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网事记录
  3. 正文

晓庄老师回故乡

2008年5月25日 2269点热度 0人点赞 4条评论

[align=center]2008-05-25_010032-0.jpg[/align]
  知道晓庄老师,最早也是在网上。

  2003年底锦溪论坛开通的时候,我提议设了个专门摘登外地媒体看奉化的版块。在搜索有关奉化的消息时,找到了《50年摄影路,女摄影家晓庄的四个春天》一文,知道晓庄是奉化人,于是把那篇文章转贴在那个版块上。去年下半年,进了博联社后,看到有个叫杜卡的博友,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晓庄,感到很亲切,于是在评论中跟了一段话,其中提到了有关晓庄身世的一些猜测。

  那几句话引起了晓庄的注意,通过博联社,与她建立了联系。在她的要求下,去年我去探访了她的老家。今年上半年又帮助整修了她母亲的陵墓,一来二去,这就熟了。前些天,她回奉化看母亲的陵墓,我们终于见了面。

  由于在网络上已经交往一段时间,电话也通过好几次,因此,见面后大家并不生分。陪着她,回了她老家,到沿海转了一圈,到邻县看了她的姐姐,与奉化的影友进行了两个晚上的交流。一路上,晓庄老师高声大气,玩笑不断。喜欢摄影的,一路上也是你拍我,我拍你,玩得不亦乐乎。晓庄老师自称是拍小照的,不是什么摄影家,更不是什么大师,不要把她与名人扯在一起。以前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她很低调,这回算是见识了。她再三强调,不要把她来奉化的事情弄到博联社上去,她不想出名,也不想求利,因此,这些照片就贴在自己的这个博客仓库里,算是一个记录。
 
2008-05-25_010032-1.jpg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楼隘看望93岁的老姨妈。老姨妈的精神头还很好,就是耳朵就点背。表弟媳见来了远客,按照奉化的习俗,忙里忙外,都被晓庄老师劝阻了。晓庄老师说她表弟媳哇啦哇啦在说什么也听不懂。见过姨妈,晓庄老师就忙着奔自己老家了。
 
2008-05-25_010032-2.jpg
  她母亲的陵墓在山上,我们走路不感到困难,在于她,却是一件难事。好在有村里人帮忙,把她扶上去了。到了母亲坟头,因自己腿脚不便,叫她娃妹妹代拜。
  
2008-05-25_010032-3.jpg
  下山路上,跟村里人打招呼。其实,在村里,除了几个村干部,她已经不认识啥人了。
 
2008-05-25_010032-4.jpg
  下山后,到了自家院里。2005年10月,“美丽中国”摄影比赛在溪口组织活动期间,她曾来奉化,顺便回了趟老家。那次,她拍了不少家里老房子的一些照片。没想到,第二年的一场大火,把她的老房子全烧了。这次来,只能看到一个大门上的古条和院子天井里的几块石板。她不停地念叨:我的童年记忆痕迹就这样没有了。
 
2008-05-25_010032-5.jpg
  回到村口,一老者迎上前来,口中叫着晓庄老师的名字。哦,原来是碰到小学同学了。
 
2008-05-25_010032-6.jpg
  我提议给他们拍一张合影。
 
2008-05-25_010032-7.jpg
  晓庄老师姐妹俩对这座老桥印象深刻,她特意带来了以前在桥上拍的照片。她说,河两岸多了许多房子,桥下的水脏了。今不如昔啊。
 
2008-05-25_010032-8.jpg
  离开她的老家,我带她们到海边游览。来到湖头渡船厂后面的山上,停下车子想让她们看一下。结果她见路边视角不好,执意要到下面看看,我只好在后头跟着。走到船厂家属楼后面,看到有人在玩扑克,她端起了相机。拍完说,很有意思,拍着玩玩。我对照了一下我拍的角度,果然,她的构图更简洁,主体更突出。
 
2008-05-25_010032-9.jpg
  到了下面一块菜地里,她说:你看,这里角度不错吧。我不禁惭愧,来湖头渡那么多次,从来没有下来过。
 
2008-05-25_010032-10.jpg
  从松岙湖头渡出发,经过石沿,最后来到桐照码头。她看到码头上补鱼网的场面,大声叫好。跑到人们中间,拍个不停。我介绍说这位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人家很客气,赶紧搬根凳子让她歇息。
 
2008-05-25_010032-11.jpg
  第二天,当她听说奉化到她大姐所在的嵊州已经开通高速公路,时间只要一个小时,决定去看望她的大姐。姐妹三人见面时,她的妹妹抱头她的姐姐痛哭,她却说,你这是干什么啊,大家见个面,高兴一点嘛。
  她说,她的大姐是个坚定的共产党员,文革时,被关在监狱里,还来信教育她们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大姐一有点钱,就都接济有困难的人了。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2008-05-25_010032-12.jpg
  姐妹三人合影。她的大姐是她走上革命路的引路人,今年85岁。她的妹妹年龄小,参加工作晚了,退休前是南京一所全国重点中学的校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今年67岁。晓庄老师今年75岁。这三姐妹,年龄相差挺大的。
 
2008-05-25_010032-13.jpg
  那天团聚的亲人们合影。右边是大姐的大儿子,在嵊州建设局工作,曾经是局领导,如今已经退居二线,不过还担任着县台联会主席。左边是大姐的小儿子,在绍兴市气象站工作,也是领导。
 
2008-05-25_010032-14.jpg
  坐了一会,孩子们请三位长辈去吃饭。大姐换上了晓庄老师送的红衣服。晓庄老师替穿了新衣服的大姐拍了照片,并且回放给她看。
 
2008-05-25_010032-15.jpg
  告别大姐,我们回奉化,在路上,顺道游览了康岭日本鬼子的碉堡,参观了溪口武岭公园。晓庄老师兴致很高,这是她在拍我。
 
2008-05-25_010032-16.jpg
  晚上,晓庄老师与影友们第二次聚会,她观看了我们的部分照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聚会结束前,她说她要成为博联社奉化博友会的名誉会员。她在我们那块布上签了名,并且与我们合影留念。
 
  下面这几张照片是她刻了光盘,寄给我的。她还给我寄来了12本她个人的摄影集,一一签名,分送给奉化的影友们。
 
2008-05-25_010032-17.jpg
  我在拍狗,她在背后拍我。
 
2008-05-25_010032-18.jpg
  经过一个滩涂养殖场时,看到滩涂上的拦网很漂亮,我们下了车拍。我说这地方不好拍,角度太低了,她说我应该站到公路护栏的柱子上去,我说我不敢。她在旁边拍下了我在回放照片的样子。
 
2008-05-25_010032-19.jpg
  她说拍人最不好拍,要拍就要抓住人的特点。我觉得她不但说得好,拍得也好,这张照片的人物神态、特征抓得太好了,真值得学习。
  
2008-05-25_010032-20.jpg
  我说我拍了四年照片,只起过两天早,基本没拍到过日出的照片。晓庄老师批评我太懒,她说来奉化两天就拍到了日出了。在光盘封面上,她特意写上:最后这张日出是废片。我一看,这照片觉得还是很见功力的,毕竟她只是站在房间窗口随便这么一拍,而且那几天的天空不是太透。
 
  一起走了两天,感觉到晓庄老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摄影老前辈。在她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标签: 博友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3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欣然

    看到晓庄老师回到老家同家人团聚很为此高兴!祝晓庄老师健康长寿!

    2008年6月21日
    回复
  • 王秋杭

    晓庄老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前辈!

    2008年5月27日
    回复
  • 菜鸟

    大清早起来,欣赏此图文令人神清气爽啊!

    这次与晓庄老师见面,感觉获益匪浅,而且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的精神。

    2008年5月25日
    回复
  • 大道

    转贴一下我当年曾经在锦溪论坛贴过的那篇文章

    50年摄影路,女摄影家晓庄的四个春天
    2004-4-23 10:04:43

      【龙虎网讯】江南的春天紧跟着冬天来了,来得晚,却是很美。

      晓庄从南京一段古老的城墙外走来,步履蹒跚,但在阳光里显得很有活力。

      50年的摄影路程并未消除这位老人的艺术激情,当她举起相机,眯起左眼,面对镜头中的事物按下快门时,脸上不经意地露出一丝笑容。

      时间被如实记录。2004年4月16日,晓庄坐全是底片。“有1万张。”晓庄说。底片堆积着,层层叠叠。50年的岁月呵,50年风风雨雨。

      晓庄小心地拿起一张底片,放到嘴边轻轻一吹,对着阳光,底片上立即显示出一群人像。尘封的历史缓缓打开来。在她卧室的书桌前接受我们的采访。她的脚旁,她身后的窗台上,她的书桌上、壁橱里,

      老人坐着,老人的眼角流露着坦然与平静。不用看底片,那底片上的一切,在她的眼前已经流动起来。那不是镜头,是充满激情的年轻的眼睛的注视。那不是快门的声音,是生命的拔节。

      春天来临。

      春天并不总是如约而至,春天步履匆匆,然而一双神奇的眼睛可以将它定格。那定格下来的,不仅是她一生的永久记忆,同时记录下来的,还是一段新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火热的春天

      晓庄,并不是她的真名,她的原名叫庄冬莺。“因为我出生在冬天,我们家里姐姐妹妹名字里都有莺字。”

      那个冬天是1933年的冬天,晓庄降生在浙江奉化。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是在舞动的红旗下逐渐成熟的,他们的生命执着于火热的理想。

      16岁,晓庄参军了。由于年龄太小,她被安排在政治部文工队,担任宣传工作。随着解放大军南下,文工队被改编,晓庄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第22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50年3月的一天,晓庄生命中第一个摄影春天来临了——军宣传部长来到文工团,要为军报物色一个女孩学暗房,幸运的晓庄被选中了。在17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好奇地抚摸到了照相机,谁知道,这一摸就整整50年没有放下。

      晓庄的启蒙老师是照相馆学徒出身,他把在师傅那儿学的一点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晓庄。

      “当时的暗房就是老百姓的八仙桌,桌子上面蒙了被子,几个角都蒙起来,人钻在里头。当时也没有红灯绿灯,都不能看的。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晓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师傅教晓庄点上一支烟,借助烟头的红光看底片。

      “抽一支烟,烟抽了以后从底片正反两面看,两面有影子,显影就够了。”

      为了在烟头点亮的一瞬间看个清楚,每次得狠狠地吸一口。还是个小丫头的晓庄,有时被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就让外面的人帮忙,在桌子外面点好烟,等需要的时候,把香烟递进来。如此下来,每次都折腾得够呛。

      那时,报社的摄影器材很少,相机和胶卷都是从敌人那儿缴获来的,专职的摄影记者才有一台专用相机。编辑、记者临时有任务,只能借用一下。晓庄年龄小,又是初学,根本不可能上前线,她的所有关于摄影的知识就在老师手持相机的零星讲述中,云里雾里地慢慢积累起来了。

      晓庄羡慕战地记者能去前线阵地摄影,老是跃跃欲试。在每天焦急的期待中,她居然有了一张自己拍摄的处女作——《篮球比赛》。

      “1950年五四青年节,当时组织团员搞活动,团员搞比赛打篮球。他们说,那边有个活动,你随便去照了玩玩吧。当时打篮球的动作蛮快的,但是我(相机的)速度是慢的。所以,人跳起来是照对了,但篮球是扁的了。”在这张《篮球比赛》的照片上,记者看见一个跳起的运动员,他的左侧有一个空中飞行的篮球——不过是扁的。但这次机会的确让晓庄骄傲了一回,因为其他女孩还不能学习摄影,晓庄也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晓庄”这个称谓。谁知道,几十年后,这个名字,竟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女摄影师的名字。

      辉煌的春天

      年纪轻轻的晓庄在懵懂中开始步入摄影世界。1952年,她所热爱的摄影事业,向她发出了更为热情的邀请——她被调入《新华日报》当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小丫头,一个是著名的大报。当仍然身穿旧军装的晓庄出现在《新华日报》人事部时,一位女同志疑惑地看着她:“向部队要摄影记者,怎么来的是个小丫头?”

      可是,正是这个小丫头,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里,三十年如一日地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新中国的历史:《苏联专家在麻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专业户进城》、《利国铁矿爆破》、《蚕茧丰收》、《踏碎银波》、《细筛新谷》……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永远占据了人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尤其看见当时的照片,一旦触动,感触尤深。如今,这些老照片被晓庄一一收藏起来,它们各自将那个年代的故事永远地定格在瞬间的影像中了。

      晓庄,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气,在保存了一批老照片的同时,也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摄影记者。同行们提起她就会说:“她一拿起相机,什么都不怕。”

      晓庄最紧张的一次经历,是长江大桥通车的一次拍摄。

      她自己想起这段经历也笑着说:“现在我最怕过长江大桥,每次路过就有这样的感觉:我还活着回来了。”

      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在即,报社要出画刊。晓庄被派前往执行拍摄任务。

      由于摄影设备的局限,无法将火车、汽车和轮船拍在一张照片里。为了寻找有利拍摄位置,记者们爬绳梯上桥头堡。男记者们爬得很快,而晓庄在爬上去的时候,差点掉进了长江!

      “绳梯软晃晃的,我一只脚忽然踩空了,幸亏后面拉了一把,不然我就掉下去了。”那段经历让晓庄铭记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至今,路过那里还心有余悸,但她仍然会开玩笑地说:“要是掉下去,我就当英雄了。”

      作为一名摄影师,最亲的莫过于手中的相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拍摄下如此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的晓庄,并没有拥有最先进的摄影设备,甚至闪光灯也是看见国外记者用后,经过争取,才获得一个国产的闪光灯。

      闪光灯,在晓庄的摄影生涯里曾经闹过很多次笑话。

      在新华日报地下仓库里,晓庄找到了当年的“老战友”们——像大电灯泡一样笨重的闪光灯:大多已经褪去了颜色,有的甚至缺了一个口。晓庄很熟悉它们,指着“电灯泡”下的一个长柄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用三节电池。”然后,指着长柄的下端:“这个插起来,连着相机……”

      虽然拿在手里很笨重,但这些“电灯泡”在当年是并非人人都认识的稀有之物,在晓庄的摄影生涯里,它们有几次在采访外宾或国家领导人的现场意外爆炸。

      “像放大鞭炮一样,锡纸满场飞。”老人回忆道。

      这种情况一出现,必定引发晓庄与保卫人员的口角之争,结果,晓庄只得改用“大光圈+慢速度”拍摄。简陋的拍摄设备,伴随了晓庄摄影生涯中最辉煌的春天,上山下乡,奔波在每个角落。在艰苦的环境中,晓庄将无数新中国变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相片上。

      如今,老人提到这段往事时,只朴实地说:“用相机记录新中国50年变迁,我觉得我还做了些事儿。”

      三峡的春天

      很难有人想象,当一个人活到60岁了,还能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晓庄就是这样,在即将年入花甲之时,身患骨刺和静脉曲张之痛的她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她继续记录着新中国又一段历史——《中国三峡》。

      1992年8月,江苏省出版总社、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编辑部共同承担了《中国三峡》这本画册的组织编辑任务。这本画册要求集艺术性、权威性、资料性于一体,因此,它的拍摄任务是很繁重而细致的。即将进入人生第60个春秋的晓庄,成为这次活动的核心人物。

      那一年,晓庄59岁,时任《光与影》杂志主编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摄影组组长。由于晓庄结识了很多摄影界朋友,在号召了几十个摄影师之后,晓庄再一次挑战生命和事业的春天的旅程开始了。

      在三峡这片神秘风光即将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前,在晓庄60岁那年,晓庄和一群摄影家带着相机三次来到了这里。

      “在三峡,作为我们女同志是非常不方便的。水经常喝不到。我们也不敢喝水,找厕所特别困难。”晓庄回忆起拍摄神女峰、寄住在青石镇的那段时光时说:“山上水紧张,电也没有,似乎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上山下乡’的年代。和我同行的杨健是南大历史系的学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她从来没下过乡,胆子小得不得了。”

      “她想上厕所就说,‘晓老师,后面厕所我不敢去,你陪我去吧。’我就陪她去,刚推开厕所虚掩的门,突然一只猪一声大嚎,伸出两只脚,把小姑娘吓得直往回跑。我赶紧把门关上,心里一阵‘扑通’乱跳。”

      虽然条件艰苦,但晓庄和同行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对三峡历史的记录。为了拍摄到最佳景观,他们甚至夜探白帝城。尽管腿部患有骨刺和静脉曲张,晓庄老人硬是拄着拐杖,磕磕绊绊地走完了依斗门的500多个台阶。一夜等候过去了,第二天瞿塘峡浮动起朵朵白云。晓庄忘记了劳累,也顾不上不争气的腿,只是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一幅幅美景。

      “三峡我后来再也不敢去了,我一看到台阶,两条腿就酸。”她回到南京后才感到一阵后怕。

      凝聚了晓庄等一大群摄影家心血的大型画册《中国三峡》,获得了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晓庄带着孩子般的笑容说:“我觉得能拍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满足,真的。”

      如今,三峡的风光已渐渐离人们远去。当后人翻开《中国三峡》画册时,一段历史时光带着美丽的色彩呈现在人们眼前,然而,很难有人知道,这本详细、全面记录三峡历史的图书背后,饱含着一个老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忠诚热爱。

      重生的春天

      晓庄,即便到了晚年还在一直积极地延续着她的青春、她的梦想。

      1996年,一次无情的遭遇重重地打击了她:在周庄参加一次摄影活动时,她遭遇了车祸,两条腿有三处骨折,连续两年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

      “撞得很厉害,医生说我站不起来了。手术也没做好。”

      可是谁能想到,医生的这一“死亡”论断,两年以后,就在1998年,被晓庄打破了。她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坚持锻炼,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在病榻上,我忍受着伤痛的煎熬,曾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而我一直惦记的却还是摄影,何时能站起来再拿相机,心底的希望默默地支撑着我与病魔作斗争,顽强地进行锻炼。”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晓庄仍旧不肯放弃对摄影艺术的追求。

      1998年的春天,长期卧床后的晓庄就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杖继续她的摄影生涯了。春天,晓庄的生命有了转机,而她的艺术生命也延续了下去,晓庄摄影生涯中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这些常人不敢想象的事,一个年逾花甲的女摄影家全部做到了。

      1998年春天,晓庄大病初愈。震动摄影界的《残荷》、《撒网》、《雾中渔船》、《玉龙雪山》等等,都是她拄着拐杖或者卧在汽车里进行拍摄的。

      1999年初,晓庄去浙江丽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

      同年,她又去了昆明采风,在车上拍摄。2000年6月,应部队老战友的邀请,去了大西北。2001年6月,去了井冈山和婺源;8月,去了北戴河、山海关。

      腿脚没有从前好使了,她就拄一根棕色的拐杖,继续为年轻时的摄影梦想而奔波。这期间,晓庄作为一个女性摄影家的柔美和对生活的依恋完全地展现出来,她更多地创作艺术作品,而不是新闻作品。她创作的艺术摄影作品,充满着生活的细腻和乐趣:一只小动物、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一串雪地里的脚印……都可以进入晓庄的镜头。在人生的每个时期,晓庄一直在快乐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尽管是老太太了,但我的心态依然年轻,我还是想拍照。”

      从一部德国的莱卡相机开始,晓庄开始用影像记录大时代的变迁,同时,也不放弃对艺术小品创作的追求。

      70多年过来了,当年那个幸运的小女孩变成了新中国著名女摄影家,这一过程中,晓庄的生命里一直充满春天的气息。两年前,她买了电脑和扫描仪、打印机,70岁的老人,像个小学生似的,一切从头学起,将数以万计的底片整理、输入电脑。2003年,一本浓缩了晓庄一生摄影作品精华的画册——《瞬间的回忆》出版了。

      为摄影艺术倾其一生的晓庄,在《瞬间的回忆》面世时说:“我的一生,为摄影而终生无遗憾。”

      4月16日的午后阳光灿烂,晓庄在门口与我们握手告别。与我们握手告别的不是一个71岁的老人,她的眼神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她的坚毅、刚强、对艺术充满热力的痴情与爱,让我们完全忘记了她的年龄。

      “我不服输。”晓庄爽朗地笑着。晓庄在门口,朝我们挥手。门外繁花似锦。

    2008年5月25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大道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八·三”:一个英雄的祭日 客来纷纷(微日记201121) 木雕师傅 松阳延庆寺塔 微周201322 别以为山村小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