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竺氏探源
  3. 正文

王恩溥其人——解疑家乡之四

2006年1月27日 6606点热度 4人点赞 7条评论

  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陪同做记者的朋友M去老家的栖霞坑村采访。找到正在做村长的表哥,探问起这个村的风土人情,表哥说起这个村近代出现过的一个名人,说这人曾经在国民革命中和蒋介石一起闹过革命,会轻功使双枪。当年曾经请过畸山一个富家的“财神”,说过去请“财神”始作佣者就是他。后来在宁波快被捉时吞金自杀。这个人的名字叫王恩溥。从那时起,就记住了王恩溥这个名字。
 
  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那个王恩溥到底在哪个年代做了些什么事情,甚至于他的名字,当初我也疑心是王恩浦,查了网络上的资料,没能找到他。问他们同村的一个朋友,说起来也绘声绘色,说是确有其人,不过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也是语焉不详。
 
  朋友S随后有一天到那个村子拍片,走进村子,来到王恩溥住过的老宅,听老人们说起他的故事,只说他是29岁那年死的。翻看了他们的族里的宗谱,发现他的名字也在。
 
2006-01-27_231717-0.jpg
  这是他们家族的老宅,从规模和风格看,这样的他们家族过去绝对是个富贵人家。
 
  在浙东一个贫困人家占多的小山村里,有这样的一个家族,是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打听过他们家族的发家史,村里大概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族内人说的和族外人说的不一样。不过族内老人说,自王恩溥被害开始,那个家族就开始出现败落迹象了。现在这个村的村口还有个非常漂亮的祠堂,就是他们族里的。1949年以后分到个人手里,没人修缮,目前已经破败得无法收拾。

2006-01-27_231717-1.jpg
  这是从山的对面看:祠堂外观气势不凡  
 
2006-01-27_231717-2.jpg
  祠堂里面,已经无法收拾。 
 
  当我开始对这个人物是否有那么大的本事,有没有做过那么多的大事产生怀疑的时候,有一天,和栖霞坑村的一个朋友聊天,再次提到他的时候,朋友说这人肯定是有的,而且他的太太十多年前才离世,他的太太中有一个姊妹是奉化名气很大的女人,名字叫沈贻芗,上个世纪30年代曾经是宁波第一所女子中学的校长,奉化第一个女硕士!后来一直担任着省政协委员的职务,直至1989年去世。
 
  对沈贻芗这个人物,我还是有些记忆的,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她以前就住在离我老家不远的亭下村。建水库时移居到溪口,就住在我上中学的溪口中学的北边围墙外,而且和我一个同学是邻居,当年就听同学说,沈女士曾经教导过他要好好学习,并且送过他一本辞典。80年代的时候,懂外语的人很少,出国留过洋的人更少。当年就听好多人在传说,沈女士一生矢志教育,终生未婚,这在奉化这样一个小地方已经是非常稀罕的了。
 
  有了沈贻芗女士作佐证,似乎,王恩溥的的生平也应该有所记录。果然,过后不久,在一则资料上看到,沈贻芗矢志教育,有他的二姐夫王恩溥以身殉革命的影响。2006年1月的一天,与几个同事一起去拜访几位从亭下移居到溪口镇的老人,老人送了一本自撰的亭下村文史资料,里面竟然记载有非常翔实的一段有关王恩溥的秩事,真令人叹为观止。
 
  到现在为止,总算收集了一些有关王恩溥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此人的一些轮廓:
 
  一、王恩溥是蒋介石的盟兄弟。关于这个盟兄结盟时间,大约有两个说法,一是说蒋介石在岩头岳丈家读书时结拜的,共有10个盟兄弟,除王恩溥外,还有江岸村的董凤阳、剡岙的陈泉卿、萧王庙的何先德、斑溪村的章云、石门村的毛如水、亭下镇的沈新成、陈世荣等。另一个说法是蒋介石自小便有“领袖”欲,是远近有名的“孩子王”。16年,他入奉化凤麓学堂读书。在此前后,他与周淡游、王恩溥、何禄山、刘祖汉、俞镇臣、朱孔阳、陈泉卿、江怀卿、陈杏桂、孙星环、孙洞环、夏明世等结拜为异姓兄弟。这班少年兄弟中,他与周淡游、王恩溥、何禄山等的关系尤为密切。从上面两个传说中看出,无论那个说法,王恩溥是蒋介石的盟兄确定无疑。王恩溥比蒋介石小1岁,应该是盟弟。结盟时间比较早,大概是16岁前后,小孩子结盟,有共同喜好的便结一个,应该没有象后来蒋结的那么多盟兄来得功利,也不会有太隆重的仪式,但是关系却可能比任何时候更铁。这样的情况现在也是存在的。
 
  二、王恩溥会武功。亭下村文史资料记述的秩事与栖霞村人讲的故事基本一致。说是他从天黑开始去宁波,天亮时可以返回,按照里程算,一个钟头可以走二十多里地。这个基本上是一路小跑,不停地跑上十来个小时的速度了。另一个传说更有传奇色彩,说1908年,亭下洪村庙演戏,他晚上5点多爬上台亭点了汽灯。戏结束时见到他又上台亭熄了灯。中间自说去宁波买了一块英丹士林布,村里人不信,专门去宁波布店求证,却是属实。这样算来,他得在四五个钟头里面走上一百多里路,速度更是惊人。他村里人说他还会双枪和轻功,有一次,外面有人来捉他,来了好多人,有人叫他快躲,他在搓麻将,说没事,待人从前门进来捉他时,他纵身一跳,从后窗就跳到山上逃走了。在逃到他们村外的鹰嘴岩时,独自一人用双枪跟守候伏击他的人枪战,把几十个人全打死了,他也只负了点轻伤,没被抓住。现在,一些资料上都说他从小喜读武侠小说,专爱打抱不平,稍长,还习拳弄棒,练就一些武功,伙伴们称他为“飞毛腿”、“神行太保”。看来,会武功是真实的,问他村里人他的武功是怎么来的,都讲不清楚,也许是自练的。
 
  三、王恩溥曾经与蒋介石一起绑架过畸山一富商。这个现在有好多资料中都有记载,比较详细的一则是这样的:
  
  绑票”,奉化称之为“请财神”,这是黑社会惯用的一种勒索手段。蒋介石发迹之前,长期在上海滩上混,又拜青帮大亨黄金荣为师,故也颇谙此道。据英国政府保存的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所记录,绑架案与这位蒋某人有关的,有如下两次。下文摘自《上海滩》95年第11期,祁州文。本文由科技大学王光选推荐。
 
  1913年“二次革命”时,蒋介石随同陈其美在上海举兵讨袁,曾带兵攻打过江南制造局。失败后,蒋介石遭到通缉,在上海无法立足,只好逃回奉化避难。为了筹措逃亡日本的路费和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的经费,蒋介石与其盟弟王恩溥商议,决定在家乡请一次“财神”,绑架的对象叫夏全木,是畸山乡畸上村人,为奉化北门外的首富,人称“全木格支”,奉化人称“大富翁”为 “格支”。夏家开始经营柴爿生意,发财后在上海、湖州、泗安等地开设10家商店,店名“同昌”,又在家乡开了一座钱庄,买了几百亩地,盖了颇具气派的宅第。当时,这一带土匪很多,经常发生绑架事件,所以夏全木十分警惕。不少股匪都打过他的主意,但都未能得手。
 
  为了绑架夏全木,蒋介石找来在岩头岳丈家读书时结拜的10个盟兄弟,除王恩溥外,还有江岸村的董凤阳、剡岙的陈泉卿、萧王庙的何先德、斑溪村的章云、石门村的毛如水、亮下镇的沈新成、陈世荣等,这些人少年气盛,听说要“请财神”都跃跃欲试。蒋介石对他们说:我们“请财神”,不同于土匪,我们是“为革命筹措经费”,不能乱来,只能智取。蒋介石留过洋,打过仗,当过团长,大家对他的主意均表赞成。
 
  一天雨后,时近黄昏,七、八条汉子抬着一顶轿子,从溪口直奔畸山,来到夏全木门前。为首的手持大红请帖,进入内室,毕恭毕敬地对刚从钱庄回家的夏全木说:“外地有一巨商要谈一笔生意,溪口×老板特请夏老板前去商议,轿子已停在门外,望能赏光屈顾。”夏全木见来人彬彬有礼,谈吐不俗,不偈绿林中人,况溪口距畸山不到10里,与×老板又相交甚深,因此,不疑有诈,即整整衣冠,出门坐轿而去。
 
  轿夫走得很快,不消个把小时就抬上了雪窦山。进屋后,接待者杀鸡备酒,十分客气。夏全木见此屋陌生,又不见×老板出场,顿生疑惑。这时,蒋介石出来向他说明要借“革命经费”,他始知自己被请作“财神”了。饭后,蒋介石又同他进行了长谈,从辛亥革命胜利到袁世凯夺权,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最后对他说:“革命仍在继续,前途光明,但眼下经费困难,须要各方支持。”夏全木心虽不愿,但不敢反抗,只好点头。这时,王恩溥拿出纸笔,由蒋介石口述,叫夏全木写了一封家书,“请速筹款一万银元,以十日为限,送往来人指定地点,切切!我在此均好,请勿挂念。”
 
  夏妻接信后,立即召来在湖州的“阿大”(经理)夏云寿和在上海的帐房夏生耀到畸山商量,东奔西走,凑足了一万银元,在上海某处交付。
 
  在此期间,蒋介石要王恩溥每天用好酒好饭款待“财神”,他也不时上山来向夏讲一些“三次革命”的道理。待一万大洋到手,他又同夏作最后一次谈话:“我们好请好放,你也不要报官,希望以后成为朋友。现在我们是在缉之身,你告不告都一样。不告,留条后路,革命成功,你还可以得到好报。”夏全木回家后,权衡利弊,终于没有报官。
 
  以后,夏全木的儿子夏定峰,从军校毕业,由蒋介石的侍卫长王世和保荐,报考侍从室,当履历表呈蒋介石审阅时,蒋一看夏全木之子,当即批准录用,后由少校晋升为上校。这也算是蒋介石“报恩”吧。
 
  由此可见,王恩溥确实与蒋介石一起请过“财神”,但他们的目的与当时请财神的强盗土匪不同,王恩溥更不是请“财神”的始作佣者。
  
  四、王恩溥不是自杀。栖霞坑村人多说,王恩溥是在宁波快要被捉了的时候吞金自杀,然而多数资料中的表述是被处以极刑的。一致的说法是:1916年,陈其美被刺杀后,蒋介石陷于迷茫之中,常回奉化与众多的盟兄弟相聚。期间,他与王恩溥相聚最多,他们经常来往于上海与宁波之间。他们的行踪,早已引起宁波当局的注意。一次,他们刚刚走出宁波码头,便被密探跟踪。蒋介石甩掉了“尾巴”,王恩溥却被拘捕。不久,当局便对王恩溥处以极刑,1993年1月23日《港台信息报》上有”蒋介石五次脱险“一文说,王恩溥被抓后没几天即被绑至宁波西门外处决。据目击者说,王赴刑场时,气宇轩昂,步履如常。经过一家水果摊时,从手上脱下手表,送与摊主,说:“此物我已无用,送你作为纪念,祝你生意兴隆。”临刑前,王恩溥视死如归,引吭高吟:“铁丸穿心三分热,钢刀过颈一时凉。”牺牲后,尸体上由其盟兄弟沈新如收殓,送回奉化栖霞坑埋葬。后因他是亭下人女婿,移葬于亭下去同柱湾的堰沟顶,墓碑上书“王君恩溥之墓”。是萧王庙孙鹤皋先生所写。前段时间问亭下几位老人,他们也不知道现在这墓还在不在,是不是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五、为什么王恩溥没在史上留名。这是我感到非常困惑的事情。从现在占有的资料看,大多数的资料都是奉化人自己收集整理的,而且材料并不多。最近看到网上有一本书,专门写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的。从书的目录上看,专门写了一篇。编排是这样的:
 
  生死相随兄弟情 缘何青史未留名
            ——王恩溥与蒋介石
    武士义侠结金兰
    翁婿共同举义旗
    妙设巧计运枪弹
    兄弟共行绑架案
    恩溥就义美名传
 
  我想王恩溥之所以没有太多的史实记载,一是他死亡的时候过早,那时候蒋介石也没有多少资本记念他,再说他干过绑架等事情,蒋介石当了总统之后也不好意思过多宣扬。二是他因为跟随了蒋介石,因为政治的原因,后来也没有人去挖掘他,三是他的家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够以文字形式留下片言只语。不过这些都是猜测,也许从那本已经出自的书上,可以找到更多的关于王恩溥的资料,遗憾的是最近看了好多书店,包括溪口在卖的好多书中,没有这一本。等以后买来了再来补充。
 
[align=center]2006-01-27_231717-3.jpg[/align]
  王恩溥的故宅已经老了,但是昔日的风韵犹存。

标签: 家乡
最后更新:2006年1月27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消逝的彩虹

    夏全木是不是在溪口镇上开过一家米店,后来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毁?我太外公姓夏,以前做过国民党的军官,但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reply=大道,2011-06-13 01:45 AM]不好意思,这事我真不大清楚。待以后考证后再回答。[/reply]

    2011年6月11日
    回复
  • 大道

    在网搜索到一篇文章,摘录如下:

    故垒萧萧芦荻秋——祭奠王恩溥之墓

      王恩溥,清光绪16年(1890年)12月12日出生,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人,是蒋介石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结拜兄弟。蒋介石在南京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之后,对这位与他共图大事、为国捐躯的烈士却不予褒扬,实在有失公道。值得庆幸的是在王恩溥牺牲六十多年后,奉化一位名叫夏明曦的老先生对王恩溥的事迹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撰写出《生死相随兄弟情,缘何青史未留名》一文,该文曾在国内媒体公开发表,后又被编入“蒋氏家族系列”——《蒋介石与结拜兄弟》(团结出版社)中,填补了民国史的空白。

      笔者的妻子也是奉化栖霞坑人,其外公王恩报(谱名“忠澄”)与王恩溥(谱名“忠烈”)算是堂兄弟。每次家庭聚会,岳父岳母不经意间就会栩栩如生地描述王恩溥这个人物,如此一来,物质聚餐成了精神会餐。他们所讲的夏明曦先生所撰写的内容基本吻合。为了揭开这个历史人物的神秘面纱,笔者于今年四五月间两次赴栖霞坑。今年6月上旬,《今日镇海》在溪口举办副刊笔会,笔者有幸参加。一天晚上,笔者走访了家住溪口的姨丈(从辈份上说这位姨丈应该叫王恩溥为伯父)。

      笔者问姨丈:

      “王恩溥的墓目前在什么地方?”

      姨丈说:

      “王恩溥的墓原来是在亭下村的,1978年建亭下水库时迁到了栖霞坑。”

      笔者又问道:

      “他的墓还在不在?”

      姨丈回答:

      “墓肯定是在的!”

      于是,有了第三次栖霞坑之行。时值暮春,出租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颠簸,公路两边“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到栖霞坑时已是下午四时,古老的山村有炊烟升起。下车后,笔者和姨丈还有大学毕业在宁波工作的姨丈女儿,一起走进王恩溥故居——润庄,姨丈向居住其八旬老母要了几柱香和一刀锡箔后就领笔者上山了。一支烟功夫,就来到王恩溥墓前。墓地四周,芳草萋萋,竹林似海。

      姨丈见王恩溥的墓上有细小的筱竹长出,就利索地为王恩溥扫了一次墓。少顷,就摸出打火机点燃了几柱香和摊在地上的锡箔。姨丈捏着香拜了几拜就交给笔者。笔者伫足于王恩溥墓前,虔诚地说道:

      “王老前辈,最近一些日子来,我一直在关注您生前的事迹,您是中国的革命先驱者,我对您心存敬畏,高山仰止,现在请您接受我对您的祭拜!”

      当时,笔者还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王家族人外,我可能是全中国唯一一个祭奠王恩溥的人。笔者捏着香柱拜了三下,继续说道:

      “王老前辈,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您了,但愿您在天有灵!”

      祭毕,就将香插在墓地上,又对着王恩溥的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王恩溥的墓与周围的坟茔相比,还是显得比较气派的。整个墓碑呈长方形,面积至少两平方。墓碑正上方横刻着四个字:

      安且吉兮

      下面是墓碑的核心部分,横刻着六个大行楷:

      恩溥王君之墓
     
      大字一侧竖刻着:
     
      弟孙鹤皋[1]妻沈氏[2] 立

      另一侧是:

      民国廿七年 立
     
      墓碑外侧是一幅铁划银钩的对联,有的字因年代久远,漫漶难辩:

      青天白日志可千秋

      碧血丹心狱事三字

      下山时必须经过王恩溥家的古祠堂。这时,山沟里的最后一缕阳光,放肆地穿过颓墙破瓦,残所内丛生的茅草在残阳下显得格外刺眼,这些遗存的景象与笔者缅怀先烈的心情构成最好的对仗。

      当晚,在姨丈的陪同下又采访了一位住在溪口镇的九旬老人,他就是王恩溥的族弟王忠杰。在姨丈的“翻译”下,笔者打下笔记本采访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老人断断续续地告诉笔者一些与有关王恩溥的轶事:

      “恩溥哥的老婆叫沈夏香,比恩溥哥倒大一岁,是1984年过世的,恩溥哥的丈人叫沈初寅,生意人,开过米店茶厂,他的小姨子叫沈遗香,留美硕士,国民党员,没结过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受她的大姐夫王恩溥以身殉革命的影响很大……”

      笔者又问道:

      “王恩溥到底是几岁牺牲的?”

      老人用苍老的声音说:

      “恩溥哥是29岁那年被军阀枪毙的,是身边的勤务人员出卖了他才被抓的……”

      暮色沉重中结束了采访,走出王忠杰老人的寓所,街上已灯海烁然。

      王恩溥以身殉国,却未留名于青史。这是让笔者感到非常困惑的事情。从现在找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数是奉化人自己收集整理的,材料也并不多。有一位奉化文史爱好者认为,历史之所以没有太多地记载王恩溥,一是王恩溥家族里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够以文字形式留下片言只语。二是因为王恩溥死得太早,蒋介石没有多少资本纪念他。三是因为王恩溥跟随了蒋介石,由于政治的原因,后人也没有人去挖掘他。四是王恩溥与蒋介石曾绑架过奉化畸山的一个富翁,蒋介石当了委员长后不便过多地宣扬王恩溥。

      对于第一点笔者想是可以排除的。王恩溥家族中不乏有较高文化的人,比如与王恩溥同曾祖父的族弟王忠灏(字恩乐,比王恩溥小六岁),于1912年毕业于剡源学校。还有一位比王恩溥大一辈年纪却小五岁族人王庆禄,也是1912年的剡源学校毕业生(当时中国的教育资源极其稀缺,剡源学校毕业生水准不会低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还有一位就是笔者曾经采访过的王忠杰老人,他曾经做过教师,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化。

      对于第二点笔者也不认可。按照毛泽东的说法,革命是暴力的行动,是流血牺牲。流血牺牲者当中又分“先驱者”与“后继者”,先驱者的事迹只要是正义的,而且又是让世人所知的,就理所当然会被后人载入史册。对于第三点第四点,笔者表示赞同。不过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点看法,如有不妥,请方家指正。

      (一)蒋介石发迹后,没有及时为王恩溥平反昭雪,以至于让世人误以为绑架畸山富翁夏全木的始作俑者就是王恩溥,并非蒋介石。这样一来,世人给王恩溥定位只是个强盗而已,不值得去纪念他挖掘他。据栖霞坑老人相传,王恩溥被当局处以极刑后,致使整个家族“声名狼藉”,致使王恩溥的堂弟王恩乐妻离子散,王恩乐也由此抑郁成疾,29岁英年早逝。

      (二)王恩溥没有正式加入同盟会。王恩溥尽管与蒋介石过从甚密,但始终没有加入同盟会。王恩溥尽管做出了许多义举,终究因为“无名无份”而徘徊在历史的门槛之外。

      自从王恩溥被害开始,整个家族就开始出现了败落的迹象。王恩溥的几个堂兄弟或殇,或殀,相继逝去,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风霜中慢慢凋零。王恩溥虽然与亭下村沈初寅长女结为伉俪,但直至牺牲都没留下一女半子。后来族里一个名叫“涨能”的人(王恩復之子)兼祧王恩溥,生了两个儿子。如今他们仍居住在栖霞坑村,其中的小儿子是目前栖霞坑村的村长兼支书。

      前些日子的一个深夜,正当笔者坐在电脑前正聚精会神地撰写此文时,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原来是一则短信,短信是姨丈女儿发过来的,内容是“老爸已好好查过了,王恩溥的死忌日是阴历八月十五”。奉化人都是讲虚岁的,如此算来,王恩溥具体遇难日子应该是1918年中秋节,正好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

    注释:

    [1]孙鹤皋(1888——1970),奉化萧王庙人,蒋介石的竹马之交,曾留学日本,修经济。蒋在上海做交易所投机事业时,多数委孙鹤皋为代理人的,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孙鹤皋曾得陈布雷的特殊评价,认为奉化人中只有孙鹤皋是个“人才”,曾向蒋介石力荐,但终因他有不良嗜好,为蒋所弃。孙鹤皋退出仕途后,从事商业和金融,财运亨通。孙鹤皋还是民国年间的藏书家,如今幸存于萧王庙镇的“天孙阁”就是他当年的藏书楼。

    [2]沈氏,即沈夏香(1889——1984),王恩溥之妻。

    参考文献:
    [1]栖霞坑《王氏宗谱》(民国乙卯年重修本);
    [2]蒋介石与结拜兄弟(团结出版社,2007年7月第3次印刷)

      作者地址:镇海炼化分公司 凌金位 
      邮政编码:315207
      完稿日期:2007年9月12日

    2010年10月2日
    回复
  • 自信

    大道你好,你是栖霞坑人啊,我也是。我1987年还在栖霞坑小学读书过呢。我记得当时教我们读书的是王中坤【大伯伯】的儿子。现在好像当领导了。有机会我们聊聊。家乡的情怀我永远无法忘记,因为我的根在栖霞坑。我的qq是1123059691。
    [reply=大道,2010-09-08 00:32 AM]不好意思,我不是栖霞坑人, 是董村的,呵呵。[/reply]

    2010年9月7日
    回复
  • 宁静致远

    据报道:栖霞抗古道是唐诗之路之始,今一行二十几人浩浩荡荡走一趟古道,山水清澈、风景秀丽;
    王恩溥故宅确实老了,但昔日的风韵犹存,修一修二十四间走马楼还是能重放光彩!
    [reply=大道,2009-05-29 09:59 PM]唐诗之路之始已经给宁海人抢去了,呵呵。20人杀过去,村里人有没有抵抗哪?[/reply]

    2009年5月29日
    回复
  • 大道

    近代四明内家拳高人隐居之地-剡源村(水碓头)旧事略提
    刘成、何建乔
      
      道书《丹山图咏》有曰:“两仙把火觅金刀,象形‘剡’字因兹起。”剡溪两岸,旧称剡源乡,解放初三石公社跸驻乡一带。剡溪九曲,出口为溪口,源头为剡源,古有诗云:“九曲清泉日夜流,剡源名胜占明州。”
      宁波奉化市溪口镇的剡源村(今合指水碓头、剡岙、饭香岭,下同)位于奉化、新昌、嵊县三县交界处,是四明山脉西端,吴越文化和三江文化在这里交汇,是人们出入浙东,辗转浙西南的必经之地,自古为交通要道。加之物产富饶,风景秀丽,从古至今,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到此游玩,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是“剡源九曲”。 其发源于奉化、新昌、嵊州交界大湖山撞天岗的剡溪湍流而过,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溪口、萧王庙,至江口汇入奉化江,然后融入碧波万顷的东海。剡溪上游,从发源地到溪口公棠的20余公里地段,流水蜿蜒曲折,山川相缪,静流急湍,各呈异趣,称“剡源九曲”。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在《剡源九曲辞》中写到:“溪流泻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濛濛,遗音在山谷。”元代文章大家戴表元,自号剡源先生,著《剡源集》30卷,对当时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剡源九曲,从一曲“六诏”、 二曲“跸驻”到九曲“公棠”,曲曲有名人的逸事遗踪,曲因人而得名,人因曲而流芳。元《至正四明续志》的记载:“六诏有王右军祠”,“跸驻有吴越越王祠”,“两湖有石壁小盘谷”,“桕溪有净慈寺”,“三石有丹山洞天永固寺”,“茅渚有上乘寺”,“斑溪有报本寺”,“高岙有 雪窦寺”,“公棠,晋孙绰植棠于此。”
      其中,一曲六诏,近奉化与新昌交界的剡界岭,直至六诏,古代统称六诏岭(统指水碓、六诏、饭香岭)。有古道伸入四明山、 天台山。山高岭峻,峙列如屏。相传“书圣”王羲之迷恋剡源山水,曾在剡源晚香岭建别业,晋穆帝六下诏书,终不还朝,故名。元陈沆《剡源九曲图记》记载:“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晚香岭村建有王右军祠(后改称庙),清咸丰间有楹联云:“山色壮四明,看此地岭含万象;书名高两晋,愿先生笔扫千军。”今庙已毁,有清代书法家毛玉佩题 “右军遗址,伴我山民”的元代以前遗留的石砚一方,存于溪口博物馆。
      千百年来,王羲之、孟郊、皮日休、贾岛、王安石、李清照、王应麟、陈著、戴表元、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历代名人畅游或隐居于此,留下大量的诗文佳句,加之灵秀的地域和淳朴的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剡源文化。
      剡源地处江南,加之如上之文人墨客,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似乎总是温柔婉约,被认为是才子佳人聚集之地。然而剡源地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此地山高林密,地形险要,为占山为王者提供了便利条件。盛世固然是经济发达、文化昌荣;但一到乱世,则兵祸四起,悍匪横行。根据清人《剡源乡志》记载,从唐代开始,浙东地区的兵乱起义不下数十次,而剡源是浙东各路军队的必经之路。故剡源诸村也屡屡遭劫。
      唐懿宗咸通元年三月,剡县(今嵊州)人裘甫起兵反抗唐朝暴政统治,攻占奉化、宁海,兵围象山。官兵屡败,浙东震动。将领刘暀建议先取明州,再取浙西(今浙江西部和江苏南部),但王辂主张“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裘甫犹豫不决。四月,宣歙将臼琮等自上虞由北溪逾三折岭,过董村亭下公塘诸村解象山之围。五月,浙东军在南陈馆大败裘甫军。裘甫被迫经剡源至黄罕岭(今剡源村西10里新昌沙溪镇孙家田村南,与成功岭相近)撤退。其手下将领刘从简率领五百名精壮之士突围至大兰山梨洲北溪一带,凭险据守,至七月为唐军所败,全军覆没。八月,裘甫被俘至京师,斩于东市。
      唐僖宗乾符二年四月,浙西狼山(今江苏南通南)镇遏使王郢等69人因镇海军节度使赵隐有功不赏,遂劫库兵变,起而反唐,附近不堪苛政盘剥的农民纷纷参加,很快发展到近万人。乾符四年二月,王郢自海路进入浙东攻陷望海镇,掠明州,又经剡源攻陷台州,刺史王葆退保唐兴(即天台)。后来,王郢转攻浙西,节度使裴琚秘密招降招其手下将领朱实,解散义军六七千人,得器械20余万和大量舟船、粟帛。最后,王郢在明州被甬桥镇遏使刘巨容以筒箭射杀。
      宋神宗熙宁二年,为了缉拿茶盐走私,应付匪患,在九曲添置公塘巡检,专门从事缉盗等事。
      宋恭帝德祐二年三月,沿海制置使赵孟傅降元,元兵侵扰剡源。居民死伤枕籍,室庐焚荡,田土蹂躏。
      清道光二十一年,英国殖民者攻占宁波、奉化,福建提督余步云带兵由新昌之陈公岭(剡源村西10里新昌孙家田村西),过剡源,其手下兵卒都捉剡源一地的壮夫来挑行李,至泉口逗留不进。听闻宁波府城陷落,退守屯住上元峃白严之野。此事被剡源民众世代谩骂。
      到清朝后期,匪患更为严重。清光绪二十四年夏亭下镇盐店被劫,冬,米店、染店复被劫,大严坪(今六诏后山)被劫,事主王老六受伤,几成废人。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间,栖霞坑职员王昌灼家(民国王恩溥家人,王氏此后勉励后人学习浙东内家拳)被土匪劫去衣服等物,价值一千余金。并且土匪屡次窥伺董村,妄图打劫,虽被村民打退,但很快又再次回来,导致民心不安。到了第二年正月,周善安率团练乘雪夜直抵鄞县里坞坑等处,焚毁贼窝数处,擒获匪首鹰阿少。剡源境地稍安。但是未到一年,小千岙董家桥等处又被劫。二十七年,小千峃董家桥等处又被劫,请官剿捕,但官家置若罔闻。
      如今康岭抗战桥头堡、剡源战道尚存多处。在清代,为防兵匪之患,立亭下军营。有记:
      奉西亭下重镇也,宜设重兵也。以重兵守重镇,斯安且固矣。前年,黄严、李忻齐统戎详请,于其地立营。里绅沈楚珩倡议假井基建之。夫基有二井,故名。即沈兰亭孙惠详姚世康俞乐嵘与沈楚珩诸家众地也。倂募诸乡中,得洋泉千五百元。有奋建中厅三楹,左右两厢,后进四楹。去冬创始,今春落成。斯兵乃得安营也。夫设险之计丰,自今始哉。唐文德元年,置公塘镇。盖以唐宋之间,舟至公塘,故也。致《宝庆志》载,小晦村《延祐志》始名亭下。可知宋元以来,溪沙日涨,舟不得行,而竹排乃集亭下焉。此公塘之镇所由废而亭下之镇所由兴也。
      按:亭下距县治五十余里,由亭下至梨洲北溪亦五十余里。地适居,中为出入必经之处,且去大岚山不远。大岚,古今盗贼薮也。天下无事,则已。如其有事,则盗贼必来据之。况其为今日多事之秋乎!今于亭下立镇,且设营以防之。令至大岚山下朝查夕访,不容为藏奸之安,则剡源乡所矣。即奉化县亦安矣。此一举也,所系甚大。李大军能倡之,沈君能成之,岂非当世有心人哉。易曰:改邑不改井,为养万民也。今营中二井,乃旧井也。固沈孙姚俞诸家所可以汲也。夫兵以卫民居,是营者,当饮水而知其源云。
      历年的战乱与匪患培养了这里的尚武之风。当地民众为保卫家园,加上整个浙东四明地区是学习中国内家拳派和历代军事南兵拳种的重要承发之地,于是人们纷纷以习武为事。除了文人,武人和侠客也非常喜欢剡源的山水,他们或游玩嬉戏,或隐居悟道。同时这里又是古代行气炼丹的重要发源地,为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国武术内家拳准备了合适的土壤。
      四明内家拳的一代宗师张松溪就多次到过剡源诸地,并曾到剡源九曲之第五曲丹山赤水洞天丹霞洞内隐居,自号丹崖子,潜心悟道,在其师孙十三老所授的击刺之术的基础上,悟出了四十四式大(陀)杀长剑技法(大(陀)杀长剑技法此后武林中影响力很大,又有叫它为四明剑法或武当剑法的)。同时还在毛竹洞天(今水碓头村后山大竹山)的白云古洞顶和丹池湖高鹅坑等地,结合剡源地势,汇集天下拳技阴阳十八法的基础上归约成十二成一和五字秘诀。而当年与张松溪在迎风桥酒楼比武失利的抗倭少林寺僧兵,也驻足剡源水碓头寺岙一带,建成十庵十庙,在此地教习武艺,参悟拳理,并在内家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少林行字(内家少林僧兵拳)。明清后,剡源村至下跸驻一带(古称云南里)成了故国(指明朝)士大夫与反清复明志士谋避起事之地。如南明王朝的钱肃乐、张苍水、王翊部,又如陆宇鼎、周贞靖、李梅岑、王玉藻、周囊云等都曾集寨或隐居于此。剡源夏氏家族即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迁居到此,世传行字拳势(内家拳技艺的民间俗称)。过去村中及剡溪两岸学此拳者甚多,如又有专业教此技艺的夏教房绳武堂流世。各路风云人物的登场助长了剡源温柔婉约中的剽悍之气,侠义之风。
      明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再次提出招募新兵,途经剡源得到谭纶的权利支持和义乌县令赵大河的赞助,招募青年农民与矿工三千余人,回赴宁波,培训出铁一样纪律的戚家军。
      到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由于政治黑暗,民族危亡,剡溪一带反抗斗争异常激烈。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1644年1月),胡乘龙在溪口雪窦山聚众起义,自称天萌国大将军。旬日即被知府陆自岳镇压。而其余部与王翊、吴奎明、袁应彪结合,集寨四明,成了东南沿海重要的抗清势力。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陷落,杭州失守,钱肃乐、张苍水等率众聚会于宁波城隍庙,张时年26岁,并奉表从剡源至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清顺治五年,公塘洞主吴奎明、袁应彪举兵应故明侍郎王翊,但不久即被清兵击败。顺治八年七月,王翊到榆林、桕溪(今桕坑、跸驻一带)等地招兵,并打算由奉化去天台。经过北溪时被当地的团练兵抓获,不屈而死。
      在这些英雄人物中,不乏有传奇色彩者。嵊县侠盗胡双奇,曾被县令抓获,把他关进监狱,不给他食物,妄图将他饿死。但几天过去,胡双奇仍然好好地活着。看守他的狱卒感到奇怪,就前去询问。原来是晚上老鼠叼来胡饼给他吃才使他不死。狱卒很是吃惊,说:“你将来必定大贵。”于是与胡双奇一起逃跑了。康熙十三年,福建藩王耿精忠谋反。胡双奇乘机入唐田北溪,在大岚山聚众起义。他手下有一员将领,名叫龚万里,能“力制奔牛”,“猿臂善射”,胡双奇对他甚是器重。不久,胡双奇经剡源,率军焚康岭,进驻石门。地方乡绅毛嘉仙,率本族人瑞云仲和暨严头、毛凤芝、鼎一等抵抗胡双奇。胡双奇败去。第二年春日,知府邱业与县令曹鼎臣命毛岳灵等进攻大岚山。胡双奇不敌,近乎全军覆没,被迫逃入海上,部将龚万里壮烈牺牲。
      康熙年间,剡源村的十庵十庙和高塘山的绿林,又成了天地会张念一的势力范围。“谓多人奉朱三太子居浙东四明山,潜谋起事。”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浙江奏攻大岚山,杀四人、俘十五人,遣官审讯。四月,俘所谓的朱三太子,解杭州审讯。六月,审结朱三太子案,凌迟者七人,立斩者六十九人。朱三太子及五子皆解京。十月,杀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朱永祚以附一念和尚(张念一),散扎称大明天德年号,被凌迟处死。
      虽然清朝前期的抗清运动多以失败告终,但反抗的基因在剡源等地世代相传,从未消失过。到了清朝末期,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席卷江南。剡源这一浙东枢纽自然也被卷入其中,反清的战火再度被点燃。
      咸丰十一年十月,太平军范汝增部数万人进攻新昌、陈公岭,大败清军。并且越过剡界岭,前锋屯住六诏。剡源村二四百参加太平军,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十二月,太平军攻占宁波府城,下令民众蓄发,恢复中华礼制,设立管理机构。
      同治元年四月,清军联合英法等国军队占领宁波,进驻溪口等地。太平军被迫从奉化撤退。途经剡源到新昌,村中有数百居民依然参加太平军抗清。
      八月份,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得率领太平军屯驻新昌、嵊县,由陈公岭过剡源。清军李珏会同陈朝云出击嵊县,结果被太平军击败。清军王嘉仁、邵迎豪等驻守陈公岭。陆顺得乘着大雾从小路发动进攻,清军大溃。太平军随即越过剡界岭剡源,攻克奉化。知县屈永清败走北溪渡,投水而死。
      到清光绪年间,会党九龙山主天台人王金满在绍兴、天台下属的四明山、天台山两山脉间,以开荒农民为对象(开始以剡源村祖籍为台州的陈姓和上官姓,郑姓,赖姓切入点),发展势力,但时起时破。而后又有王金发、竺绍康(民传新昌牛老,实今嵊州人)、张伯岐等多次到此发展势力。1902年,竺绍康在距剡源约15里的嵊县鹅岭组织平阳党,力主抗清。1904年,王金发、竺绍康在嵊县创大同学说。后来的陈传卿、王恩溥、董凤阳等人即是受这些革命精神的影响,从而走上革命抗清的道路。
      陈传卿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学生,奉化剡岙(属剡源)人,体格魁梧,作战勇猛。早年受反清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在家乡时与蒋介石、王恩溥、董凤阳结为异姓兄弟,常与众人一起练武格斗,学习行字拳势和少林行字(内家拳与内家僧兵拳),威震一方。辛亥革命时,陈传卿与蒋介石等攻打浙江巡抚衙门,著有功劳。蒋介石掌权后,陈传卿并未去南京,而是寓居家乡前岙,直至离世。今墓在剡源菩提堂庵基。既是抗日战争时期,也未曾离家避难。当时,许多当地的各帮匪首多与之有来往,有“岙里王”、“奉西老太爷”之称。
      王恩溥也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生于董村栖霞坑,其父经营药店生意。因家遭匪徒,遂苦学流传四明的内家武艺,于拳、刀、枪、棒等无不精通,尤精行字(内家)雷公飞心腿,且疾走如飞,有“飞毛腿”、“神行太保”之称。遇不平之事,则挺身而出,个性刚强,富有英气。后参加辛亥革命,有战功。最后被袁世凯部下杀害。时人甚怜之,民间有曰:“枪毙王恩溥,收复宁波府”。但蒋介石在南京掌权后,或许因内疚而对此人刻意回避。因为王恩溥当年和蒋介石为筹措革命经费,曾一起绑架畸山人夏传木,索要一万银元。在革命低潮期间,王常随蒋介石出没沪甬之间。一次,蒋与王乘船由上海回宁波,在江北上岸轮船码头上岸。被袁世凯手下跟踪。王为掩护蒋介石脱险,被拘。而后在宁波西门口被枪决。其尸首由盟兄弟沈新成收殓,在亭下安葬,后因建亭下水库,由族人迁建至其出生之地栖霞坑。
      而在以后的岁月,孙立表、王鼎山、“小雄鸡”、土明兄弟、夏传宝、单阿毛、单孝升等一班后起的出生草莽之人,亦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剡源文化和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与启发。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却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清代早期,就以反清复明为大义的四明内家拳高人隐居剡源村,绝非偶然,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2009年5月16日
    回复
  • 桃花沟

    写的真不错!我爸叫王显明,可能你也认识!呵呵
    [reply=大道,2009-04-07 12:10 AM]不好意思,真不认识,我出来时间太久了,呵呵[/reply]

    2009年4月7日
    回复
  • 栖霞坑之女婿

    写得很棒!尊重你!

    2007年5月29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桃花沟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六十无感之感 本人60周岁农历生日的流水账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桃花坑山在哪里
    印了一本小册子 冬日雪窦寺 山西行之五台山别样印象 几个工地 棠云螺星塔 入选了新浪锐博客好摄群英会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