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一年——《我们15个》观后感之五

《追剧一年——《我们15个》观后感之五》
去年6月,腾讯视频开播《平顶之上——我们15个》真人秀节目,大概在节目开播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无意中发现这一节目,大感兴趣,一直看了下来。除了特别有事的日子里没看之外,差不多天天看剪辑,看日播,不觉一年了。用现代人的流行语看,我这可以叫“追剧”了吧。在我的历史中,可真少有这样的经历呢。
  
去年开播的头段时间,见证了首发平顶居民的可怜——睡无床被,食无碗筷;吃不饱,穿不暖——大热天的一个倒寒天气,一个个都冻得蜷缩了。15个人共有的启动资金5000元,没几天就化完了,外面的资金物资不准进,对外联系就一部只能打电话非智能手机……节目模仿的原始生活场景,一切靠居民自己去挣,去生产。首发居民讲起理论一套一套,可没有人懂种地,更少有有效的实践者。苦难的日子似乎特别难熬,也特别漫长,连我看节目的也有同感。
  
作为旁观者,我看节目,主要是观察人,观察人群。本来我对人对人群没有什么特别兴趣,只因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不得不经常琢磨人,琢磨人之间的的关系,因此想在生活之外再增加点佐料,看这节目挺合适。因为看戏看小说,它演得再逼真,写得再真实,都是人为安排的。而这场真人秀的节目介绍,说是完全不引导情节,想来应该比较真实,于是一路看了下来。节目进展得很有意思,特别是每月一次淘汰环节,将人性冲突和人生曲折高度压缩,戏剧性比演戏还强,很好看。
  
大概是镜头下的的关系,不少居民很勤劳,也动了不少脑子,有了许多对外销售的产品,挣了不少钱,平顶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有时候觉得奇怪,那么普通的东西怎么能够买出天价?明显价不符实嘛。看多了,才明白,随着时间推移,居民表现也着实精彩,情节够跌宕起伏,追剧的粉丝日渐增多了,从根本上说,居民们获得的是消费粉丝所得的超额价值。不过也好理解,真要把十五个普通人放上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切断一切可以联系的渠道,要是没有人关注,不饿死才怪。既然是节目,肯定会有节目效应。
  
尽管日子好过,吃喝不愁了,但到中期的时候,平顶还是缺钱,因此,尽管来来去去的居民们不断描绘美好蓝图,但在开展建设改变面貌上,一直成不了大气候。这跟平顶另外一个最大特点也有关系,那就是意见难统一,内耗严重。忽然,某月某日,平顶来了一个骑着哈雷摩托的江湖人士,他带来了蜜蜡,居民们磨了磨,然后就换来了大把的钱,又卖他原先拍的照片,也换了钱,这下搞建设有钱了,平顶开始出现大的变化,新建筑一个一个起来,而我却发生疑惑了?如果可以带进来外面的物品,那为什么对首发居民们卡得这么死?记得节目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新居民们补充进来,啥也不让带。那些居民在外面多是人中豪杰,或者说家境都蛮不错,当年要是每个人带上一些钱,或者物品进来,何至于起初的日子这么艰难?
  
某人带的东西进来换来大把的钱之后,平顶局势也出现了彻底改观。一切都依他的意旨进行了:他看不惯的东西,说拆就拆;他不同意的事情,就是不能干;他想干的事情,不让干也他干; 他嘴上说不能骂人,自己却脏字天天挂嘴上; 他说不结小团体不撕逼,却带头搞了个联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规律同样在平顶得到了印证,他周边真的就聚焦了一帮人,想做的事情也果然一个一个完成了……看到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平顶的规则早悄悄改变了。为了节目好看,节目组显然刻意安排一些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的人进来,以求经常打破平顶和谐的局面……节目好看是好看了,可惜引发的是网络的暴力大冲突,弹幕上的发言,经常不忍卒读,许多居民骂节目满满的全是负能量……
  
经常看节目,容易对节目的场景产生熟悉感,对节目中的人产生好恶感,也容易养成一个每天必须干点什么的依赖感。转眼过去一年了,今天6月22日是我公历51周岁生日,也是平顶居民的最后一个夜晚,看着剩下的几个居民不断发着对最后一晚的感慨,我也感慨,从明天开始,我的追剧也告一段落,或许,明天起,我也应该另弄点事情干干……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