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2018年4月15日 5071点热度 4人点赞 0条评论


  这段时间,工余午休睡醒时,拿了本朱自清的散文集,每天看上几页,恰好读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述的是朱自清跟俞平伯两人泛舟秦淮河的事情。这是1923年8月间的事情,当时国内一片混乱,民国政府你方唱罢他登场,南北打来打去不消停,不知道朱自清在河里泛个舟,怎么会写出那么多闲情逸致来。这散文放在三十年前年轻那会儿读,可能会有一些赞赏的意味,如今再看,真是一点味道也没了,一个大男人,哪来那么多情思不情思。
 
  然而,秦准河毕竟浸润了六朝古都的许多脂粉,河又处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用桨声灯影这四个字去描述是很恰当,光看个标题,就让人联想起这河肯定承载过许多浓艳故事,只不过我读书少,想不起来而已。看了这文章,倒让我猛然想起,五年前,我也曾经在这秦准河中泛舟过一次。
 
  那次泛舟,是公干到南京,在南京的同乡请我们吃了饭,又安排了夜游项目。那个船有没有桨声我没印象了,约略记起来,坐那游船是要买票排队的,我们大概是包了一只船,这船不用人工划动,如今肯定不叫七板子”了,所以应该是没有桨声的。灯影倒确实有,而且在那儿泛舟,看的就是灯影。灯都是人工装饰过的,有龙啊,花啊,曲曲弯弯的线条啊啥的,努力要装扮出一些景观意义来,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忽明忽暗,五颜六色的灯光看上去并不自然,眼睛也不舒服。
 

 
  船也类似朱自清的泛舟经历,穿过若干个桥洞,只是我记不住那些桥叫什么名,也有可能那天根本没有人介绍。过了桥洞之后,看到的水面也有大有小,我也啥都没记住。船行到一个固定地点往回开,完全是程式化的游览。记忆中,秦淮河上的灯光总体上不是太亮,河两边的房子,更是黑黝黝的,全然没有朱自清写的啥妓楼透出的灯光,当然更没有载着歌妓的船前来兜生意,所以夜游一趟,不会有背道德负担的机会。水面上没了浓艳脂粉味,却很自然的浸润了商业的味道,这样的游览,很快就会忘记,如果不是读这朱自清的文章,我想自己是不大会想起曾经的这段经历的。只记得那天陪同我们的有个同族小妹,跟我同一个村,但说从没到过老家。随后的闲谈中,他们无意中又提起一个人名,竟是我高中和大学时的女同学,有20多年没见了。他们一听是我同学,马上拨通电话,同学马上赶来了,聊了一会儿告辞,这又五年没联系了。
 
  说起泛舟夜游,又想起10多年前在法国巴黎夜游塞纳河的经历。塞纳河也是一条名河,但还是因为我读书少,无法随口说出那条河承载过什么历史,只是记得曾经在许多读物中看过,有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之感。那天的夜游同样要买票排队,塞纳河水面要比秦准河宽广,游船也更大。这河也同样处在城市当中,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一条流经大城市中心的河,水质竟清澈得让人眼馋,不仅绝无垃圾,而且也没见过我们这里随处可见的河堤上黑洞洞的排污孔,所以不管白天黑夜,它都敢以本来面目示人,不必用五颜六色的灯光来掩饰,河边的灯光就是很简单的照明,丝毫没有刺眼之感。船顺水而行,河堤上偶见行人走过,有的还会朝我们挥挥手。船只也穿了许多个桥洞,桥洞下同样只有照明灯光,暖洋洋的。每当船只穿过桥洞,站在桥顶上的年轻人和坐在游船上的年轻人相互大声招呼,碰到对面相对而行的船只,两边的年轻人也大声招呼,整条河不时喧哗一下,这情景,很能点起同船人的热情,让人过耳难忘。
 

 
  我想,对我这样的缺少情调的人来说,游走啥地方,都是游走一次,寻找个陌生感而已。要说有啥情思,还是重游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真与自己有感应。
 

标签: 读书
最后更新:2018年6月5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小有收获 乡间的红色印痕 黄埔老兵徐大成――寿星谱(11) 雪窦寺供僧法会 这两年微信书的序 小公主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