快马加鞭赶回夫家。到了夫家,这字据她娘家就再也要不回去了。
 
  老人说,这女儿嫁到夫家,就不管娘家死活,只想着自己家好。娘家人为此伤透了心,连续三代不养女婴,生下是女婴就溺死。我听了心惊肉跳。老人则笑着说,这是过去传下来的故事,现在当然没有这风俗了,要不然这个村就没有女儿出生了。但这个故事说明,祖宗的坟场是很要紧的啊!
 
  老人又说,人都是有命的,但是做人穷一点不要紧,心一定要好。他说别看我现在每月只有这么一点收入,但现在还用不着要女儿女婿瞻养。前些年,后琅那边修两座桥,他分别捐了100元,名字还刻在那功德碑上呢。老家那年修庙,他拿出了1300元。女儿埋怨他自己可以吃好点喝好点,出那么多干什么。他说,我自己挣的钱捐出去,我高兴!
 
2010-08-23_231856-9.jpg
  ▲老人没事就在庙四周转悠,平时不出远门。
 
  大概老人住在这小庙里,一年到头碰不到几个人会跟他聊天,见我愿意坐着听他讲故事,很是兴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听老人说了半天古。我见天色不早,起身告辞。老人说,下次路过再来啊。我说一定!
  
2010-08-23_231856-10.jpg
  ▲老人跟我聊天的兴致很高,手舞足蹈,说个没完。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10年8月2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暮雨晨风

    奉化三大寺之一的青莲寺就此埋没了,听老辈人讲这青连寺的一口铜钟很大,但是在文革期间下落不明,可惜啊!!!!!!
    [reply=大道,2010-08-27 10:20 AM]我去看过青莲寺遗址,现在是一家关掉了的工厂。[/reply]

    2010年8月26日
    回复
  • 紫魂

    看看这些老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真让我汗颜啊。
    [reply=大道,2010-08-27 10:20 AM]你的人生也很积极啊![/reply]

    2010年8月26日
    回复
  • ming

    置身世外,心静清闲,我这忙碌之人羡慕这些。只是过于孤寂,老人要是老伴还在就完美了。
    [reply=大道,2010-08-26 00:48 AM]好心情!人可能样样完美啊。[/reply]

    2010年8月25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紫魂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隔代乐 溪口武岭头——《旧影新照》(26) 周记201843 大堰油菜花开了 博友大部到齐 弥勒大佛·中轴线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