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黄埔老兵徐大成――寿星谱(11)

2009年10月19日 2813点热度 1人点赞 3条评论

2009-10-19_233848-0.jpg
  走访黄埔老兵江辅芳和江圣烈时,江辅芳念叨着说,他的同学徐大成,去年黄埔同学会开会没来,写信也没见回信,不知道现在身体怎么样了?言谈之中,颇有些担心。我计划尽快早点去寻访徐大成老人。
 
  徐大成老人住在下陈村。下陈是地处奉化边缘的一个大村,往南跨过一步就是宁海县境了。下陈村由过去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有住户近千,这些年企业发展兴旺,商贸交流活跃,外来人口很多,平日路过,看到的都是闹哄哄的景象。在这样的村子里,要找到老人可能并不容易,因此,我叫上了老家在这个村的朋友一同前往。
 
  朋友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现在城区工作,20多年里不常回家长住,老家的人大多认不出他,他也认不出老家的许多人。他说没听说过村里有这个人,但估计父母亲知道。没想到的是,在村里碰到朋友的姐夫,一问起徐大成,姐夫说土生土长的村里人都知道他。他的姐夫带我们到徐大成老人的房子前看了看,说他许多年前就不在这住了,现在住在他儿子家,在公路的另一边。
 
  在老人故居门口,碰到几个村里人,有说他身体不好,也有说他身体很好的——估计都有些时日没看到他了。一过路的老者听我们议论,过来说:谁说他身体不好,我今天早上还在菜场看到他,身体不错着呢。
 
  这消息很让我们兴奋。根据村人的指点,我们径直来到他儿子家所在的那条路上,只问了一个人,很快就找到了他儿子的新居。
 
  院门紧闭着,我们敲了敲,没人应答,我自说自话扭了一下门把手,门没锁,开了。
 
  探头往院里看。这院里有三间楼房,远远的看到最里面那间的一楼有一位老人,正在一张桌子上写着什么。不用问,这位肯定是徐大成老人。
 
  老人见有人进了院,抬起头看我们。我径直进了那屋,问:您是徐大成老先生吗?他站起来,说:我就是,你们找我?
 
  我说我在找你们黄埔同学会的老人家们,想跟你聊聊天,听听你们的故事。老人热情地说好的好的,赶紧让座。这时,闻声进来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女孩。老人介绍说这是他的儿媳和儿子的孙女。
 
  他的儿媳说,老人这些年一直生病,去年的同学会也没参加。主要是年纪大了,有老年病,前些日子还挂着导尿袋,一个月前刚拿掉,这段时间身体好多了,不过还在服药。老人这两年看病化去了2万多元,现在每天还吃药,药费得20多元。
 
  我说老人身体看上去很不错啊。老人笑呵呵地说,我今年虚岁90,身体不行了。不过这些天好了一些,每天能出去散步,四处走走,光线好时能看看书、写点东西。
 
  说话间,他的曾孙女给我们端来了两杯茶。我们赶紧说谢谢,然后让他儿媳和曾孙女自己去忙,我们坐着跟老人聊天。
 
  徐大成老人说,他出生于1920年,1940年从浙东中学考入黄埔军校。当年也是因为日军迫近,学校办不下去了,就想去考着试试,没想到一考就中了。他跟江辅芳是同学,两人一起上的浙东中学,一同去黄埔三分校上学,一同被分到驻浙江丽水的88军。当年跟他们一样经历的奉化同学还有好几个。他被分到了79师235团,团长叫魏蓬霖。他一开始在部队任中尉副连长,后曾去过突击队,还在江山接受过防毒训练,调来调去,一直在前方。老人说,当年与日军作战,日军曾使用毒气弹,但是他们并没有防毒器材,训练了也没有什么用。当年打仗经常闹笑话,有些士兵未经训练就上了战场,使用迫击炮时,炮弹装反了,不但没打出去,还把自己给炸了。
 
  我问老人有没有跟日军正面交过战?老人说,双方接触是有的,但都是你放几枪,我也放几枪,然后各自走人。我们下级军官都是听上面的,上面叫我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正面打的机会不多。
 
  抗战结束后,又打起了内战。老人说,当年我们上军校参军,是为了打日本鬼子,哪知道后来又要打内战了?所以1949年解放前夕,他解甲归田,回家了。我问他怎么没去台湾?也没参加解放军?老人呵呵笑着说,台湾要去他也能去,解放军也可以参加,当时有内应来动员过,他说我第一世结束了,第二世解放军那头也不去投了,就这样回来种田了,一直到现在。
 
  解放后,以他的经历,当然成了历史反革命,吃过不少苦。不过由于老人人品不错,村里人倒也没怎么弄他。老人回忆说,当年干活苦啊,冬天筑飞跃塘,干活累出一身汗,海风一吹又全身冷,真是艰苦。三年困难时,好多人到邻县的宁海、象山弄吃的,他们那边好歹还有点番茹干啥的充饥,奉化这里找不到一点吃的,饿死人啊。老人感叹地说,奉化人太讲政治了,全是因为出了个蒋介石,不积极不行啊。
 
  老人说,当年他们到了部队以后,军校的同学分到各个地方,以后就不知道下落了。同学江辅芳后来怎么回的奉化,回来之后又怎么样了,他一点也不知道,也不敢去打听。后来再见面是黄埔同学会成立的时候。当时在奉化的黄埔同学还有30多个人,现在只剩下10多个了。那些去台湾的同学也都去世了。前几年有个同学曾经想到宁波定居,房子都买好了,结果跌了一跤,没了。老人说,现在想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里一做梦,见到的都是死人,活人反而见不到。我说您怕吗?老人哈哈大笑,说:我也是可以过去的人了,有什么好怕的?
 
  看到老人床头边墙上贴了一张老照片,我问这是您吗?老人说这是他23岁那年,在缙云拍的。过去的东西,在解放初期改造时,交的交,烧的烧,没敢留下来。这照片也不知道是怎么剩下的,前些年刚找出来,就贴墙上了。
 
  我问老人刚才在写什么呢?老人呵呵笑着说,我在写我们家的历史。老人说他们家是从杭州的转塘逃难过来的。怪不得,下陈村大多数村民都姓陈,很少有人姓徐,原来如此。老人说,当年洪杨作乱,他爷爷带了全家从杭州渡过钱塘江,向南一路逃亡,先在奉化的山隍岭暂住,后来又搬到下陈村定居。从史料上查,这事当发生在1860年前后,算来他们家到奉化有150年了。我说您这都有曾孙了,你们家在奉化已经繁衍了7代,福气不错啊。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这些事件,我趁现在还能写,要把这经历写下来,传给他们,如果他们不要,扔了,我也没办法。
 
  我说,您从部队回来之后,是不是一直在看书看报?老人摇摇头说,从来没有,过去在生产队,他只干活,不读书不看报。曾经有大队干部想让他做组长,说他能写会算的,需要时可以写个汇报材料啥的。老人担心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到时候想赖也赖不掉,弄不好又要犯错误吃苦头,干脆说自己不认识字,全忘记了,不会写东西。重新看书报写东西,是年纪大了闲下来以后的事。
 
  老人的老伴好多年前去世,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已过世。老人说,现在住的这房子是他儿子造的,我们去看过的那老房子是他父亲造的。老人在儿子家已经住了8年,现在每月有政府补助600多元。他的大儿子58岁了,在当地企业工作,孙子也有30多岁了,只是现在儿媳身体不大好。他的大女儿住在城里,大女儿的儿子小时候读书成绩很好,上高中是保送的,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做建筑设计工作,经常到国外走动。小女儿嫁到隔壁的洪溪村,小女儿的儿子在奉化的机关工作。他的生活两个女儿也经常来过问,不时给他捎点吃的穿的。看得出,老人一家的生活都还不错。
 
  我们告辞出来的时候,老人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坚持要把我们送到大路边。来到我的车前,老人指着车牌念:浙BP63……我笑说:这英文字母您还认识啊。老人张口就背ABCDEFG……说,这26个字母背快点我还能背下来,单独写的大多都认识。多年没看书了,好多字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了。我把自己的名片给他,他瞄了一眼就大声叫出我的名字,又说这下面的电话号码等小字就认不出来了。我说您要找我,请您的曾孙女看,上面有我的电话,老人说好的,你们辛苦辛苦。
 
  车子开出老远,从后视镜中看到,老人还在挥手。
 
2009-10-19_233848-1.jpg
  老人在他的卧室给我们讲他的故事。
 
2009-10-19_233848-2.jpg
  这是老人家的老房子,门楣上的四个字已经无法辨认,不过看得出曾经是书香门弟。老人已经久不在此居住了。
 
2009-10-19_233848-3.jpg
  老人手书的家史开篇。字写得非常工整。
 
2009-10-19_233848-4.jpg
  老人在23岁时拍摄的照片。
 
2009-10-19_233848-5.jpg
  老人送我们到大路旁,念出了我的车牌号。
 
2009-10-19_233848-6.jpg
  这张作为老人的肖像,下次去时送给他。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09年10月1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生命花

    我爷爷也算是毕业于黄埔陆军军校,其实原先是在交大就读,因成绩优异特招入黄埔军校,当时已不复存在黄埔,已是中央军校。毕业后任湖南芷江公安局局长,毕业那年23岁,奶奶19岁。那时的奶奶是湖南沅陵一中任教,中文。

    在文革时,受尽了苦。于是这些过往,爸爸很少提起。想像着,爸爸、伯伯、姑姑们,才七八岁时,就从出生地返乡到这里,曾经那一段艰辛的日子,真是煎熬。
    [reply=大道,2009-10-25 00:51 AM]你爷爷还健在吗?我正在找其余的几位呢。[/reply]

    2009年10月24日
    回复
  • 浅浅

    又来逛了。
    看到老房子,内心竟会升腾起一种敬仰。不知道是因为老房映衬了老人,还是老人映衬了房子,抑或是因为老房的历久弥坚与老人自然厚重的气质相得益彰。

    [reply=大道,2009-10-22 00:30 AM]不去不知道,下陈村的老房子大得惊人,有时间还要好好去看看。[/reply]

    2009年10月21日
    回复
  • 宁静

    欣赏"黄埔老兵"系列,我家的黄埔亲戚可惜走的走、死的死了。不然的话大道也可采访采访。
    [reply=大道,2009-10-20 10:37 PM]所以我说这事我做晚了,再不做就来不及了。[/reply]

    2009年10月20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浅浅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忙碌一周(微日记201102) 新年第一天 告别开心网 幸福的爸爸 2015微周33 台风“海葵”来袭 祝各位博友新春快乐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